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群超
锡剧,旧称“滩簧”,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发源于太湖流域的吴语地区。它以独具江南水乡的优美旋律和令人陶醉的唱腔,根植于得天独厚的“江、浙、沪、皖”的富庶土壤中,且享有“太湖一枝梅”的美誉。
在锡剧发展的历史长河,多少代从艺人员为其完美、变革与创新,奋斗拼搏,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特别在党的领导下,锡剧事业走上了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七十年间锡剧界内,好戏连连,人才辈出,各种艺术流派缤纷绽放。在锡剧界的各大流派中,偏多关注和学习男名角的艺术流派特色,其中学习最多的锡剧界一代宗师王汉清先生的艺术流派。
王汉清先生,为人朴实,演技精湛;他嗓音醇厚,苍劲豪放,基功扎实,戏路宽阔,是锡剧界难得的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演员。其更可贵的是,他扎实的基功,醇厚的唱腔,在舞台表演领域里,一切从塑造人物出发,丝毫没有为博取观众廉价掌声而拼命献武或有失人物的大耍其腔。我看过锡剧电影《双珠凤》王汉清先生扮演的丞相刘景安,他的唱腔醇厚质朴,喷口有力,吐字清晰,韵味浓郁;他的表演洒脱大气,一招一式自然大度,他将一个为人正直,诙谐风趣的老丞相刻划得栩栩如生。使这个讨人喜爱的人物,深深地印入观众的脑海。
我也看过王汉清先生演唱的锡剧《珍珠塔》中,方卿的“跌雪”与“关皇庙”,他的表演独具特色;他的唱腔不是以高亢见长,而是以韵味十足的声腔夺人;他的跟斗不是以多博人,而是以人物特定情景相吻合而设计的高难度动作而出彩的。当方卿迎着寒风,艰难地步向“万安桥”时,一阵狂风扑面,方卿手执雨伞原地腾空,一个“吊毛”翻落桥下时,不由人为之惊叹:“好功力啊!”当王汉清派的这些经典名段,再出现在我们的演出舞台上时,观众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当今广大的锡剧戏迷中间,王汉清派的经典名段广为流传。
我曾听到前辈说过,江苏省锡剧团原创的大型现代戏《走上新路》一剧,在我国农业走向合作化时的演出间,反响十分强烈,全国各兄弟剧种的演艺团体争相移植,其中王汉清先生扮演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刘炳根一角,成为各剧团争相学习的楷模。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能获得各个剧种同仁的一致认同与学习,足见王汉清流派一切从塑造人物出发的魅力无穷。当前辈介绍这段故事时,他还居然能哼上几句当年王汉清先生扮演的《走上新路》中刘炳根一角的唱段,其唱词我清楚地记得是:“北起河边南到山,东西横贯二三里,这野野辖辖一大片,都是合作社的田和地。踏遍田埂三百条,不沾社外半脚泥,五百亩土地连成片,望望田头也欢喜。”距今几十年的唱段,依旧清晰地留在锡剧老同志的心间,足见其唱腔的魅力。
我翻阅过王汉清先生的相关资料,他扮演过不少不同行当的角色。如《珍珠塔》中的小生方卿、《三访桑园》中的小生何文秀;《水浒传》中的武生林冲;《秦香莲》中的花脸包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丑角祝枝山;《双珠凤》中的老生刘景安……等等。一个表演艺术家,能塑造出诸多行当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来,确实令人钦佩。
王汉清先生的流派艺术,观众为之倾倒,同行为之折服,大江南北的锡剧英才,纷纷投帖他的门下,拜其为师。如南京的倪志新、王小坤、无锡的钱伟、苏州的王春楼……等学生们都在不懈地传承着他的艺术流派。
王汉清先生虽已离世多年,但他创造的流派艺术,依旧熠熠生辉;他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载锡剧艺术宝库;他与世无争的高尚艺德,将永远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