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探析

2020-04-29 08:20张淼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灌输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认为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坚持指导思想、灌输原则、灌输任务及灌输目的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应对灌输客体、灌輸内容、灌输过程及灌输方法之“变”,在变化的实践中推动灌输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灌输理论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变”是“不变”的实践要求、“不变”是“变”的本质规定,两者统一于灌输理论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 灌输理论;灌输客体;马克思主义;灌输目的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1.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张淼.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浅析[J].克拉玛依学刊,2020(1)37-42.

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工人阶级受自身认识能力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工人无法自发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因此,列宁提出了灌输理论,在《怎么办?》中从理论灌输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则及主客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灌输理论,以此启发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从而推进了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列宁的灌输理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革命、建设及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迈入新时代,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和理论素养都得到了一定提高。毋庸置疑,灌输理论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其指导思想、灌输原则、灌输任务及灌输目的没有改变;但在新的形势下,灌输客体的现实生活及需求等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灌输内容、过程及方法也要相应地改变。那么,如何坚持灌输理论的本质并妥善应对新的变化,怎样把握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的关系?这是新时代研究灌输理论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充分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灌输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灌输论”的首倡者问题存在着分歧。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首倡者,有些学者认为是考茨基,另一些学者认为是列宁。这些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灌输理论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从灌输理论的思想萌芽来看,它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曾在不同场合阐述过对工人进行理论灌输的意义及方法等问题;这些重要的观点散见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及《共产党宣言》等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阐述灌输理论,但他们一直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教育,为灌输理论的提出起到了奠基作用。正如列宁评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1]在灌输理论的发展历史中,考茨基作出了巨大贡献。1890年前后,考茨基的“灌输论”思想就初步形成了。1901年10月,他在《修改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中系统阐述了“灌输论”思想。他将相关的思想火花集中起来,同时使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等“灌输论”的核心概念,并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将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阶级中等观点。他的一些精彩论述后来被列宁引用,其思想对列宁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列宁对灌输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作出的整体贡献最大。他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灌输理论,而且他还将其应用于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俄国工农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当下,重读列宁的《怎么办》,我们依然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要引导工人投身自觉的革命运动就要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76。为了向工农群众传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2]79。这些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上,列宁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集中并系统阐发了灌输理论,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此后,灌输理论传入我国,又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讨的灌输理论主要涉及列宁完善后的灌输理论。

二、新时代灌输理论之“变”

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给灌输理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灌输客体的需求在变化,灌输内容、方法及过程也要相应地改变,这是时代的新要求。

(一)灌输客体之“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灌输客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批判思维逐步养成,物质化需求日益攀升,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第一,灌输客体对自身价值、个人理想等的认识更加清晰,从自在状态逐渐步入自觉状态,这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强化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部分受教育者渴望摆脱权威,希望依据个人意志自主选择。他们不再接受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不盲从、不轻信,试图按照自我需要选择灌输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而不只是上传下达。第二,灌输客体的批判思维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西方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些人开始借鉴西方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向思考、学会了质疑,不再迷信权威,甚至反感传统的灌输教育,这给灌输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灌输客体忽视了精神需要,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时间,高级住房、高级汽车及名牌产品等成为一些人的现实追求,文化快餐及追捧明星等成为新时尚。一些人虽然“富了口袋”,却患上了“精神贫瘠”的病症。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灌输客体对理论灌输的需求减弱,给灌输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第四,在新时代的开放环境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灌输客体的思想观念也不再局限于狭窄的领域,他们逐渐采用开放式思维,更多地获取各国的思想文化;同时,他们对理论灌输的内容、过程、方法及载体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灌输主体也相应地做出改变。

(二)灌输内容之“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灌输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灌输的主要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正如列宁指出的:“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因此,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我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下,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科学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应该成为理论灌输的主要内容之一。灌输主体若能系统、详细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就可以有效指导灌输客体的实践活动。

此外,新时代需要全面复合型人才。因此,灌输主体不能只注重理论灌输,还要给受教育者传输其他的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及人文素质等。具体而言,灌输主体要拓宽灌输教育的领域,在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将科学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相关内容纳入灌输教育之中,从而丰富理论灌输的内容。同时,灌输客体日益关注自身的现实生活,不再听从单纯的理论教育。因此,在选定灌输教育的内容时,灌输主体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更多联系客体的实践活动开展灌输教育,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灌输过程之“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灌输的过程发生了很大改变。灌输客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他们渴望互动交流、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这就需要灌输主体做出相应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灌输教育的强制性是相对的,而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则是灌输客体的迫切需求。理论灌输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组织领导等方面是强制的,但灌输教育的实施过程及手段则是需要变通的;而灌输教育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取决于灌输客体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因此,灌输主体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客体的合理需求,采用双向互动式灌输教育模式;要坚持以灌输客体为中心、以促进客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互动交流中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等。

