医联体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为例

2020-04-30 05:14井世洁沈昶邑
社会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体医务社会工作者

井世洁 沈昶邑

一、问题的提出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组成,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卫生服务供给与居民健康管理的医疗统一体,它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能的有效举措。作为医联体建设的先行先试者,近年来,上海市在整合不同层级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上联下沉”,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与健康管理等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在医联体中,各级医疗机构都具备明确的职责分工,涵盖了从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到慢病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中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充分联动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医联体建设事业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为医务社会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侧重点,同时,不断发展的医务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医联体建设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核心理念,也是医联体建设的主要目标,与医务社会工作所强调的生态系统视角与生命历程视角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共同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嵌入医联体建设的理念基础。众所周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是一种循证实践,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通过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实践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实践,提升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嵌入医联体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理念与技术的契合,回应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医联体建设契合性的问题,证明了医务社会工作嵌入医联体的可行性。

自2009年我国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医务社会工作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上海作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重镇,经历了从试点到制度化推广的快速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多元服务供给、推动医患良性互动、资源链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健康中国以及深化医联体建设的政策背景下,整理总结已有医务社会工作先进经验、优化医务社会工作工作方式与服务路径、开拓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创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扩大医疗健康服务覆盖面、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医疗健康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医联体建设将原本单一的疾病诊疗服务拓展为对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随着医务社会工作不断嵌入整个服务体系,在不同的服务场域与环节中,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职责与内容各不相同。对此,笔者在对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医联体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流程与主要职责(如图1),以期通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路径的系统构建和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为医联体服务水平提升助力。

图1 医联体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职责与工作流程

二、医院内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在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医务社会工作中发展较为成熟的部分,院内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包括专病社会工作服务、志愿者联动服务、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和医护减压服务等。

(一)专病社会工作服务

上海的医联体建设速度迅猛,截至2019年上海已经形成55个区域医联体,实现了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全覆盖。上海市卫生建设委提出“振龙头、强主题、展两翼”,推进临床重点学科建设的“腾飞计划”,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急重症患者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急症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更倾向于前往综合性二级、三级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医联体系统中的综合性二级、三级医院开展专病社会工作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医院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责包括运用专业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建立良性的医患关系,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等①薛莲、杜琴、孙振军等:《分级诊疗下三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功能的探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无论是长征医院的“青丝行动”项目关注肿瘤患者的脱发焦虑问题、肿瘤医院为患者开设各类肿瘤患者的心理咨询,还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挥专科优势开展团体治疗促进患者回归社会②邬惊雷:《健康中国与社工支持系统的建设及完善——医务社工实践的上海经验》,《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1)。,这些服务强调依托医院的学科优势开展服务。在医联体建设的大格局下,目前由于综合性医院配备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数普遍较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应该聚焦所属医院的临床重点学科,对专病或专门人群开展相关专业服务。专病社会工作服务要与定点科室对接,与医护人员通力合作,解决病人及其家属的全方位服务需求满足问题,这弥补了仅仅由医生和护士聚焦疾病的治疗而忽视患者社会方面需求的弊端,满足了患者的多元化需求,预防和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为医疗服务增添了人性化色彩,提高了医疗效果。

(二)医院志愿者联动服务

作为先于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服务的社会力量,医疗志愿者不仅是构建现代化医院新型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健康服务有效传递的重要途径,此外,它也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呈现事实上的联动发展状态③王彤、俞军、张一奇等:《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联动现状分析》,《中国社会工作》,2017(9)。,并形成了多种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联动模式,不论是长征医院的“协调-参与”模式、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和东方医院的“指导-自主”模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的“实践-配合”模式、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策划-实施”模式,还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引领-传播”模式,都突出强调了通过医务社会工作对志愿者队伍的有效统筹与管理,最大程度地帮助志愿者队伍朝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进而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有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并促进现代医院建设的发展。

