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

2020-04-29 08:20牛新星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 要: 文章基于宏观、微观角度的深层分析发现,我国供需错配的乡村人才管理机制、不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以及辐射力度有限的乡风文明导致农村返乡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好”。作者认为通过坚持党对乡村人才的引导、加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多维度重塑文明乡风等举措可以有效补齐乡村人才供给短板,真正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而助推乡村振兴相关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才供给;返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1.1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牛新星.乡村振兴中的返乡人才供给:现状、困境与破解[J].克拉玛依学刊,2020(1)68-72.

一、问题与解释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①近年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 000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 500万。[1]然而,相比全国5.7亿农民来说,乡村人才供给总量依然不足,年轻后备力量缺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针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出重要阐述,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②。由此可见,补齐乡村人才供给短板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

从空间属性看,乡村人才可划分为“在乡人才”“返乡人才”以及“下乡人才”三大类。其中,“返乡人才”主要指有在外务工或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后,返回并扎根乡村的返乡农民工及返乡大学生等。他们依靠外出经历而积累的技能、经验或知识被视为乡村振兴的潜在人才支撑力量。[2]本文以返乡大学生群体为例,通过梳理大学生群体在返乡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困境,分析当前乡村人才供给出现短板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完善相关举措,探求乡村人才供给的可行经验,从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二、现实表征: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供给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乡村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然而在当前返乡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大学生存在“三农”工作业务生疏、工作热情低迷、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要求产生偏差。

(一)引不进:返乡人才的“三农”工作业务生疏

如今,全国农业科研人才虽然总量达到62.7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近55万,[3] 但是,就返乡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通常表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缺位”,“三农”工作业务生疏。一是对“三农”业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相对欠缺。因各地高校对接及公务员招聘而引进来的乡村人才在政治修养方面有着良好基础,但相当一部分人才从未接触过农活,对“三农”知识了解很少。二是缺乏根植于“三农”工作的实际经验。有些返乡大学生更是从未亲历过农村生活,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三是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偏离。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传达乡镇文件”就是“三农”工作的全部,而缺乏对本地区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实践,忽视了“三农”工作对于乡村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留不住:返乡人才的工作热情低迷

近几年,尽管乡村工作环境相比以前大有改善,各地政府也在努力提高人员工资等待遇,但部分乡村人才的工作热情依然低迷。[4]一方面,由于缺乏“三农”业务实际经验,在工作中表现非常被动。多数返乡大学生群体刚开始都是满怀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中,但在具体工作中无从下手、被动执行相关任务,逐渐打击自身积极性,最终演化为在处理相关业务时表现力弱、工作懈怠且毫无激情。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存在“体验生活”的成分,而本身的自我认知与乡村原有文化存在偏差甚至格格不入,当好奇心逐渐降低时,对乡村的“归属感”也逐渐减弱,甚至想尽早脱身。此外,在长期的乡村事业推进中,部分返乡大学生疲于应对复杂的乡村事务,在工作中表现为没有耐心,也不能真正融入乡村环境中。

(三)干不好:返乡人才的工作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国家通过“选调优秀毕业生到村任职”“ 三支一扶”“ 西部计划”等举措为乡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返乡人才。这些措施对于乡村人才队伍起到了“换血”作用,也对乡村工作质量与效率有了一定提高。然而,各地通过各种考试、选调而加入“三农”工作的年轻人才存在着学科背景分布单一、专业知识偏离需求、所学不能所用等现象。此外,现有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对返乡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缺乏明显的梯度,同样造成返乡人才在乡村事务中的创新力不足,工作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不作为”等现象。

三、根源阐释: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供给困境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作为返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返乡大学生群体在处理乡村事务中所体现的“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好”等突出问题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本文通過宏观、微观视角深挖问题背后的根源发现,供需错配的人才管理机制致使乡村人才“引不进”、不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造成乡村人才“留不住”、辐射力度有限的乡风文明导致乡村人才“干不好”。

(一)宏观层面:供需错配的人才管理机制

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供需悖论:一方面是乡村人才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农科专业人才的基层就业困难。出现这种供需悖论的根源在于现有人才管理机制上的供需错配。[5]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没意愿进”。就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而言,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而成为大学生理应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已成为当下部分大学生的普遍追求。相对于基层乡村工作,在外地读书(尤其是在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繁华的大城市工作。二是“没能力进”。部分大学生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后,视野更为开阔,有投身于“三农”工作的热情,但缺乏“三农”工作的实际经验,既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处理好乡村事务。三是 “没渠道进”。虽然各地高校,尤其是农业类、职业类院校与乡镇的企业或单位具有良好对接,但更多的大学生是通过公务员部门或事业单位的招考形式加入进来。[6]而部分岗位的招考学科集中分布在文科范围,专业多是工作难找、被公司企业过滤的冷门专业。建立在这种人才供给模式之上选拔进来的人才既不能指导农业生产、又不能为科技下乡提供专业服务,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

(二)中观层面:城乡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不均衡

事实上,乡村如果拥有能跟城市媲美甚至高于城市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就能让返乡人才沉得下、留得住。然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人才流失大大超过了乡村人才引进。而这种人才流入与流出的背后,是长期以来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政策文件相继发布,从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7] 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文娱场所等的建设依然是其短板,乡村的“硬”公共服务没有形成明显优势。通常来讲,整洁的村容、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娱活动都是刺激人才返乡的动力,而相较于城市生活的便利程度,乡村现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乡村对返乡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返乡人才投身于乡村后所能享受的户籍权利、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福利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人才过着“工作在村里,周末回城里”“孩子上学培训两地隔”等生活,导致一些返乡人才每天疲于奔命,从而工作热情不高。

