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高校:助力自主学习生态构建
——《本科生和信息技术ECAR研究报告2019》解读

2020-04-29 06:30汪艳红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科生学习者校园

段 琪,汪艳红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技术变革学习,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校园做出改变。从2004年开始,美国EDUCAUSE分析研究中心(ECAR)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每年会发布《本科生和信息技术ECAR研究报告》(ECAR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下文简称《报告》)。美国一部分学院和大学通过《报告》调查数据了解和衡量学生和教师对技术的需求和期望,以制定和支持学校教育技术的战略目标。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才需求和教育的形态,而在本科生学习中做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教育公平,也将成为一种教育新趋势。[1]尽管技术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但是利用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并提高学习效果,还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于“多元、公平、包容”(Diversity,Equity,Inclusiveness,缩写为DEI)[2]的理念,EDUCAUSE采用严谨的调查方法,对所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后整理成为每年的《报告》。以往系列《报告》表明,学生更倾向于混合式学习环境,并试图展示了学生是如何思考和使用技术为他们的学术服务。2019年10月,EDUCAUSE发布了第十六份报告,特别讨论了学生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环境如何在学生偏好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在技术不断融入生活的背景下,本科生如何以技术、设备为动力进行自主学习,一直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挑战。在促进教育朝着包容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发展,引领教师教学理念逐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中,技术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解读:技术融入高校的五个维度

技术融入高等教育,往往会遭遇一系列的阻碍, 这也正是《报告》中所称的现实壁垒。《报告》指出,学生、校园、教师甚至于技术本身都会成为技术融入高校的阻碍。学生群体结构变化、校园住房和户外空间Wi-Fi的不稳定、有障碍学生的技术需求、教师对待学生在课堂使用智能设备的态度等四个方面都有待提升,破解技术在真实生活中的壁垒,变得日益紧迫。

图2 学生校园Wi-Fi的积极体验,2017-19[3]

图1 有障碍学生对于机构对可及性技术需求意识的看法[3]

(一)学习环境偏好:课堂师生互动、交流仍居首位

生活境况影响学习环境偏好。美国教育委员会指出,美国大学校园的学生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本科生已经不只是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本科生结构的改变催生了对学习环境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生活自主选择面对面、混合还是在线学习。那些已婚的学生、独立且有自己家属的学生、每周工作40小时或以上的学生、有身体或学习障碍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大部分或完全在线的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偏好会因为学习任务本身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实验室/演示、教师/学生会议、讲座等这类活动,学生偏向于完全面对面的环境;对于家庭作业/提交作业、测验和同行评分等这类活动,学生更偏向于完全在线环境。很少有学生说他们更喜欢完全在线的活动,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到课堂中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

(二)技术可及性:校园技术无障碍社区助公平竞争

技术可及性存在缺失,对残疾学生的技术支持需要改进。有11%的残疾学生表示(如图1所示), 他们所在的大学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对无障碍技术的需求。许多学生选择不向所在的学校透露自己的残疾,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无障碍技术支持。要扭转学生的这一现状,需要文化和行为上的改变。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指导,教育学生做好自我宣传,以便学校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创建一个校园技术无障碍社区。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公平竞争,使残疾学生拥有与同学平等的成功和成长的机会。

(三)技术体验感:校园Wi-Fi的交互质量仍有上升空间

技术经验亟待完善,本科生渴望更好的Wi-Fi体验感。学生作为IT单位服务的最大终端用户群体,其技术体验感主要源自校园Wi-Fi的交互质量。根据学生的反馈数据,学校在提供积极、全面的技术体验方面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表示技术的体验感很差。然而校园住房和户外空间使用Wi-Fi的积极体验却进展缓慢(如图2所示)。学生期待处于一种移动学习的环境,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或者完成作业,户外Wi-Fi稳定、可靠的访问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都离不开数字资源,一个可靠的公共网络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数据成本。

(四)课堂中技术应用:智能设备渐成学习者的重要工具

反思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技术禁令的施行有待商榷。大量数字教育工具的出现,使课堂中有意义地使用技术的机会不断增加。可以肯定的是,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应用技术。但是,一些教师对于课堂上使用移动技术态度变化缓慢,有一部分教师禁止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认为这些设备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现在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用于教育的目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智能设备甚至相当于学生的教科书,设备禁令就像在禁止学生带教科书。学生需要使用个人设备来参与课堂,教师也可以利用科技使学习可见,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响应学习者的需求。

图3 增加在线学生成功工具的感知有用性,2017-19[3]

(五)可访问性:在线学生成功工具潜能无限

深入挖掘高校在线学生成功工具潜能,助力学生自主发展。对在线学生成功工具的正面评价虽然在过去一两年内只出现了轻微的上升(如图3所示),但是增长的趋势证明了在线学生成功工具的价值。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什么是学生需要的、使用的和不需要的。在深思熟虑后,将成功工具与预测分析一起使用作为对学生顾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在通往学术成就和毕业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二、价值突显:技术助力自主学习将大有所为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是与传统接受学习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掌握对学习的控制权。《报告》中学生对技术的选择和偏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自主学习各方面随处可以看到技术手段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在国外,从70年代开始,受人文主义心理学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影响,自主学习理论进入研究者视野,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不同,伴随年龄增长,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因此,高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主学习”的定义目前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4]有学者则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5]总体来说,自主学习至少有以下内涵:

