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养老”研究

2020-04-29 06:31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养老山东省养老

王 倩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其不断加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使老年人颐养天年,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发展老年教育;二是繁荣老年文化;三是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要求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因此,笔者从文化角度入手来阐述分析养老问题,并提出树立“文化养老”理念,建立“文化养老”体系,形成“文化养老”环境,创建“文化养老”机制,造就“文化养老”队伍,提供“文化养老”服务的六大路径,以期最大程度满足养老需求,推动“文化养老”的发展。

一、“文化养老”内涵

首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精神凝结,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形成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文化养老”是在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基于老年群体内在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健康身心、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方式,来达到享受快乐、愉悦精神、张扬个性的目的,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养老方式。其强调的是老年人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追求的是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的关爱。

二、山东省老龄化现状

依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7%以上时,该国家或地区即步入老龄化社会。若按此标准衡量,我国早在90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49亿左右,约占人口总数的17.3%;预计2027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2040年将高达4亿人。这也就意味着,毎3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山东省养老需求问卷调查表

在“银色浪潮”卷席全国的同时,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近几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数量在全国一直高居首位。综合山东省权威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800万人,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8%;2015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70万人,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8.8%;2016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57万人,占山东省总人口的20.68%;2017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37.3万人,占山东省总人口的21.4%,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208万,将占山东省人口总数的22.3%,此时山东省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预计2035年,山东省老年人口将达到3218万人左右,约占山东省总人口的33%,出现每3人就有1位老人的现象,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5年左右。预计205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到3482万人左右,约占山东省总人口的39%,将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

三、山东省养老需求调查

为得出更加切合实际的结论,笔者从受众角度出发设计了《山东省养老需求问卷调查表》,选择青岛市、济南市、枣庄市、威海市等 8 家企事业单位、25 个街道社区,随机抽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电话咨询、随机走访等方式,共采样 143 人。问卷针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对原单位、社会、政府的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了解方式,是否希望单位、社区等定期组织活动,目前的养老方式和最期望的养老方式;最感兴趣的生活方式、最大的愿望、最适合老年人发挥作用的途径等三类17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问题: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本人及配偶身体状况、主要照顾者和共同居住对象、目前的养老方式,共计10个问题。通过问题设计了解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从而达到判断其不同层次需求的目的。

第二类问题:主要针对养老服务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虽样本不充分,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如:工作人员退休后,其原单位在引导、发挥他们余热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同时也可以看出,老年群体对于发挥其余热的热情比较足,并且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再就业、群众性管理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这就说明推进“文化养老”的发展,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类问题:针对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进行调查

通过综合分析老年人的兴趣和愿望,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享受快乐、愉悦精神、张扬个性的文化活动关注度最高,其次才是关心待遇问题、医疗问题等,这也充分说明推进“文化养老”的发展,是符合老年群体愿望并贴近社会实际的。

四、“文化养老”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受多方面思想认识制约

“文化养老”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不足,制约其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1.政府层面

有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养老保障政策,实施了惠民养老工程,但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并没有真正将“文化养老”纳入工程,存在流于形式、落实虚化的现象。如,一些基层政府仅在文件上强调要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但却极少落实;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乡镇的财政投入不足,很难将有限的财力投入老年事业上,尤其是在“文化养老”上的专项投入更为不足;部分地区老年教育管理较为滞后,甚至经常处于无主、无序,或是多头管理状态,进而带来的是职责不清、界限不明、效能低下,严重影响了“文化养老”的长远规划、有序开展和持久发展。

2.社会层面

因缺乏行之有效的舆论宣传和正确引导,目前社会上下对“文化养老”的认识明显不足,“文化养老”的浓厚氛围也未形成,即便有部分人群开始关注“文化养老”,但相应的文化产品仍比较匮乏;而且多数人认为老年人需要“静养”,并片面理解“文化养老”的涵义,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文体活动”,担心老人活动太多反而身子骨吃不消,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或多或少的重物质轻文化思想,虽然在“养老”工程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财、物,但是往往停留在“老有所养”的层面,并没有上升到“文化养老”层面,而且缺乏单位之间的相互交流,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协作机制,陷入“部门单干”之中,同时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不够充分,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不高,这些都制约了“文化养老”的推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文化养老”需求。

3.老年群体层面

在“文化养老”方面,老年人自身的认识并不统一,一部分人得过且过,不愿接受再教育,将时间消磨在看电视、闲聊上;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是“包袱”,是“累赘”,封闭自我,不愿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过于自怨自艾;即使是部分老人愿意接受再教育,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不能主动参与,更不愿意有偿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特别是在自主利用文化资源方面又受到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文化养老”的推进和发展。

(二)受老年人身心情况制约

通过分析被调查的老年群体,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文化养老”受老人健康情况影响较大。75岁以下的老人,相对来说年龄偏小,健康状况较好,能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但 75 岁以上的老人,普遍“三高”,健康状况较差,基本无法参加文体活动。二是“文化养老”受老人心态影响较大。从调查看,多数老人心态良好,精神饱满,热情乐观,思维活跃,对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充满兴趣,愿意积极参与;但也有部分老人在退休后,因工作生活反差巨大,失去了精神支柱,致使心态失衡,颓废厌世,自我封闭,不愿接触社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三是“文化养老”因老年人生活复杂多样而受到一定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工作繁忙、责任巨大”,有的儿孙满堂、家事繁琐,有的从事第二职业无暇顾及其他,这些问题都无疑加大了“文化养老”推行的难度和力度。

