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育中育心

2020-04-27 01:39王丽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育工作坊活动课

王丽

班主任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力量,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德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总体水平提高明显,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养培养工作。

基于此,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教育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班主任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合理的情况,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于2017年11月尝试构建并运行“班主任心育工作坊”,通过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及理论和技巧的辅导,利用小组学习、案例讨论与实践、自我成长沙龙等形式,加强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提高班主任对特殊学生及学生心理将康问题的处理能力,进而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实践至今,“班主任心育工作坊”始终坚持利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依据,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技巧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业务培训,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工作。

构成简介

我校的“班主任心育工作坊”在校长室领导下,由教科室直接分管,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室王舒妹老师担任负责人,成员由28位班主任担任。工作坊的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师生聊吧的轮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坊的运行工作坚持做到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每月定期召开工作坊组专题研讨会。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依托团体动力学及其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我们还提出了班主任心育工作坊的“3+3+4+2”基本理论框架,即:“心育工作坊”“班主任”“问题学生”三类对象,班主任参与心育工作坊的“参与过程”、心育工作坊对班主任产生作用的“转变过程”、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三个过程,“案例聚焦”“游戏沙龙”“同伴精微”“心理辅导课”四种主要操作形式,班主任转变的两种表现(“自身成长”“合理、科学地教育问题学生”)。

探索实践

案例聚焦 典型案例聚焦即面对个体问题学生,班主任改变常规教育手段,通过独立思考和互动讨论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之进行教育改变.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分类。将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归为学习和行为两大类,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取一类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工作坊根据班主任的报名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二是选样。班主任在本班以某个学生或某种现象为对象选取符合自己研究的样本。三是分析。班主任根据所选样本进行独立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主要家庭成员、问题主述、产生原因分析、预期教育目标等.四是讨论。由1名班主任担任主汇报人,汇报自己所研究案例的形成原因、设定样本的辅导和教育目标、准备采用的辅导和教育方法→各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主汇报人修正自己的案例等。案例讨论由小组负责人记录和整理,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主持、主汇报人、参加人、案例主要问题呈现、预计教育需要的时间等。五是实施。班主任根据讨论内容和制订的计划对所选样本进行辅导、教育或者训练,并对整个操作过程作好书面记录,以便于小组案例探讨时作反馈意见并帮助自己进行个案整理,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过程记录、其他辅助方法、教育效果等。六是跟踪。由主持研究的班主任对己经结束的案例进行跟踪调查,以了解班主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并作好书面记录,包括案例结束时的状况,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后的情况。

游戏辅导和成长沙龙 班主任自己先有健全的身心状态,才有可能在管理、辅导、教育学生上发挥最大的功能。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游戏辅导”和“班主任成长沙龙”,并保证每次均有鲜明的主题。

一是班主任游戏辅导。组织班主任进行游戏辅导和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通过参与、体验、分享、感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如“破冰”活动。在刚开始进行游戏辅导时,我们安排了经验丰富、亲和力强的凌红娟老师来指导班主任成员完成破冰,让班主任在设计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充分放松疲惫的身心,迅速完成了由教师向工作坊成员的身份转变。再如“拓展”活动。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验为主,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训练项目都具有一定难度,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投人。拓展训练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名成员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培养了班主任知难而进、勇闯难关、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精神。

二是成长沙龙。沙龙是个交流的平台、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载体。我们组织的“班主任成长沙龙”是对游戏辅导和心理学培训的补充,沙龙活动形式多样、场景自由, 目的是把班主任从紧张的教育教学和巨大的压力之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例如,“小组沙龙活动”是我们利用头脑风暴原则设计出来的一种培训活动,通过小型团体活动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自由交换想法或观点,并激发小组成员的灵感。它为参训班主任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心灵撞击、智慧启迪的平台,使教师们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外,参训工作坊成员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交流、反思,实现了自我提高,亲身感受到了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

