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 宏 严晨安 龚 勤 倪芝青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亟待有序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渴盼按下“加速键”。春节以来,中央、省、市、区(县)各级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从助返岗、减负担、畅物流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复工达产。疫情考验之下,科技能力较强的城市拥有更强的“免疫力”,遇到大型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反应,积极应对,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提高管控效率,尽快让城市重新回到正轨。
截至3月中旬,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复工率和复产率在95%左右;高新区、科技园区已实现全面复工,园区内企业的复工率95%,复产率在95%以上。在此情况下,亟需摸清杭州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新问题,推动政企合力突破困难。近日,杭州市科技局联合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在全省范围对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杭州地区有效数据194份。
图1 杭州科技企业成立年限分布
图2 杭州科技企业规模(家)
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主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超过六成的企业成立在10年内,其中成立2年内的占7.33%(见图1)。近四成科技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23.71%(见图2)。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占64.43%,近九成企业人数在300人以下。样本企业分别来自13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最多,占31.44%,纺织服装类企业最少。样本企业30.93%拥有国际市场,65.45%企业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73.71%企业不涉及疫情防控的技术和产品。
在疫情防控相关技术和产品中,样本企业各有所长、百花齐放,产品涵盖了大数据追踪、防控设备、监测分析、临床质量、药物研发、生物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见图3)。
56.19%的受访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2020年度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14.95%的受访企业认为受疫情影响严重,仅6.70%的受访企业认为疫情对自身发展影响较小。
从行业分布来看,化工、能源、纺织服装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汽车零部件、医疗健康、批发零售企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少一些(见表1)。
56.70%的受访企业销售收入下滑10%-40%,其中销售收入下滑20%-30%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24.23%。有11.86%企业销售下滑超过50%,仅有7.22%企业销售收入为基本持平或增长。近三成企业利润下滑超过40%,利润下滑20%-30%的企业最多,占27.84%(见图4)。
图3 杭州科技企业疫情防控技术和产品分类统计
表1 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分析
图4 杭州科技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情况
图5 疫情影响杭州科技企业流动资金可维持时间
图6 疫情对企业2020年发展造成的困难统计
图7 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主要策略
图8 是否使用电商平台的不同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
从行业上看,能源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下滑比例最高,超过50%。少部分机械制造、电气设备、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仍然保持增长。
在疫情影响下,停工状态下,超过一半企业每月仍需支出成本10-100万元,10.31%的企业支出100-200万元,22.16%的企业支出超过200万元。
超过一半企业流动资金可维持时间仅为3个月以内,17.53%的企业流动资金甚至不足一个月(见图5)。
超六成企业面临2020年经营成本上升、员工复工率低、市场拓展困难的问题,半数企业面临无法按期完成订单、资金周转紧张等挑战(见图6)。
为有效防控疫情和实现稳定发展,几乎所有企业正采取严格的企业防疫措施,积极做好帮扶关爱员工、加强上下游沟通、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实施弹性工作制度等重要应对举措(见图7)。
17.6%使用电商平台的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远高于没有使用电商平台的企业(5.26%)(见图8)。消费习惯的改变或是这一结果的原因,疫情使得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直接体现在是否使用电商的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图9 是否使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情况
图10使用互联网平台创新企业的平台选择情况
图11 疫情影响下企业希望政府出台的措施
图12 疫情影响下企业希望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服务
65.45%的企业选择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见图9),其中81.6%的企业选择阿里平台进行互联网创新,占总体企业53.4%。也有企业选择其他平台的情况(见图10)。
在调查中税费减免(94.85%)、稳岗补贴(88.14%)、产业补贴(67.01%)成为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中最迫切的三点(见图11)。
在调查中,扶持政策解读(65.28%)、企业卫生防疫服务(55.44%)、科创服务(48.70%)成为科技企业希望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前三位服务。在线办公指导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需求的相对靠后说明杭州的科技企业在这些方面本身做得较好(见图12)。
据调查,在科技企业复工用人方面,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为:适当减免第一季度社保缴纳额(91.75%)、允许企业延缓缴纳社保(73.20%)、提供复工标准或指导手册(54.64%)、提供复工场所防疫指导(54.64%)、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35.05%)、帮助安抚困难员工(34.02%)、协助处理劳资纠纷(26.29%)(见图13)。