在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深化的现实格局下,围绕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与健康大局,如何依托医联体平台,进一步整合医联体内的公益资源,促进“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之间的志愿服务交流与合作、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感受,急需建立医务社会工作引领下的医院志愿服务发展格局,探索“专业主导、志愿主体、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联动服务新模式。

(三)健康宣传教育服务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它要求整个医疗服务系统随之做出适应性调整与转变。在医联体模式下,作为医院医疗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在对患者及其家属需求的精准评估基础上,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疾病自我管理技能、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医联体相关信息、分级诊疗制度内容、医保政策等相关信息的介绍,帮助患者理解疾病,从而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上海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妈咪宝贝帮之新手妈妈角色适应”项目便是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①钮骏、李艳红、余婷:《社会工作视角下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妈咪宝贝帮”项目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8(30)。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院健康宣传教育服务有其特有优势。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在服务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但可以助力科普宣教讲座、协助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推送,更可以采用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小组工作等方式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聚焦领域上具有创新性。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针对病人及其家属全方位需求的评估,从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与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传授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切实提升病人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属的疾病护理能力。在医联体建设的大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会越来越显现出来,极大地促进医院健康管理模式由疾病治疗模式向疾病防治模式转变。

(四)医务人员减压服务

医务人员的工作具有强度大、风险高、压力重的特点,医院也被公认为具有较高工作压力的工作场所。②王柳竹:《社会工作介入医务人员压力现状研究》,《统计与管理》,2019(2)。一项针对上海10家三甲医院共计1180位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的调查显示,职业压力以及职业倦怠已极大地困扰着大医院医生身心健康,59.9%的医务人员认为工作压力较大。③《调查显示上海59.9%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160412/n443962449.shtml,2016年4月12日。除了医疗压力外,医联体建设要求发挥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实现资源下沉并提升基层能力,这一目标设定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医务人员的减压服务在上海各个医院中已有所开展。东方医院社工部针对护士进行心理压力缓解小组;长征医院的“关爱天使”服务项目通过小组工作为医务工作者排解心理压力;第九人民医院为促进医务人员家庭和谐,邀请院内医务人员子女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医院进行职业体验,深入医院环境,感受与理解父母的辛劳;龙华医院、中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医院也通过开展护士减压小组、巴林特小组,为医护人员缓解压力。开展医务人员减压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降低职业倦怠,从而间接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三、院社衔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建立科学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与转诊机制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社区与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有效联动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在上下联动、双向转诊过程中的角色与服务定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转诊对接服务、社区疾病筛查服务、健康档案建立服务和社区随访服务等构成的院社衔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一)转诊对接服务

“理顺双向转诊流程”是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之一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26/content_5189071.htm,2017年4月26日。,有利于促进患者合理分流,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医院的服务效能。然而,目前许多医联体都面临向下转诊困难的问题,其中除了一些结构性因素外,在实际转诊过程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健康管理的自主性差、家属或照顾者的不理解与不配合以及转介服务沟通不到位等②李会、高振林、兰敏灵:《出院计划制订与执行中的个案管理服务法——以因工致残小K的出院回家之路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9(21)。,这些因素导致向下转诊困难,影响患者后续康复。另一方面,随着健康理念的转变,转诊对接服务不仅仅是对患者转介分流,同时也可以为满足患者及其家庭后续康复与照顾的需求。

医务社会工作者所坚持的“全人健康”理念以及个案管理的专业方法使其在开展转诊对接服务中具有独特优势。这种专业优势使专业工作者能够有效应对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的多元需求。当患者入院后,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评估。当患者临近出院,医务社会工作者基于评估结果,结合医护团队意见,与患者共同制定出院计划,帮助其做好出院准备。出院计划中应该包括出院后的转诊方案、机构康复方案和居家照顾方案等内容。③卢珏、薛小玲:《出院计划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4(6)。在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医务社会工作者根据出院计划,协助将患者转介至合适的医院或支持机构,或是协助其回归社区。此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减少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的障碍,确保其得到适当的转诊,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推进,转诊对接服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转介安置,更是为患者后续康复与家庭照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技术使得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转诊对接服务中的优势愈发彰显。尤其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协助医生与基层医疗机构间成立转诊QQ群和微信群等交流平台的方式,协助患者转诊与资源链接,保证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中能够获得连续性治疗。这一服务不仅实现了对患者的“全人照顾”,更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医联体内各机构间的联动,为转诊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服务基础。

