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围绕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因此对话的主题必须紧紧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要凸显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语言文字,挖掘不同文体的语用价值点,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语用能力。
一、多重诵读,体悟独运匠心
精彩的文章中都蕴藏着经典的语言,这些语言支撑起了文章的形式之美。诵读是一种感悟作品语用价值的好方法,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诵读经典语言,并体会其中独具匠心之处。诵读能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爱之链》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展开多重诵读活动。除了适合自主诵读和集体诵读以外,这篇课文还适合分角色诵读,于是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一边诵读一边感悟这些人物的内心情感。此后又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说说作品如何展现人物形象,如“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这句是形容乔依的,看似普通,但是深入分析却可以发现,这样的描写能更好地表现出乔依的善良。笔者用这个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并再次诵读这些句子,感受其中的情感。在这样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了作品的情感,更理解了作者是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
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单人诵读、小组诵读、分角色诵读、男女生分别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体会文章的内涵。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美就有一种立体的感悟,就能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紧扣主旨,展现核心价值
一篇精彩的文章往往是內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词句,更要让学生体会作品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文章表现形式入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表现形式能否起到烘托文章主旨的作用。这样就能让学生提高文章理解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一文就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文章不仅很好地展现了秦兵马俑的造型特点,而且表现出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对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自豪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探究文章表现形式,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是如何描写秦兵马俑的呢?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在自主探究后,纷纷回答:“文章先总述兵马俑的规模,而后又详细地写了不同的兵马俑类型。”教师继续问:“通过这样的描写,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回答:“能感受到我国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为祖国感到骄傲。”
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层次和结构,然后逐步过渡到对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的深入探究。这种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探究符合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整体创作思路,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自然会更为明显。
三、读写交融,推进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聚焦和研究课文内容,赏析作品中的经典字词句段,然后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并将其作为例子展开仿写。这种随文练笔活动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一文展现了爸爸和妈妈的爱,体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真情。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爱比作茉莉,更形象化地表现了父母的爱。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展开随文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象征的手法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如有的学生想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就在写作中将自己和朋友的交情比喻成“纯净水”,并认为普通的自来水看似干净,但其中其实含有一些杂质,联系到人和人的交往中,其实就是各自有所图,如有的人贪图对方的钱财,有的人贪图对方的地位,但是自己认为,纯真的情感应该是“纯净水”,不含任何杂质,是单纯的友谊。这样一段描写展现了学生对于朋友之情的理性思考,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变得更耐人寻味,同时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能促进学生语用实践,但是随文练笔活动也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围绕不同文体的核心表达方式展开随文练笔活动,这样就能让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助于读写融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让学生聚焦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样就能做到将教材当成“例子”,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例子”展开语用训练,让阅读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