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20-04-29 08:20杨松菊武晓铮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国情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

杨松菊 武晓铮

摘 要: 文章认为从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和党的八大召开,我们就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等思想,从理论上阐释了改革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他还开启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平外交、“打开国门”等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和政策探索,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1.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杨松菊,武晓铮.论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克拉玛依学刊,2020(1)21-29.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实际上,从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起,我们党就已经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尝试,而且“其尝试贯穿了三中全会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时期”[1]2。尽管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其历史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其历史功绩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2]。

一、毛泽东初步阐释了改革动力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等思想

改革开放的决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不仅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而且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阐释,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矛盾问題、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实现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推动社会向前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还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疑惑: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没有矛盾,如何观察和处理当时国内发生的罢工、罢课等事件?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高屋建瓴,突破了原苏联理论认识上的束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集中体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3]。如果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进行调节,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加以解决。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4];并进一步指出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改革,最终形成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理论观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要“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5]。“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深化改革。”[5]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我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就是要充分运用好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

(二)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在当时,学习苏联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他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鉴。”[6]23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由此明确,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7]852之后,毛泽东还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一定要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不能吃现成饭,否则就会打败仗。”[7]856他甚至告诫非洲青年访华代表团:“你们做事一定要根据你们国家自己的情况,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环境。我们过去是吃过亏的,照搬外国,就是说照搬苏联,使革命受了很大损失。”[7]857可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蕴含于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之中。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别于苏联模式的方法,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3因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8]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告诫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2]

二、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存在,开启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发展中每一步选择都与过去的选择相联系。[10]43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改革的探索有着一定的渊源。

(一)提出中央向地方放权、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初步方案,尝试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以苏联模式为范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地方卡得太死,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造成中央和地方发展的不平衡,挫伤了地方与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因此,有地方和企业提出中央向下放权的要求。于是,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经济工作要统一,但要分级管理,要在统一计划下各省负责。”[11]808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既要加强国家的统一、又要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既要坚持国家的领导、又要注意企业的“独立自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开始了改革体制的尝试。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适当扩大省级政府和企业对经济的管理权力。[1]121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一点权力,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的权力也没有” [12]。中央不能大包大揽,必须把一部分行政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所以,毛泽东要求地方必须争取正当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不是毫无章法、没有约束的行为,只能是从整体利益出发的争权,不是本位主义,更不能是地方主义。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得到了中央的认同。

那么,如何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呢?在服从国家统一计划经济领导、不违背国家统一计划和政策法令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国有还是集体,管理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毛泽东对企业管理工作做了科学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这个管理制度,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相对立。这些改革的探索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提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存在的设想,尝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认识上存在的局限性,当时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导致一些商品短缺。党的八大召开以后,我国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甚至出现了自发经营的较大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当时,全国工商联主席黄炎培还专门就此向中央进行了汇报。在这一背景下,陈云在党的八大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设想,并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此后,毛泽东提出可以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在他看来,自由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但是,“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6]170。所以,“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6]170毛泽东的提议得到了其他领導人的支持和赞同。同时,刘少奇在人大常委会第52次会议上说:“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13]虽然这些论断还没有系统地展开论述,但已经突破了要彻底消灭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这些改革的设想和措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上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1]822 。

(三)不打破计划经济平衡是不行的、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等问题的提出,开启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

在传统的观念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形态,甚至把市场经济理解为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属性。虽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没有突破计划体制的框架,但他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有过重要论述。比如,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强调,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14]这种平衡观是对所谓“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疑问。[1]103同时,毛泽东还率先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他认为:“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发展社会主义生产。”[6]435-436但我们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概念。“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6]439在毛泽东的带动下,1956年及以后的几年内,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讨论。虽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它开启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为邓小平突破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最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内核”。

三、倡导与世界各国建交、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资的构想,开启了“打开国门”的探索