据调查,在缓解资金困难方面,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为:推动银行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76.29%)、加大财政贷款贴息力度(62.37%)、处理企业应急救助专项基金(59.28%)、设立企业风险补偿基金(52.06%)、建立企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41.75%)、鼓励风险投资等机构帮扶企业(30.93%)、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24.23%)、加快民营企业IPO进度(16.49%)(见图14)。
图13 疫情影响下企业希望在复工用人方面得到的支持
图14 疫情影响下企业缓解资金困难措施需求
据调查,在减税降费方面,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为:降低社保费率(75.26%)、降低社保缴纳基数(72.68%)、对员工因疫情延误工时企业承担的成本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计提为费用(72.68%)、降低企业增值税税率(71.13%)。这四项需求的支持率高度统一,都在70%-75%左右。另外,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65.98%)、对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实施部分税费减免政策(57.73%)、取消暂停或减征部分政府行政性基金收费(51.03%)、对疫情打破生产计划导致的损失在税前进行部分税基冲销(49.48%)(见图15)。
图15 疫情影响下企业减税降费措施需求
图16疫情影响下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措施需求
据调查,在疫情影响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面临更大难度,对此,大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出台的扶持措施为提供研发经费补贴(92.23%)、支持企业稳定研发人员(80.31%)、加大企业创新资金保障(65.28%)、鼓励企业合作创新(47.15%)、引导企业在线研发创新(35.75%)、增加政府采购科技新产品(31.61%)(见图16)。
针对科技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当前应着眼现实,政企合力围绕突出困难精准施策,在“复工”的同时实现真正“复产”。
针对科技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员工复工率低、市场拓展困难的问题,建议政府设立科技企业应急救助专项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着力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减免相关费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点,疫情影响下,业务萎缩,成本却居高不下,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巨大压力。建议尽快细化企业房租水电补贴、社保支出补贴细则,落实支持政策。减免或缓缴企业员工社保,取消、暂停或减征部分政府行政性基金收费,对疫情导致的经济损失在税前进行部分税基冲销。二是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发挥杭州科技金融优势,推动银行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加大财政贷款贴息力度,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帮扶企业,缓解科技企业阶段性现金流压力。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专项扶持兑现进度。加大稳岗补贴和产业补贴覆盖面。在稳岗薪资补贴方面,出台可操作性强、细则明确的政策意见,兼顾企业与职工利益。加大对科技企业的研发经费补贴力度,出台激励措施稳定和壮大企业科研队伍。加快兑现现有政策、提前拨付创新平台政策性补贴。
尽快出台双创载体补贴政策。尤其是对双创载体本身承担园区房租、物业等费用的,可给予租金补贴、物业减免、税收减免、社保减免和银行贷款利息减免等优惠扶持,鼓励孵化器将优惠政策落实到广大小微企业、创业企业中。延迟各级孵化器认定申报时间。加强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申报培训工作,适当放宽市级认定的机构资质、孵化场地、孵化资金等条件。促进创新创业活力恢复,发挥杭州“活动券”模式优势,对双创载体开展线上培训活动等服务再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助。
疫情下,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此时更要发挥大企业和龙头企业对生态内小微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倡导科技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沟通协调、互助发展。大力提升和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在政策解读、卫生防疫、科创、融资、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对科技企业进行帮扶。对在科技企业复工复产方面有特别贡献的第三方机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科技部门要为复工企业提供复工场所防疫指导、卫生宣传手册等。统一防疫物资采购或发放渠道,帮助各大园区解决防疫物资短缺困难。保障生产安全,鼓励企业班车接送职工,对此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优化办事服务流程。对于请求复工的企业,在严格要求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加快复工审批速度,减少企业因行政流程负担的时间成本,加强政企沟通。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服务。要加强复工复产扶持政策宣传,要快速响应企业反馈的困难,及时发布政策解读信息,帮助企业尽快理解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支持企业研发人才招引,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返工难”重点问题。
发挥杭州“智慧城市”创建优势,搭建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积极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和实际应用需求,及时评估发布新产品、新技术,帮助企业将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加大科技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修订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在企业复工后,尽快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围绕人工智能、5G、区块链、生物医药、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核心关键部件等前沿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市重大创新研发项目,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