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建好孩子心理“防疫线”

2020-04-29 06:46王萌
教育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秩序节点社交

王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此次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疫情正在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倘若我们不去关注,这种心理问题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个隐患,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在疫情期间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建设,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疫情带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

首先,应该明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一种社会应激源,而应激源会导致人的心理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以分为急性和创伤后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意识障碍、感知迟钝,甚至产生精神性兴奋、强烈恐惧以及人格的变化或分裂等。

其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影响心理方面有其特殊性:给人带来从头至尾的恐惧感。在事件初期,由于对事件各方面的认识比较朦胧,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健康、安全存在疑问,并且不可控制地产生怀疑、焦虑;在事件爆发阶段,人们开始处于恐惧的最高峰,对身边有关事物产生高度怀疑,同时容易轻信他人;事件结束之后,一些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对疾病、身体的不适过于敏感、恐惧。

未成年人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人格等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因此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容易对他们产生更深的心理伤害及影响。但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只要实施积极有效的指导,妥善进行心理建设,他们就能够比成年人更快地走出心理困境。

疫情引发未成年人心理焦虑的因素

心理的被动性。被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得不被限制:限制活动、限制工作、限制娱乐、限制范围等等。这些限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更严重。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而突然产生的各类限制让他们爱动、爱玩的天性受到极大压抑;对疫情的片面了解让他们产生过度的悲观、恐惧,使他们在受限的同时更加焦虑、苦闷。

时间的未知性。对于限制,大部分人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时候能够解除限制?未成年人对于事物的耐性以及承受度相比成人要低,他们对于解除限制的期待更高。因此,在一次次被延长限制周期、推迟解禁时间后,未成年人心中的动机便会由于期待的磨灭而削弱,以致产生消沉、冷漠等情绪。

社交的“失联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大多数人最大的影响在于限制。然而本次疫情的“无差别”对待,使得人与人之间社交“断档”“失联”。未成年人处在社交的发展阶段,长期待在一个密闭的社交环境中会不断加深他们的烦闷、躁动、抑郁,再结合上文所述的限制、时间的未知,使得他们心中恐惧感、消沉感与抑郁、烦闷交织。因此,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十分必要。

疫情中未成年人心理建设的立足点及目标

心理建设的立足点

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首先要给予他们一个“期待”。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早期的动机驱力理论阐述了“驱力—行为—消除紧张、满足需要”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期待价值理论同样表明,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给未成年人一个特定的、准确的“期待”时间,能够让他们产生正向的心理动机,克服心理问题。

建立疫情中与他人的社交。未成年人处于社交需求的高峰期,在疫情中建立起如同平常的朋友间的联系,能够转移孩子们对于疫情的恐惧感、消沉感,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同时,社交能够让孩子们暂时忘却时间,消除一部分时间未知性对于心理的影响,实现一舉两得。

心理建设的目标

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找到疫情下生活的重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处于一个被动的受限状态。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目标,首先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生活需要掌握主动,即使是有限的空间、选择,依旧能够主动地生活。如安排每日生活日程表,保证每天学习一定感兴趣的知识,调整今后的学习方向等。

重新建立、恢复生活秩序。社会需要秩序,生活同样需要秩序。疫情下的社会秩序产生了部分波动,此时稳定生活秩序至关重要。对于未成年人,需要让他们明白盲目做事、胡思乱想无助于解决焦虑、消除疫情。要让他们明白,越是需要秩序的时候,越要恢复自己日常生活的秩序。只有当社会中每一个内在秩序稳定,外在秩序才能更快恢复。

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建设的具体策略

让孩子们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目前,疫情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但是疫情一天不解除,我们就不能掉以轻心。此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做好充足准备、降低心理预期是应对疫情发展的最好心理暗示。即便是疫情有了不好的发展,孩子们在心理上也有所准备,从而不会产生较严重的应激后果。

让孩子们学会利用“时间节点”

疫情期间,最让孩子们抓狂的便是时间上的未知。此时,不妨利用时间节点法,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与消沉。时间节点法就是对未来的某个节点进行期待。如期待半年后的这个下午,一切疫情相关的不好的事情肯定都过去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很强的心理建设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节点之间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投入地去画;喜欢看电影、动画片,就让他全身心地去看;喜欢发呆,就允许他看看天、看看地。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安定内心。

避免、消除孩子们的“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有其临床意义的解释,但就现下的疫情而言,替代性创伤有其新的定义: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由于受到大量严重灾害信息的冲击,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从而承载了难以恢复但又非自己亲身经历的创伤。

新媒体时代,未成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大量疫情信息涌入他们的视野、脑海,孩子们的心智、思维不成熟,容易对他人遭受的苦难、不幸产生共情,如同自己亲临现场一般,内心便会感到痛苦、绝望。如果长时间无法排除、消化,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远离信息源头,如前述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年人讨论疫情时注意避开孩子,尽量不让孩子了解到严重的疫情信息,但要让其懂得疫情严重性。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我们要依据影响未成年人心理的因素及理论,找准心理建设的目标与立足点,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建设策略,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疫情期间的心理素质。

(作者系北京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丽泽分校心理教师)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秩序节点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秩序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48)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心灵秩序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老师来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