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15]。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提出和力主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急于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新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6]为建立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发展国际经济事务,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我们都必须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我们要打开国门,必须学习外国的文化、技术等先进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7]706。当然,学习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对我们有用、有益的东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依然坚持“一切国家的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18]798。所以,《论十大关系》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方针,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8]740在此基础上,党的八大提出了“打开国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引进来的政策。[19]

(二)倡导与世界各国建交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外交平台。毛泽东积极主张对外建立外交关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外交平台。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就相继与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毛泽东主张援助亚非拉国家,与之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在与罗马金·特列夫人的谈话中,毛泽东曾经表示愿意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果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如果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好;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好。在1958-1959年,中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利亚5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与许多一时建交有困难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1960-1964年,中国先后同1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我国先后同日本、美国建交,并在此基础上掀起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建交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还与第三世界各国建立和恢复了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坚定与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反对世界霸权的立场。到1978年底,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意义深远的改革、让中国向整个世界开放的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外交关系,这就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

(三)开展大规模经济贸易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思想,“在避免受垄断控制和政治攻击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或与中国人合作来经营厂矿”[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经济贸易。我们不仅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且还从苏联获得了3亿元的贷款,这成为新中国经济的第一笔资金;同时签订了包括中苏民用航空公司、中苏大连修造轮船公司等在内的经济协定,从苏联引进了156项成套项目和大量技术设备,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签订了84项经济技术引进合同,总成交额达2.8亿美元。至1965 年,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 1957年的17.9% 上升到52.8%”[21]。 之后,中日、中美也签订了大量项目引进合同。我们还非常注重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在与亚非拉国家的贸易中,完全遵循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对那些签有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的国家,一般采取进口平衡和记账清算的贸易方式。在这种原则和方式下,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貿易额逐年增长,如1963年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额比1950年增长2倍以上。毛泽东以“互利”决策指导的对外经济贸易事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使区域发展不平衡初步得到缓解。

四、主张政治上“一边倒”、经济上想方设法冲破封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等构思,开启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政治上主张“一边倒”的同时,经济上想方设法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略,开启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提出“一边倒”等外交方针,表明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决态度

所谓“一边倒”,就是指在政治上,我们坚决站在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联合世界上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打压与封锁。这一方针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10年间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彰显了外交上久经欺压的中国人民希望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热切渴望。1949年1月,米高扬在西柏坡与中国领导人广泛接触和深入谈话之后,毛泽东明确了中共必须向苏联靠拢的方针。[22]他说:“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23]“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24]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成为“一边倒”方针正式形成的标志。这一方针不仅表达了我们希望获得外国援助的需要、又坚持了维护民族利益和祖国尊严的立场,表明了我们不愿做资本主义俘虏、不成为外国附庸的坚决态度以及毛泽东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坚定意志,这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形成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須打开国门,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经验,但是,“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8]3。“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8]116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二)经济上想方设法冲破封锁,彰显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只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政治上的“一边倒”并不能应用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上。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因此,在发展对外贸易上,毛泽东认为,我国不仅要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也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正如1949年访苏期间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所说的:“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25]1950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中苏合股公司协定公布消除群众波动的指示》中再次指出,“为了利用外国资本促进中国的工业化,某些事业和外资合营及成立这种股份公司甚为必要,不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甚至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条件下订立这种合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26]。为了防止、杜绝“技术一边倒”现象,中共中央于1953年4月26日发出了关于纠正“技术一边倒”口号的指示:“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这边就一定倒向那边的问题”,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中技术上某些好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27]。可见,当时为了打开和西方国家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的局面,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冲破各种封锁,与西方国家发展贸易,争取他们来华投资。正因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外交上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使我国从国外、尤其是从一些西方国家引进了一批急需的资金和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等技术设备,以及农药、化肥等物资。这些资金、技术、物资的引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灵活外交策略的运用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发展了经济,更为重要的是,还为后来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因此,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曾经用《国际歌》的歌词表达他大无畏的、独立自主的革命气概。在他看来“不是神仙,不是皇帝,更不是那些英雄豪杰,全靠自己救自己”[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还是依赖外国,是闭关锁国还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我们不仅要敢于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且必须努力建设自主的经济;如果经济上不能独立,政治上的独立也是难以坚持的。因此,“我们要花很大的努力向外国学习许多东西,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29]但是,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走闭关锁国的道路;实现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可能的外援,它不是闭关锁国。毛泽东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想要割开也不可能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30]因此,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对外开放,二者并不相悖,要分清主次,不能割裂分开。主张争取外援对外开放就是为了给国家的发展创造自力更生的条件,增强国家发展能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7]893

