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艳
2019 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年。从年初爆火的《流浪地球》,到国庆三部大片《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每部影片都在社会话题和口碑上引起巨大反响。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借着国庆节的东风,斩获了31.4 亿的票房,创造了官方主旋律的新历史。
《我和我的祖国》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70 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新中国70 年的峥嵘岁月,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高昂宏大的礼赞主题,怎样将时间长河中的某些瞬间,凝结成分解时间的符号,让历史之大,见之于小,这是对导演功力实打实的考验。
从整体叙事结构看,《我和我的祖国》是分段式电影,是为大众熟悉的集锦片类型。它的创作班底集结了老中青三代导演,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七位导演每人执导一个独立故事,每个故事不超过20 分钟。这七个故事从时间、情节、物体、人物等不同角度将影片分为七个部分来叙述。
从时间角度划分,七个故事涵盖了新中国历程中的七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这些都是折射时代发展的荣耀时刻,是民族共通的记忆点。
从人物角度划分,七个故事的主角分为三类。一类是奉献者,如《相遇》中的科研工作者、《护航》中的备飞女飞行员。第二类是参与者,如《前夜》中的电动旗杆设计安装员、《回归》中的外交官、升旗手、女港警。第三类是关联者,如《夺冠》《北京你好》《白昼流星》中的主角。这些个体的演绎,构成了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实现了个体与宏大时代的共鸣。
我们再从情节角度划分。第一个故事《前夜》只有一条主线,围绕林治远在开国大典前夜争分夺秒地完成电动旗杆设计来展开。过程中危机不断,群众的捐献、团队的齐心协力则是化解困难的关键,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整个故事浓缩在24 小时之内,并且影片不断地提示距离大典的剩余时间,这种倒计时的手法很好地营造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第二个故事《相遇》在第一个故事铺垫的紧张情绪下,给了观众舒缓情绪的通道。叙事主线是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无名英雄高远在一次核实验中,为了救大家而身受核辐射。在他饱受核辐射折磨,生命垂危之际,偶遇了失联多年的女友方敏。叙事的支线则用倒叙的方式,借由方敏的述说,描绘了两人恋爱时的美好场景,从初识到暗定终身的心路历程,从侧面丰满了主角的人物形象。这条支线的设置十分克制,它的效果是形成了曾经的美好和如今不得不分离局面的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揭示了个体情感献身于国家大义的主题。
第三个故事《夺冠》则将沉浸在上一个悲情故事中的观众们一把拉出。这是一部融合了沪式幽默与奇幻童趣元素的市井喜剧。导演把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夺冠作为背景素材处理,采用的主线故事是冬冬和小美懵懂的情感。小孩间的怦然心动结合女排夺冠的振奋人心,拍得既轻松愉快又感人。
第四个故事《回归》是片中唯一的一个多线叙事的故事。第一条线是修表匠与女港警陆港两岸的夫妻情缘,第二条线是香港回归总指挥和英方的总指挥的较量,第三条线是驻港部队升国旗的准备。到最后,三条叙事线都在零点零分零秒回归仪式的时空中交汇,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庄严神圣性也就由此凸显。
第五个故事《北京你好》站在了关联者的角度。一个是离了婚与儿子关系日渐疏远,面临中年危机的出租车司机,另一个是家人遭遇不幸,独身来京的汶川小孩,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人的命运被一张北京奥运会的门票连结到了一起。用黑色幽默来包裹一个悲剧内核的故事,轻松诙谐,让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提醒了观众们在回忆起北京奥运会成就的同时,不要忘记历经汶川地震的苦难。
第六个故事《白昼流星》则注入了边远地区的土地情怀。它的叙事空间选取了乡村,关注“扶贫”这一主题,“航天”元素的加入则给故事增加了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气息。故事主要讲述“扶贫办”的李叔帮助两位叛逆少年实现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的过程,故事的叙述结构更像是一首散文诗,充满了人文关怀。
最后一个故事《护航》借由“替补”女飞行员的独特视角再现抗战胜利70 周年阅兵式。在吕潇然帮助队员排除机身故障,成功执行备飞任务的主线叙述中,使用了插叙手法,加入吕潇然各个年龄段的记忆点,从小时候的爱爬高,到与男同学打架,与男友分手等,把她强势的假小子的性格刻画得十分形象。与父亲的互动片段,则点名了她之所以放弃名正言顺顶替队友进入检阅编队的机会,坚决完成护航任务,是因为从小到大父亲对她的关爱与包容,给她的心中种下了舍己为人的精神种子。插叙的辅助,使得一个肩负众任、默默坚守的女飞行员形象跃然屏上。
在每个片段前,还设置了过渡片段。七只看不出具体身份的手拿着富有时代感的纸笔,比如毛笔书法、英雄钢笔和田字格写字本等,以记录日记的形式写出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场景。镜头只聚焦手中的笔和书写的痕迹,避免其他信息的泄露,设置悬念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观众适应接下来展开的情节,让七个部分在影像风格上趋于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片段中都融入了历史的真实画面,并且选用了对应事件的现场声音采样作为画外音,为观众带来更强烈的临场感。
总结下来,《我和我的祖国》所采用的分段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片长近三个小时的倦怠感。每个片段都采用了不一样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清晰的人物,避免了宏大主题下叙事的严肃与刻板,使影片更平实、更接地气。多向式的叙述模式,指向统一的价值中心,即激发民众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做到了电影艺术上的形散神不散。
1987 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主旋律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旨在激发观众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1989 年,建国四十周年之际推出的影片《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软硬件创作水平的提高,主旋律电影逐渐实现了商业化运作模式。为主旋律大片正名的市场化探索,正是自2009 年上映的建国六十年巨作《建国大业》。在那部呈现建国伟业的电影中,首次采用了全明星阵容,成功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票房高达4.3 亿,排在内地年度票房第三位。随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获得4.12 亿票房。“建国三部曲”的第三部——《建军大业》采用大批年轻演员,引起不小争议,最终获得3.99亿票房。
同样作为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有着超高的人气,在传播速度和票房上碾压历史同档期影片。票房成绩较之前的献礼片来说,可谓“一骑绝尘”。从《我和我的祖国》能获得如此好口碑和高票房的现象可以看出,观众其实不会排斥主旋律,所以不能将主旋律做得僵硬和模式化。《我和我的祖国》跳脱思维惯性,创新性地集结了老中青三代顶级导演,让他们各展所长,用不同的叙事风格为观众呈现七个故事,保证了影片内容的丰富多元性,所以面向的受众更广。并且影片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拍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拓宽了主旋律题材的边界,让主旋律脱离历史说教,真正落地。这次探索为以后的主旋律商业化、献礼内容年轻化提供了足够的借鉴经验。
回看过去的20 多年,主旋律商业片这一类型的变迁,背后是中国电影逐步市场化和崛起的过程。如果说,“建国三部曲”是序曲,那么此后《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商业主旋律片的一路高歌,显示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大有可为。
在媒介、娱乐产业迸发的现在,小鲜肉、颜值文化这些肤浅符号冲击着新生一代辨别“主流”与“非主流”的能力,主旋律电影作为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被需要的时候。《我和我的祖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典范,中国主旋律电影在以国际视野和世界标准做精画面的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兼具艺术性和感召力,构筑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主旋律电影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开创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