(二)社区疾病筛查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慢性病与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慢性病与心理问题的早期筛查与及时干预。④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上海人民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55477.html,201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2016-11/20/content_5133024.htm,2016年10月25日。作为疾病综合防治战略的重要部分,早期疾病筛查服务能够有效控制预防疾病发生,实现风险人群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在提升居民筛查依从性、促进风险人群就诊治疗等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重要的辅助筛查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筛查流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会在筛查前对社区开展疾病筛查教育、介绍相关知识,筛查过程中配合医生组织开展筛查工作,筛查后针对存在问题或潜在风险的居民,根据其评估的结果,给予适当转诊建议,必要时,还可协助居民链接一些医疗项目资源或是联系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及时的转诊与治疗,医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针对特困、特需家庭开展医疗援助。以长征医院为例,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筛查确定服务对象后,对社区中的特困家庭提供医疗团队上门服务、“一对一”志愿者陪同就诊服务,帮助其解决医疗问题。在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筛查,将前期宣传、组织筛查、后期转诊的筛查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完善了社区筛查与后续诊疗之间的衔接,实现了社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联动,同时强化了社区筛查对患者的分流作用。

(三)健康档案建立服务

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医联体建设中,居民健康档案作为患者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的重要纽带。同时,随着我国健康观念与医疗理念的转变,居民健康档案正在从以疾病为导向、单病种为主的健康记录发展为“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档案结构。①武文娣、吴静、李敏等:《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研究趋势》,《中国卫生统计》,2007(4)。这就使得评估者不仅仅要关注个体的身心状况,同时需要对个体所处环境进行评估。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协助医疗团队做好患者健康档案建立、维护及管理,达成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精准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助力。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患者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医务社会工作所坚持的“全人健康”理念以及系统观与健康档案的发展趋势有较高契合性,在原有对身心状况关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于家庭与社区等环境因素的评估,从不同层面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其次,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所做的评估基础上,通过社区走访、家庭会谈与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患者生活场域,对影响患者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这种多维度评估下的健康档案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患者康复。以长征医院为例,医院社工部依托其社区志愿者团队,开展了5400人次健康档案调查②邬惊雷:《健康中国与社工支持系统的建设及完善——医务社工实践的上海经验》,《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1)。,基于调查对有特别需求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服务。

(四)社区随访服务

“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目标,而社区随访作为衔接医院到社区的重要服务环节,是院内治疗在社区的延伸。随访的开展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出院后的生活过渡,确保患者得到连续性照顾,实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控,确保康复质量。

近年来,上海的各个医联体单位纷纷建立跨学科随访团队,逐步形成了专业的随访服务体系。例如上海长征医院建立“关爱热线”出院患者跟踪随访服务,依托专业跨学科医疗团队以及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团队,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患者的实时情况提供支持慰问、康复指导、链接资源、信息支持等服务,从而保障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保障医疗质量。③郑兴东、柴双、代文瑶:《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以上海长征医院的社会工作实践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7(18)。通过“关爱热线”实现主动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照护康复需求,实现了各级康复医疗单位之间有效的沟通联动。随着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不断下沉以及健康社区的发展,社区随访的疾病防治功能将会进一步显现。而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随访服务中的教育咨询、资源链接、家庭支持等职能,从而极大提升社区随访效能,推动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四、基层社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随着健康理念的改变,公共卫生与社区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社区成为开展健康服务的重要场域。在实践中,许多医联体开始重视打造社区与医院的联动平台,形成了社区健康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逐渐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及其他健康服务领域,成为基层社区健康服务的提供者之一。还应看到,医务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不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团队开始吸纳医务工作人员,形成多学科联动团队,这对于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发展与延伸十分有益。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所开展的基层社区服务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服务、社区健康照顾服务、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服务和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等。