(四)灌输方法之“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灌输客体、灌输内容及灌输过程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灌输方法也在随之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正在被重新审视,新的灌输方法正在被采用;传统的硬性灌输在向软性灌输转变,显性灌输在向隐性灌输转变。灌输主体不再就灌输谈灌输,他们往往把理论灌输融入活動之中,融入组织管理之中,融入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之中。这样,灌输主体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理论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灌输客体的思想观念。此外,灌输主体坚持正面讲解与隐性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灌输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他们逐渐抛弃单调、呆板及脱离实践的方法,采用最新的教育手段,如网络及多媒体等都被用来开展灌输教育。灌输主体借助互联网平台、新闻媒体及自媒体,广泛宣传灌输教育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网;另外,灌输主体努力实现灌输方法的多样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像及视频展现灌输的内容。他们还借鉴并运用文学、艺术及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灌输教育内容,使理论灌输集理论性、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身,由自在走向自为。

三、新时代灌输理论之“不变”

“变”是灌输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及新特点,体现了灌输理论的与时俱进;“不变”是灌输理论的本质彰显,是对根本性问题的坚守。灌输理论的指导思想、灌输原则、灌输任务及灌输目的的“不变”是灌输理论之“变”的基础和前提。

(一)指导思想不变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灌输理论的指导思想,这是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在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这是灌输理论的“根”和“魂”。首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无产阶级政党要启发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如何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进而夺取政权,列宁认为,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逐步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当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依然没有过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当前的使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任何事物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的灌输教育实践,提炼、挖掘更多的灌输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将新的灌输知识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用于指导灌输的实践。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和发展观。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动态地把握灌输客体,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恰当的灌输方法进行灌输教育;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灌输理论的创新,不断满足灌输客体的合理诉求。

(二)灌输原则不变

灌输理论的主要原则有党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群众性原则等。在新时代,灌输教育依然要坚持以上原则,在这点上是不能犹豫不决的。第一,我们进行理论灌输的初衷是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政策等。因此,我们在进行灌输教育时,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不能散播跟共产主义事业无关的信息。党报、党校等都姓党,这些无产阶级政党主办的组织机构要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和理论素养。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相反,革命的理论离开了实践便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理论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最终形成,理论灌输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有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直都没有过时,在当前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我们要紧密联系灌输客体的生动实践,用人们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和典型开展灌输教育,从而增强灌输教育的效果;同时,对于不同的群体,要结合他们各自不同的实际生活,选用不同的灌输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引导灌输客体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第三,理论灌输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群众性原则是应该坚定不移的。理论灌输的内容应该大众化,要考虑普通群众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宜采用晦涩难懂的表达;同时,要及时采纳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适时更新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灌输任务不变

理论灌输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传输给人民群众,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新时代,灌输教育的这一主要任务没有改变,依旧需要坚持。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西方的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冲淡了灌输教育的效果。因此,为了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扰,我们就要坚持灌输的任务不变,加大理论灌输的力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和批判分析能力;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使他们避免遭遇西方不良文化的诱导。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渐渐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致使自身陷入了“精神空洞”和“文化沙漠”。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象:一部分人物质很富足,但是精神很空虚,陷入百无聊赖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要坚持理论灌输的主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传输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逐渐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灌输目的不变

理论灌输的主要目的是启发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是什么意识呢?列宁从“阶级自觉”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即工人认识到,所有工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只有团结起来同资产阶级做斗争、争取对国家事务的影响,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在新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但灌输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新时代最大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列宁指出的:“提高工人对自身团结的认识,提高作为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大军的一部分的全体俄国工人对自己共同利益和共同事业的认识。”[1]430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依然要这样做,不断启发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将他们团结到中国共产党周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同时,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输给人民群众,引导他们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只有努力培育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新時代灌输理论“变”与“不变”的关系

“变”是灌输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变”是灌输理论历久弥新的根本。在新时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变”是“不变”的实践要求,“不变”是“变”的本质规定,两者统一于灌输理论的发展之中。

首先,“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来源于实践,曾经科学指导了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灌输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具体而言,灌输主体要根据灌输客体的实际生活及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创新理论灌输的内容和方法,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特色,并积极采用双向互动式的灌输过程,努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新时代,灌输理论的“不变”是实质,“变”是表象,“不变”是“变”的本质规定。我们不能固守“不变”而错过了灌输理论创新发展的机遇,也不能一味求“变”、求“新”而淡忘了“不变”的本质。无论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不管是新时代还是其他的什么时代,灌输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主要目的等都不会变,这是“本”。我们不能忘“本”,要在坚持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及目的不变的基础上,推动灌输理论的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最后,“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发展之中。正确理解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对于增强理论灌输的效果具有巨大价值。新时代是个大发展、大开放的时代,外来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影响了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当前,加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为此,理论灌输便有了“用武之地”,灌输主体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等传输给人民群众,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力和辨别力,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抵御不良文化的侵扰。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理论灌输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必须充分把握灌输理论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灌输主体要根据新时代变化的社会实践,在坚持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及目的不变的前提下,运用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过程及灌输方法的变化实现理论灌输的目标,使灌输理论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之中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在把握灌输理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我们可以拓展理论灌输的途径,丰富灌输教育的方法、手段及内容等,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创新理论教育的实践和形式,与时俱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74.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