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媛(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在当今世界所呈现的重要形态。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群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疫情暴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当下,以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与大趋势。按国务院 2016 年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版图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 26 个城市。综合评估长三角 26 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现状水平、存在问题及影响机制等,从城市规划角度针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我国在立法层面已确定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内涵。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国际上,文化设施建设是评价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CCF)从文化遗产、文学、表演艺术、电影和游戏、人才、文化活力和多元化 6个方面着手,构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为:① 文化遗产(博物馆、画廊、遗产地、公共绿地);② 文学文化(图书馆、书店);③ 表演艺术(剧院);④电影和游戏(影院、屏幕);⑤ 民众与人才(艺术设计院校数);⑥ 文化活力与多元化(酒吧、迪厅、舞厅)。
参照各类设施建设标准及规范,按设施功能类型与使用对象,公共文化设施可划分为 4 类。
(1) 艺术表演类:剧院、音乐厅、大型公共艺术表演场馆等。
(2) 图书阅览类:公共图书馆、书吧、实体书店等。
(3) 文化展览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陈列馆等。
(4) 群众活动类:文化馆(站)、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公园)等。
综合设施内涵、评价指标及类别,本文选取艺术表演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4 大城市代表性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设施通常以较大建设体量和较高影响力的点状模式分布于城市,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具有特定城市文化功能。其规划工作重点在于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研究范围为长三角 26 市。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为了便于城市层面比较,本文统计的 26 市公共文化设施,限定于艺术表演场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各类设施数据通过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方式进行收集,设施调查属性信息包括设施数量、类型、等级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早先城市规划工作与统计工作中,文化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一是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文化功能指标规范和体系,在全国性城市统计资料和城市统计资料中均存在相似问题;二是统计指标缺项,个别年份数据缺失,时序数据的统计工作很难推进。因此,文中部分城市数据采用人工复核统计得到。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评价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采用基尼系数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通过定量分析综合测评长三角城市群 26 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建设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国际上洛伦兹(Lorenz)曲线原本用于衡量国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现已广泛应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地区差异等。为反映 26 市公共文化设施在研究空间范围内的聚散程度,文中引入基尼系数G。G值越大,表明城市的文化设施集中程度越高,基尼系数G按式(1)计算。
测量相关程度的系数有很多, 皮尔逊相关系数是定量描述变量相关程度好坏的常用指标之一,数值介于-1~1 之间。当两变量相关性达到最大,散点呈一条直线时,取值 ±1,正负号表明相关方向;若两变量完全无关,则取值为 0。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步骤采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技术路线,具体如图 1 所示。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从设施数量和设施空间分布两个维度,定性、定量综合评价 26 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及空间布局特征。
4.1.1 设施数量分布
上海是长三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最大的城市,2018 年共有 222 处,在数量方面保持领先。省会城市南京(NJ,102 处)、杭州(HZ,118 处)和计划单列市宁波(NB,146 处)3 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均在 100 处以上,地级市城市集中在 50~100 处。2018 年已建成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分布如图 2 所示。
图2 2018 年已建成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分布
4.1.2 不同类型设施占比情况
博物馆是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领先图书馆、表演场馆和文化馆,在对外传播文化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2018 年,博物馆在所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中占据首位,从数量上看,已建成的博物馆数量达到建设总量的 48.43%,其后依次是艺术表演场馆(21.32%)、文化馆(15.15%)与公共图书馆(15.10%)。26 市主要公共文化设施分类统计如表 1 所示。
表1 26 市主要公共文化设施分类统计
26 市中部分城市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人均建设指标如表 2所示。由表 2 可知,不同类型设施之间人均指标差异较大。人均艺术表演场馆数量排名前 5 的城市分别是湖州(12.62处/100 万人)、宁波(9.14 处/100 万人)、舟山(5.12 处/100 万人)、铜陵(4.30 处/100 万人)以及嘉兴(3.39 处/100 万人)。人均指标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排名第 5 城市的近 4 倍。
表2 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人均建设指标表 处/(100 万人)
多数城市人均博物馆拥有量达到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即每 100 万人拥有 4 家博物馆,人均博物馆数量排名靠后的 3 个城市分别是金华(1.61 处/100 万人)、盐城(1.53 处/100 万人)和铜陵(1.23 处/100 万人),与排名前 3 的城市舟山(11.94 处/100 万人)、湖州(9.63 处/100 万人)和无锡(9.43 处 /100 万人)差距较大。
按国际图联(IFL A )“每 5 万人拥有 1 座公共图书馆”即每 100 万人拥有 20 座公共图书馆的通行标准,26 市均未达标,人均指标排名第一的舟山也仅为 4.26 处/100 万人,与国际图联标准相差甚远。
对比大城市,中小规模城市的人均文化馆拥有量更高。人均文化馆数量排名前 5 的城市,舟山(4.26 处/100 万人)、池州(4.07 处/100 万人)、宣城(3.02 处/ 100 万人)、铜陵(3.07 处/100 万人)、马鞍山(3.00 处/100 万人)。其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不及其他城市。
4.3.1 设施集聚程度差异分析
城市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反映出居民文化需求及政府文化导向,不同类型文化设施分布特征不同。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986 和 0.703,设施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相差较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基尼系数仅有 0.409 和 0.413,两类设施空间分布相对均衡。26 市中部分城市主要文化设施各区域差异系数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3 26 市中部分城市主要文化设施区域差异系数统计表
续表
4.3.2 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常规型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地区公共文化的代表,在每个区域都有分布,剔除上海、舟山 2 个城市指标,设施配置呈现一定的均衡性布局;而剧场、音乐厅等艺术表演场馆设施分布密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上海(0.007 7 处/km2)、宁波(0.007 6 处/km2)、湖州(0.006 5 处/km2)、舟山(0.004 3 处/km2)、嘉兴(0.003 7 处/km2)、无锡(0.002 6 处/km2)及铜陵(0.002 3 处/km2)的表演场馆设施建设密度显著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26 市中部分城市主要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密度如表 4 所示。
表4 主要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密度统计表 处/km²
采用相关分析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设定因变量Yj(j=1,2,3,4;Y1为艺术表演场馆建设水平,Y2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Y3为博物馆建设水平,Y4为文化馆建设水平),自变量选取人口分布(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aGDP)、地方财政收入(LF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UPDI)以及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支出(CExp) 6 个变量。分析结果如表 5 所示。
经统计分析,结论如下。
(1) 设施建设与人口分布、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支出相关性较强,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性较弱。
(2) 不同类型设施受同一变量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较强,其皮尔逊相关系数 R 计算值高于艺术表演场馆。
(3)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支出 3 个自变量也呈现出相同特征。
表5 相关分析统计结果
围绕长三角 26 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发现,26 市文化设施总量资源上差距较大,城市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财政实力、文化投入等要素是影响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与布局的关键因素。文化职能是城市基本职能之一。塑造城市文化功能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优先考虑的方向。
从城市规划角度而言,首先要明确各类型文化设施配建标准与要求。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分级、分类配套,构建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共筑文化发展高地,推动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区域实现联动共享,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助力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打造。其次,文化设施建设不再局限于大都市,其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演艺中心等,而是更多地与艺术教育、休闲体验、娱乐餐饮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功能多元化,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最后,科学、合理布局各级各类设施,以省级、市级、区级和街道(镇)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为重点,构建与城市国土空间布局相适应的服务均等、使用便利的文化空间体系,凸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立的“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城镇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