(一)慢性病管理服务

慢性病已经成为目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这要求在慢性病管理服务中,除了开展医疗服务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预防患者疾病复发与病情恶化。然而,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在供需数量上的不平衡,医务人员很难实现对患者进行全天候的健康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的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针对这一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协助家庭医生对患者家庭进行评估,共同制定个性化慢病管理方案,协助家庭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开展康复指导,传授慢病知识及管理观念,增强慢病患者用药与周期性体检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及其家庭改变不良习惯,促进患者树立慢性病自我管理意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支持。①朱利芳、陈燕梅:《医联体-家庭签约服务制家庭式慢病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6(29)。另一方面,与家庭医生合作,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心理支持小组、病人家属小组、康乐性茶话会小组,让患者相互分享有益健康的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在此过程中,患者之间相互学习、掌握新的经验,通过小组动力形成社会性支持,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华东医院社工部开展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是在循证实践模式引导下,通过促进家庭重要照顾者和患者自身在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上的成长,同时明确家庭照顾者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其整体生理健康水平的改善。②陈辉:《循证实践: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策略之构建》,《中国社会工作》,2018(34)。随着跨专业团队的人员结构不断发展优化,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也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健康服务。

(二)社区健康照顾服务

建设健康社区除了要关注社区中的患者,更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的照顾环境,开展对全人群的社区健康照顾。在开展社区健康照顾服务的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发掘医院与社区各类资源,建立资源清单,强化社区原有服务职能和功能环境,建立社区健康支持网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给予居民更好的医疗服务,通过协助将上级医院优质的专家医疗资源引入社区或是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建立常态化、常规化、机制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健全完善的健康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服务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合作,建构资源平台,形成社区健康资源清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康复、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支持。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深化,社区与医院间的联动将会日益紧密,而医务社会工作的整合职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凸显。

(三)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服务

健康社区建设要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服务不仅要让居民了解疾病以及医疗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社区成员的健康素质,更要提升居民在健康管理与健康社区建设中的主体性,让居民参与到健康服务体系与社区健康文化的建设与营造中。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主要从教育与宣传两个方面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服务。上海长征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力量,通过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唤起了社区及居民对健康议题的关注和对健康的重视,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立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工进社区,合力抗慢病”项目的实施,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理念宣传,将资源输送给社区居民,不但推动了医院与社区层面的合作与协调,更推动了公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①陈玲、侯晓莹、陆培彦等:《医务社工介入慢性疼痛患者的三级预防模式》,《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9)。随着居民的健康素质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居民的赋权增能,逐步引导他们从健康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健康服务的参与者与建议者,通过呼吁倡导,在体制层面推动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实现打造健康社区的目标。

(四)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

社区志愿者是建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功能能够有效实现健康服务的落实与拓展。社区志愿者需要参与到各类社区服务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社区志愿者在健康服务中投入程度与参与稳定性较低,此外,社区志愿者往往缺乏专业性,难以参与专业程度较高的一些服务。

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不断深入,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下,上海已经涌现出一批社区医务志愿者团队,其中以长征医院的社区“健康大使”志愿服务团队、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百雁”志愿者服务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志愿者团队为代表的社区医务志愿者们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由社工部定期对社区志愿者开展涵盖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预防、应急事件处理、医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等内容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鼓励社区医务志愿者团队参与“健康社区”活动,推动了居民参与健康社区建设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各个医院还建立起志愿者分级响应管理制度,实现了社区医务志愿者与医院医务志愿者的联合行动。在医务社会工作对志愿者队伍的有效统筹与管理下,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整合医联体内的公益资源,实现从医院到社区的志愿服务全覆盖,推动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从而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感受。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需要通过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来达成。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在上海市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进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发挥其专业优势,在为上海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不但努力成为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串联各层次医疗机构的纽带,积极参与到各级医疗服务环节,为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联体医务社会工作者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