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凤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法定教法,采用师生共学的方式,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共学 创设情境
“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而要想達到这种教学效果,“师生共学”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重要方法。
一、课前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一定要有的放矢。教师在开始新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前,要通过师生的课前交流,借助单元前主题提示和学习提示,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即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提示和课文内容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集中时间与精力攻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就利用课前交流,与学生共同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本课所在单元是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为主题进行编排的,揭示了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内容与共同主题:感受革命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写作方法方面,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则是学习和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具体到本篇课文,课后习题中提出了这样一些学习要求:“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等。于是,师生共同制订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这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通过课前交流明确学习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结合单元要求、文本特色和学生学情三个方面共同进行,做到学习目标符合教学需要,适合本班学情。
二、学前寻疑,带着问题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教学开始之前,依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文本内容,把内容问题化,即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依据问题进行“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主题,还能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前寻疑时,我们可以从内容、主题和写法三个方面入手,也可以依据单元提示、课题和课后练习进行。
还是以《开国大典》为例,在与学生共同制订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进入了“学前寻疑”的教学环节。我们应该寻找哪些疑问来引领学生学习呢?笔者和学生就题目“开国大典”展开了寻疑。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开国大典”是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举行?有哪些人参加?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写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基础问题,停留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相对是比较浅显的。于是,笔者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阅读,在阅读中通过勾画、批注等方式解决了前面的疑难,对文本内容做到了初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学意识和初步自学能力。
学前寻疑,是把内容和目标以问题化的方式进行分解,让师生在阅读中解决一个个小疑问,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问题生成,创设学习情境
在如今的教学中,虽然课堂上已经充分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人,但有一个现实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依据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学得很好,而一旦让他们自主学习,又不知道怎样学习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问题生成,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在真实的问题环境中自行阅读,寻找答案,这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就非常注重问题的生成。如初读课文之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题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题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这是针对什么的评价呢?是哪些人做出了这样截然相反的评价?待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笔者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追问: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呢?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会对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样,随着阅读的深入,问题也渐渐变得细致深刻起来,虽然没有精心设计,然而学生的学习一直兴味盎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笔者向学生抛出了心中的问题:学习了本文后,我们应该对这两种评价有着什么样的理解?联系实际说一说。正是通过问题的生成,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完全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让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 。
在教学中讲究问题生成,就是培养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四、存疑延学,深化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为一篇课文“学完”了,课就结束了,这是“小语文教学观”的体现。对于一篇文本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由于我们着眼角度、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不同,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与收获。因此,在教学最后,师生可以继续“寻疑”,从而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可以是对文本继续的深入学习,也可以是对文本不同角度的思考,还可以是由文本引申的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存疑延学深化课堂的学习。
如《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邻居西蒙死了,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沙俄专制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情节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内容较轻松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但我们的教学仅止于此吗?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存疑延学的方法,让学生针对小说的结局进行深入思考:桑娜一家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并且在他们二人的辛苦努力下,孩子才勉强填饱肚子,如今再增加两个孩子,结局会怎样呢?于是,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小说创作背景、阅读同时代作品和续写等方法,对穷人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续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师生共学,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从而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