五、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国的体制改革不容易,积习太深,习惯势力大得很。明确表示反对改革的人不多,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赞成改革的人,也会变成反对改革的人。……只要搞改革,左右前后都要碰到障碍。”[31]所以,在转轨时期,党的领导是整个制度和体制资源的关键,国家动员力、控制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党的状况和能力。[10]444而毛泽东就是通过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净化全体党员干部思想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作出的最突出贡献。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必须有先进思想的指引;为此,必须加强对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不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统一有完整的理解。所以,毛泽东把党内集中教育作为进行党的思想自我革命的重要形式。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也是不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并取得极大成功的历史。延安整风是我们党的第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由于“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文风也有些不正的地方”[32]812,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为了整顿党内的学风、党风和文风,以消除党的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延安整风运动不仅仅满足于此,在整顿党的作风的同时,还在党内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1945年毛泽东在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文章中再一次明确提出:整风就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32]1108。在1957年的整风中,毛泽东又一次强调:“整风就是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6]275可见,我们党自延安整风开始就把整风看作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全党进行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集中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进一步净化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改进了党的作风、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告别旧思想,而且可以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思想,更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只有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洗掉我们思想上的尘埃,才能不断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途径。“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32]1096毛泽东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比喻为“打扫灰尘”和“洗脸”。为了抵制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对全党同志思想和肌体的侵蚀,我们必须开展认真而不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正因如此,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的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应该拿起这个武器。”[17]359

(三)主张反腐务必从严,“打虎”必须用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毛泽东对腐败十分憎恶。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反对党内贪污腐败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于是,毛泽东把反腐败提到了党的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要地位。[33]毛泽东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7]134因此,我们必须与贪污腐败现象开展斗争。为此,我们党于1933年出台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为惩治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贪污腐败现象,毛泽东在党内开展了反对四种“消极情绪”和一个“糖衣炮弹”的运动,并通过党内整风运动纯洁党的组织,亲自签批了刘青山、张子善执行死刑的文件,并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反贪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他把反腐败当作“打老虎”,主张“大老虎”“小老虎”一齐打,并指示“要注意打尽老虎,不要松劲”[34]。

开展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执政利器,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强烈革命精神的党,才能真正开展好自我革命。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提出:“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7]349也正是在强烈革命精神的推动下,毛泽东开启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探索,并建立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有着浓厚革命传统、严密组织纪律、广泛社会基础和队伍庞大的、特别能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10]444这不仅是毛泽东在党的建设领域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进入转轨时期的中国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强有力保证。

总体来看,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这一概念,但他的许多思想理论都蕴含着这一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果,是我们把握现实和开创未来的出发阵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35]。

参考文献:

[1]胡安全,宋曲霞.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起源[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10]郑谦.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7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83.

[1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99.

[15]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190-191.

[16]敖利.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2004(5):22.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00.

[20]王占阳.毛泽东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14-416.

[21]赵宝光,何阶平.毛泽东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3):8.

[22]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2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5.

[2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7.

[26]中共中央关于中苏合股公司协定公布后消除群众波动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0-3-10.

[2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615-616.

[28]毛澤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4.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4.

[3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99.

[3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王若素.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36.

[34]重温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从我做起,惩腐不贷[EB/OL].http: / / dangshi.people.com.cn / n / 2013 / 1223 / c85037-23915610-3.html,2013-12-23.

[3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27(1).

猜你喜欢
中国国情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浅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
结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住宅初步研究及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