其一,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其二,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具有控制权。

其三,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6]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立性

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7]本科生作为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技术做出恰当的选择。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本科生具备做出选择的能力。每位学习主体都具有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应当能够运用技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最终获取知识。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普遍拥有的本质特征。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不论是学习环境的选择、在线学生成功工具的使用、校园Wi-Fi服务的缺失都明确了一点,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会产生需求。

2.自为性

使学习成为学习主体生命周期中不可剥离的有机结构。自为性是自立性的演绎,包括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

新的学习科学强调学习者要把知识用以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8]信息刺激作用于学习者,只有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信息才能被大脑接收,可以理解为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学习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自我创造性是高级别的自为表现,通过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联接,实现真正的学习。

3.自律性

学习主体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OECD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的概念中提出有一种能力就是自律的行动能力。[9]坚持不懈的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提升、进步。字面上可将其理解为自觉地学习。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自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自律者以积极、主动的情绪为常态,从行为的角度可将其理解为主动、积极地学习。《报告》提到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己的技术设备的争议,如果学生们都能做到自我约束、自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使用个人设备的态度将会得到改观。

三、技术赋能:高校自主学习生态构建的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技术驱动的教育服务逐渐占据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技术使教育可选择性和教育公平性得到了大力改善,然而,回归本科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上,技术赋能高校,构建自主学习生态,正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领域。有鉴于此,有必要聚焦于政策规划、自主学习生态环境构建、教师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创新。

(一)政策规划:高校亟待关注本科生自主学习需求

面对日益增长的自主学习需求,国家需加强政策导向,督促高校制定技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21世纪,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个人信息技术水平、注意力资源的有限,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认知负荷。相较于传统学习观的知识灌输,现在的学生要如何应对这无穷无尽的知识?自主学习或许是一个方向,技术加持下的自主学习,更符合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可以利用分析法对刚入学本科生进行学生人口统计,大数据赋予高校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早在2009年,清华大学就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除关注课程、教学外,还普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特别强调为美好生活而学习。[10]自主学习恰好指明了学习者学习的需求,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为自己而学,让学习者成为教育、学习的主体。

(二)技术赋能:高校亟待重构自主学习生态环境

智能时代,技术无处不在。但是当前高校在技术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滞后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在校园中的使用,从而积极构建自主学习生态环境。

首先,应当加强在线学生工具的数据创新服务。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后,高校响应号召扩大资源覆盖面、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实践,但是积累下来的数据不仅管理权限混乱且缺乏数据生命周期管理。[11]有待提升的数据处理系统,使得大量历史遗留冷数据无法物尽其用。目前, 出于权利本位高校无法实现全开放式的数据服务接口,因此还未形成校园、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大数据服务创新的环境。

其次,应当均衡教育资源与校园基础设施。高等教育校园网建设存在缺陷,是国内外高校的通病。高校资源建设要两手抓:一方面鼓励发达地区先行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发展、补齐短板的方式应对和解决区域间不均衡的客观状况。[12]高校校园网建设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对经济输出存在障碍的高校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环境的硬件设施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注重无障碍文化建设。我国高校无障碍设施普遍缺乏, 不符合规范。校园中缺乏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环境维护程度低,还存在部分设施破损或被占用的现象。在无障碍文化建设方面, 各校的无障碍理念和接纳残疾人的意识也各有不同。[13]高校应当加强文化建设,让残疾学生不惧怕将自己的无障碍需求表达出来,创建校园技术社区为残疾学生服务。

总而言之,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公平,构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生态环境。高校应当用技术分析学生需求,围绕学生需求建设校园,让技术赋能校园自主学习生态构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需求。

(三)融合互鉴:激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将目光完全聚焦在教学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教师自主的一个过程,因为教师自主会影响学生自主。[14]如果说学会如何教是一位优秀教师所探求的根本,那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则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实为殊途同归。《报告》指出,大约一半的教师禁止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且教师在课堂上对移动技术的态度变化缓慢。我国高校的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也存在争议,北京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甚至提出“从严治校”应从禁止课堂玩手机抓起。[15]但是学生们现在使用自己的设备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理解这一点,高校教师的态度或许能发生改变。

从自主学习的视角来看待智能设备能否进课堂问题,关键是要从教学创新入手。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创新,从允许教师进行实验开始,在课堂上尝试一种新的应用程序等。站在学习科学的视域来理解教学,通过开设一系列的教师教学创新竞赛、评比、研讨会使教师对待技术的视角多元化,点燃各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热情。只有适应学生在技术助力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才能真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环境。

四、结语

关于技术变革教育的话题,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智能时代,技术是缩小教育鸿沟的“桥梁”,还是加深教育不公平的“匕首”。高校如何应用技术,还需要不断探索,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两者不可分割。重视人口统计,关注自主学习环境创设;加强校园Wi-Fi建设,提供自主学习场所;解除设备禁令,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关注针对残障学生无障碍技术建设,完善在线学生成功工具,等等,或许能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诸多启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未来要更加注重终身学习,[16]而这一过程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充分发挥技术的潜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关于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尚未成熟,理论研究还在继续,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本科生学习者校园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