(三)微观层面:文明乡风的辐射力度不够

乡村人才在处理乡村事务中存在“干不好”问题,突出表现为返乡人才的工作完成度不够、效率不高、质量不好等情况。这一方面是来源于乡村人才对“三农”工作业务生疏,另一方面则是返乡人才没有真正融入乡村的文明乡风之中,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一员,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对工作丧失了热情与动力。

首先,对乡风文明的认识不足,造成返乡人才的认同度不高。从广义上说,乡规民约是指乡村社会所具有的国家律法之外的社会规范。[8]返乡人才真正融入乡村社会中、做到“爱农民”,就要对乡村现有乡规民约予以重视,而忽视文明乡风或者乡风不文明均会影响返乡人才的心理认同。其次,当前文明乡风的辐射范围有限,造成返乡人才的归属感不强。随着乡村“空心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基于“熟人社会”而搭建的村内社会网络的功能日渐式微。返乡人才由于缺乏联结广大农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平台,进而产生“陌生感”。最后,文明乡风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冲击,造成返乡人才的抵触。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城乡边界被打破而涌入的外来观念冲击着乡村固有的村规民约,并逐渐使原有的乡村规范失去约束力。返乡人才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与乡村规范之间也存在偏差,从而造成其内心抵触与排斥。

四、对症下药: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供给路径

当前,乡村返乡人才“引不进”“ 留不住”“ 干不好”更多是由于乡村人才管理模式的供需错配、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以及乡风文明辐射力度不够等相关短板造成的。通过坚持党对乡村人才的领导、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多角度重塑乡村文明风尚等措施,可以为乡村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真正让返乡人才“引得进”“ 留得住” “干得好”。

(一)坚持党对乡村人才的引领:“引得进”

坚持党对乡村人才的引领,源于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人才只有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最基本的“政治底线”,另一方面,党建引领乡村人才是给予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政策激励与党员示范,可以让返乡人才到乡村舞台中施展拳脚,把握机会从而获得发展。

首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返乡人才“有意愿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伟力,[9]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可以更好激发大学生返乡的热情与动力。其次,多方位搭建涉农院校与乡镇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平台,让返乡人才“有能力进”。通过在乡村提供多种实习方式,一方面为乡村提供新的血液,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让返乡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匹配,提高其参与“三农”工作的业务能力,养成良好服务意识。最后,多领域拓宽涉农院校与乡镇企事业单位的对接项目,让返乡人才“有渠道进”。与高校签订实践基地,在推行多元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及早担当基础上,通过细分门类,做到人才对乡村需求的精准供给。

(二)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留得住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返乡人才是否沉得下、留得住。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使“硬”公共服务数量充足,质量过关;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福利,让“软”公共服务的受惠面更广,精准度更高。

其一,做好乡村空间规划,使其生态宜居。在“硬”公共服务落地之前,最为关键的是对接乡村居民的真实需求,在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樣化诉求基础上,对乡村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布局,为乡村居民和返乡人才提供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扶持力度,使其落地生根。既要对现有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项目做到优化、整改和维护,又要增加新的文娱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让乡村学校、医院、文娱活动室等硬件配备逐步完善,提高乡村吸引力。其三,提高返乡人才的各项权利,平等享受乡村改革发展红利。在“硬”公共服务配备和完善基础上,逐步放宽落户政策,允许返乡人才落户乡村;同时在医疗、教育等“软”公共服务上享受与乡村居民同等的权利。

(三)多维度重塑乡村文明风尚:干得好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一环,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淳朴的乡风可以净化乡村社会污言秽语,质朴的村民可以与返乡人才快速达成心理认同。在这种归属感较强的乡村环境中极易产生丰富的社会资本,使返乡人才与乡村居民更能达成相互信任,从而有利于开展乡村事务方面的合作。因此,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等多维角度重塑乡村文明风尚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发挥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文化下乡、开展文娱活动等形式对传统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加以弘扬,提高人们对乡风文明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对基层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业绩考核奖惩中,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对漠视乡规民约、执行政策不力的基层干部进行监管与问责。[10]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乡村社会组织是鄉风文明的探路者,政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鼓励、引导等方式,促进对乡规民约的传播与整合,同时为乡村居民和返乡人才搭建沟通平台,进而展开合作。三是发挥村民个体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通过改变乡村陋习,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展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形象,从而与返乡人才建立起信任基础,增进彼此的信任。

五、总结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返乡人才作为乡村人才供给的重要内容,其在乡村振兴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引不进”“ 留不住”“ 干不好”等现实问题。本文分析发现,返乡人才管理模式供需错配、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乡风文明辐射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上述人才供给困境。通过坚持党对乡村人才的领导、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多角度重塑乡村文明风尚等措施可以有效补齐返乡人才供给短板,真正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注释:

①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02-05(1)。

②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09-27(1)。

参考文献:

[1]马少春.“农村改革40周年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农村经济,2019(2):141.

[2]刘晓峰.乡村人才:从概念建构到建设路径[J].人口与社会,2019(3):82.

[3]冯超,孟宪生.涉农人才培养短板在哪[J].人民论坛,2019(21):66.

[4]高琦.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14):18.

[5]谭金芳,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8(2):21.

[6]郭险峰.构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综合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4):76.

[7]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政府行为框架[J].学术月刊,2019(6):61.

[8]柯凯鈇,杨军.乡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福建仙游县家训族规为例[J].学术论坛,2018(2):132.

[9]胡志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J].东岳论丛,2019(2):25.

[10]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              (5):63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