(三)受社会化管理服务制约

“文化养老”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令其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但是因老人的教育层次、地域差别、生活状况的差异,他们的文化需求也千差万别,这无疑对“文化养老”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分析称“年龄跨度大、文化需求差异性大、倡导文化养老理念难、活动开展参与面不广、活动融合难度高等问题”都给“文化养老”的管理服务带来了新挑战。[1]因此,从当前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三个制约因素:一是人文关怀的力度和物质保障相比明显失衡,特别是在空巢、失独、失能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方面非常欠缺;二是文体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目前各地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普遍存在种类少、套路老、形式单一、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品味不高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群体个性化的文化需要;三是社会力量不够聚集,从目前来看,虽然在“文化养老”方面一些社会力量有所融入,但参与层次较浅,覆盖面较窄,资源分散,缺乏统筹,且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全面性、持续性都有所不足。

五、推动“文化养老”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深入人心的“文化养老”理念

理念影响行为,只有先将理念根植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因此,要想推动山东“文化养老”的发展,必先树立深入人心的“文化养老”理念:一是要强化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方针政策,大力推广“文化养老”的典型经验、案例、做法,积极营造“文化养老”的浓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养老”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二是要转变传统的政绩观,加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养老”摆在“养老”工程的突出、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战略规划,统筹各种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共享,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协调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探索“文化养老”的内在规律和方法举措,通过联合举办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和职业教育培训,来提高养老管理、服务、教育等方面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四是要积极争取老年人家庭的支持,引导教育子女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在保证资金物资供给的基础上,尊重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巩固家庭“文化养老”的地位;五是要积极培育老年人“文化养老”的自觉意识,打造老年人生活圈中的新风尚,政府要正确引导老年群体,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养老”的积极意义,并对“文化养老”建言献策,变成“文化养老”的榜样,形成一个正面的养老舆论,更加广泛地将“文化养老”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建立覆盖面广的“文化养老”体系

推动“文化养老”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建立起覆盖全方位的“文化养老”体系。这其中,首要的就是政府应加强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树立“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理念,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文化养老”的实施,并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多渠道筹措资金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设立相关发展基金。其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区街道的作用,把“文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形式结合起来,在进行日常养老服务需求收集和供给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设计“文化养老”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再次,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类文化服务机构和教育机构进入“文化养老”领域,对盈利性和公益性的文化养老机构都应予以适当的扶持,并通过聚集整合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对不同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最后,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通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来推进“文化养老”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形成有法可依的“文化养老”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5日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应完成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拟采取的保障指施和着力推进的重点计划。但是,《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毕竟只是政府规划,没有法律法规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强制约束力,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贯彻执行时,难免会跑偏或打折扣。

因此,当务之急是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大力推动老年教育、老年社会服务、老年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养老事业走上规范、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2]这一指示,给国家、地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及社区老年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养老”机制

根据十九大精神要求,政府应将“文化养老”作为提升“民生三感”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养老”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要对老年群体进行分类,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对于城市社区离退休老年群体,相关职能部门可统筹规划使用文化活动经费、教育经费等,可从组织学习交流、丰富文体娱乐项目入手,推动“文化养老”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政府可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偏远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资金向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文化下乡等方面倾斜;另外,对于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或困难老年群体,政府可在加强日常陪护、养老医疗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文化养老”服务的形式,进行精神的抚慰和人文的关怀。二是进一步降低老年群体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成本。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发动社会力量,不断扩大免费开放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展馆场所、休闲场所的范围,为老年群体搭建颐养天年的良好公共文化环境;通过大数据和网络平台的运用,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五)造就较高素质的“文化养老”队伍

推进“文化养老”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首先,我们应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山东省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基层社区从事老年事业相关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鼓励专家学者或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名流贤达,到社区从事“文化养老”相关的志愿服务。

其次,我们要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对于从事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尤其是对扎根边远乡村长期从事老年服务的人员,政府除给予一定的工资报酬外,还应在业务进修、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额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最后,我们要人文关怀感动人才。例如,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发展“文化养老”的意见和建议;举办培训或教学观摩活动,提高其管理技能和授课水平;开展生日祝贺,生病探访,教师节、春节慰问等活动,感染和打动基层的老年事业工作者。

(六)提供适需丰富的“文化养老”服务

因老年群体的经济基础、健康状况、文化层次的差异化较大,所以“文化养老”供应的文化服务产品也应是适需而丰富的。具体途径有以下三点:

1.就产品供给而言,应先问需再适需

目前,国内已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满足了老年群体对文化服务产品的自主选择。如成都市开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超市和根据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的做法,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也增加了人文关怀的情感因素,就值得我们借鉴。

2.就活动内容而言,应符合老人特点

就文化服务产品的内容而言,必须围绕老年人的特点和精神需求来整合资源、探索创新。例如,老年人记忆力、体力、精力日益减退,但理解力、判断力较高,所以在活动开展方面应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采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色的文体活动,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

3.就活动形式而言,应紧跟时代步伐

目前比较常见的文体活动是一些传统的利用广播、电视手段开展的活动或是线下派送的社区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优势,探索开展老年群体的线上文化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和使用网络传播文化,使网络成为互动交流、愉悦身心的新手段,建立起立体化的文化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文化养老山东省养老
养老生活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养老更无忧了
“文化养老”初探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文化养老”视域下养老路径的发展探析
山东省即墨市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