同伴精微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同伴精微训练的班主任心育成长模式,在班主任心育工作坊中定期开展活动并逐步实施,采用固定分组训练,并实行组长负责制。同伴精微的目的是聚焦咨询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丰富,使成员在技术上有质的提升,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在实践中有显著效果,成为敢做、能做、愿做咨询的“有效”心理教師。同伴精微训练的主要步骤包括:第一步,团体暖身。在每次学习开始前, 由一位成员结合本次学习主题,设计一个暖身活动,在活跃团体氛围的同时引出训练主题。第二步,技能学习。特邀浙江师范大学相关专家担任导师每次为小组详细讲解1-2个心理咨询技术。第三步,案例演练。主讲人提供咨询案例中一些来访者的自述,成员根据此次活动所学的咨询技术对来访者进行自由回应,回应结束后,成员间相互交流,分享,评析。第四步,三人精微演练(核心环节)。主讲人提供若干与此次学习内容有关的案例,各小组(三人为一小组)进行精微演练,组内三人轮流扮演咨询师、来访者和观察者,模拟真实咨询场景。在三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成员可从多个角度观察、体验,加深对咨询技术的领悟,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第五步,学习体会与总结。小组精微演练结束后,组内成员围成一个圈,轮流分享本次学习的体会与存在的困感,并进行适当讨论。

心理辅导课 我们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期开展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课时,与班队课隔周进行轮换。工作坊内每个年级组派出一名班主任向全校班主任推出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全体班主任研讨的内容。工作坊中的班主任成员互听活动课,参与活动课的设计,并对活动课进行研讨,使得教师切实明确心理辅导活动课动感第一、情景体验、多元互动、现场生成、主体抉择、和谐有序的六大操作原则;切实体会心理辅导活动课应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总结的操作要领:切实感受心理辅导活动课与思想品德、主题班会、媒体访谈、小组辅导的区别。

取得成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不断摸索和积极尝试,“班主任心育工作坊”的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可获得别人的尊重与接纳,情感性的支持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讯息的支持可提供成员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的解决策略,又成为评价性支持或认知指引,更能激励、敦促成员的学习、成长;在互动过程中,因为良好的沟通扭转,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精神。其次,班主任的成长也带动了学校其他教师的成长,给他们以示范、引领和理念上的更新,实现了全体教师一体化的梯度成长。同时,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让更多学生受益。 自工作坊开办以来,己经有1名教师获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资格,1名教师获得萧山区优秀班主任,2名教师获得萧山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全体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C证,3名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B证。为今后学校开展更大规模的心育活动提供了人力保证。最后,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班主任心育工作坊成员的积极推动下,学校的心育工作向规范化、特参色化发展,摸索出如青春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社团、幸福拓展训练等各具特色的心育新途径.

不足之处

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工作坊训练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一是成员同质性问题。作为一个同伴成长团体,团体动力是促进团体成员进步与发展的源泉,直技影响着员的投人程度与团体学习的成效。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相互间的言行、团体的风气等都会对团体的运作产生影响。然而,参加心育工作坊的班主任成员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在团体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得现象:有的教师对学习内容己了然于胸,而部分基础较薄弱的教师却一时难以消化,并在后续的案例演练中出现诸多问题。成员的同质性影响着团体动力的催化与运作,也对小组学习的开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后续的小组活动中,需要考虑采用分层运作的模式:根据成员专业基础的差异,分为基础组和进阶组两个层级的小组,并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权衡考量,基础组可偏重基本技术的学习与练习,而进阶组则可偏重案例探讨与演练。二是专业指导缺乏问题。与成员同质性相伴而生的还有专业指导缺乏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督导与指导。虽然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班主任开设了许多培训,但是培训教师不能时时在校对班主任进行有效、专业的指导,导致不少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难题,常常出现无处求援、原地踏步的窘境。

思考解决

一是封闭的工作坊与开放的现场结合。工作坊中的研讨基本是感悟、模拟,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而非常态的实战、心理辅导与咨询则更需要是走进现场,变更多的归纳式的方法为演绎式的方法,要考虑灵活要素和不同风格。

二是朋辈研讨与专家督导结合。工作坊中,同伴的互动研讨和良好溝通,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然而要突破瓶颈,拨开迷雾,必须有专家的督导才能更上一层,而现在我们所做的还有“闭门造车”之嫌。

三是团队成长与辐射群体结合。工作坊中的团队成长显而易见,也使团队成员更加有责任心。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课题研究、网络资源共享、“送辅导到学校”等平台,形成专业队伍、骨干队伍、班主任、全体教师的梯度一体化研训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将是理想的、永久的追求,心向往之。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街前镇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心育工作坊活动课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活动课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