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 郭建军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跨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其属性的根本要求。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培育出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只有根植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形成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19 年10 月,我国职业类学校的专职教师133.2 万人,其中高职院校专任教师49.8 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共19.1 万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9.7%[1]。该数据表明,当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并不能满足国家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的要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2019 年、2020 年高职扩招大约100 万人,如果师生的比例按18 ∶1 计算,并考虑教师退休等自然减员情况,每年大概需要新增高职教师6.5 万名[2]。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经历了十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已基本形成体系,教师管理制度和教师素质能力也得到逐步完善和提升,但“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瓶颈。2019 年10 月出台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师资12 条》”),是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为聚焦关键问题、完善政策制度,打出的“组合拳”之一。《职教师资12 条》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 条解决举措,并指出“到2022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3]。其中,“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是围绕“双师”素质进行的两项改革创新基本制度。由此可见,只有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标准、新要求。
2.社会进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职教师资12 条》开宗明义:“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3]伴随着“大智物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规格、质量也就有新的诉求,进而职业院校也就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持续“保鲜”的要求[4]。重塑产业链、人才链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因此,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支撑和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承载不同的历史使命,产与教的关联不断被重新审视。2017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载入十九大报告。同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连接,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只有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充足,保证包括高职在内的职业院校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并与时俱进,肩负起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以技术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教师资12条》等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产教融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来自全国的各高职院校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的同时,也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1.走出去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将教师派送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学习企业的业务过程、生产技术流程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走出去”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顶岗实践,即教师自身“走出去”,由学校将专职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例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通过制定《教师企业轮岗管理办法》,以签订合作协议和制定目标任务的方式同56 家企业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方式。2017 年,该学校共派出61 名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作业[5],通过顶岗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高,这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种是“引校进企”,即学校搬进企业带动教师“走出去”。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云商学院就是一个“把校区搬到产业园区”进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典范。2018 年3 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商贸物流学院整体搬迁至河南郑州华南城电商产业园,并更名为云商学院。在华南城的云商学院,师生与企业老板、商户一起去创业、生产、搞研究,在真场景、真项目、真实习、真绩效的“四真”环境中去学习、去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6],云商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成效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好评。目前,云商学院的教师成为华南城不少电商企业的业务顾问。
2.引进来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通过企业人员引进或业务引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最主要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企业导师制”,即引进专家和技能巧匠。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打通学校、企业人才双向流通的渠道,吸引有丰富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到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形成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十年来,学校从校企合作的企业共引进了126 名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年授课课时量达到7 万多个,其中专业课时比例达到了52.7%[7],引进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引企驻校”,即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例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引进河南中宇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昌市安教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入驻校园,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通过接收企业业务订单,完成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得到了真实企业业务历练,尤其是对工程造价教师掌握和运用最先进的BIM 技术意义重大,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近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教学团队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5 项,申请国家专利20 项,参加河南省工程造价咨询项目9 项、许昌市工程造价咨询项目28 项[8]。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其目的都在于促进教师业务实践能力的提升,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1 000 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 000 个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是《职教师资12 条》中关于“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新举措,其意义在于发挥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而带动相关教师成长,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创建途径、各参与主体及其作用如图1 所示。
图1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参与主体及作用
从图1 可以看出来,“双师型”名师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双师型”名师,另一种是企业的高水平技能工匠兼职的“双师型”名师。无论哪种名师,他们都可以成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校内专职教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桂云在该校从教近40 年,是山东面点大王第二代传人、中国烹饪大师,曾凭借自己做面点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为发挥好王桂云老师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该校为其开设了“王桂云技能大师工作室”,王老师向师生传授中西面点工艺的同时,带领师生改良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研发平台和销售平台,实现“前店后厂”模式。王老师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产、教融为一体,将“传帮带”融入工作过程、融入团队合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目前,该校“双师型”教师已占90%以上[9]。
2.校外技能工匠兼职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产业升级和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快速增长,推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技术方向转变,该校聘请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联盟主席、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智慧发展研究首席特邀专家王继祥先生在学校设立“王继祥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发挥王继祥在企业、行业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及科研指导与带动作用,推动该校教学模式改革和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利用“1+X”证书制度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培育出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自该方案颁布以来,尤其是“1+X”试点工作启动之后,通过集中面授、返岗实践、网络研修、跟岗培训等形式,主要面向试点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被推出,各试点院校积极响应,不失时机地派送教师参加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1+X”证书制度是产教融合的产物。随着“1+X”证书制度的全面推广,利用“1+X”证书制度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教师获取行业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有效途径。换言之,“1+X”证书制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种新方法、新手段,是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新时代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重要内容[11]。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路还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将有利于培养技能精湛、理实一体的高素质教师,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