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连
课程标准是指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依据,一切教学活动均应遵循课程标准。而作为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是一种义务,掌握课程标准是一种责任,实践课程标准是一项基本功。在语文学科建设中,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以“精细研读课标”为核心,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为目标,开展了系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基于课程标准,细化学段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经历了几次改革。总体趋势表现为采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呈现和学习方式编排学习内容。2017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又一次革新,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课本变大、课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古诗文比重大幅提高、重视课外阅读和语文素养。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也会做出一些调整,但总体呈现的形式还是以四个学段的划分,呈现各年级段的内容与目标,这种划分形式为教师的探索留有了宽泛的教学空间。经实践发现,教师们在把握学段目标的同时,更希望明确到具体每一个年级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中“阅读”方面的学段目标为例,进行了细化目标的尝试与探索。
以“阅读”为突破口,提高教学实效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本领的练就有赖于课堂阅读教学。而许多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视度不足,平时不太注重阅读方法,没有找到教学规律,看到一篇新的课文,总是拿起来从头备起,都当成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来教,而缺少学科系统知识的思考、缺少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与贯通。为了让语文学科教师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学校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开展了系列性的“精细研读课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研讨活动。
我校语文教研组除了日常教研和教研组特色教研时间外,还利用周五上午的时间进行全校语文校本教研活动,隔周进行一次。每次活动时,第1, 2节课是两位教师授课,进行全校展示课,第3、4节课是语文教师一起教学研讨。我们从三个维度开展活动:一是按照学科的年级段开展,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次研讨一个年级段课堂教学内容, 目的是让教师了解每个年级段的内容和结构,从而把握住学段特点。二是按照教师年龄段开展,分为老、中、青三代,每个年龄段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特点。每次教研活动主题依据教师特点设计,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按照教学内容的课时结构开展,有同课异构;有一、二课时衔接;有同类题材的整合课;有绘写结合的图文日记课……这样有规划地安排教研内容,每次都能突破一个重点或是难点,解决一个小问题,且无论是哪方面内容,都要以课标为依据,精细解读如何达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增强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性。
开展系列活动,带动教师全面提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基,是教学的方向标,对于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部,才能够让教师们把课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教师的全面提升。
一是课标流淌在笔尖:为了使教师能精准地把握住课程标准对实际教学的指引作用。我校以“课标指引,实践创新”为主题的《课程标准》知识竞赛活动,采取闭卷笔试形式。 教师把对课标的记忆与理解融汇到笔尖上,学校以赛激发教师潜能,挖掘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们在浓浓的氛围中砥砺前行,以此来促进教师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二是课标言表于口中:为了把学到的文字内化成扎實的教学基本功,深挖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指导性,我校开展了“让课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花”教师演讲比赛。教师们把学习课标中的热情,实践过程中的思想,结合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用质朴、真挚、感人的演讲,诠释出“研读课标”的真谛。三是课标于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一个学期的“精细研读课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每一次上课中,每一次听课中,每一次研讨中,都在重温课标,进而提升认识。为了能使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及时的梳理与总结,学期末学校召开了“精细研读课标,提高阅读课堂实效性”为主题的语文学科交流会。交流中,老师们纵观课程标准整体内容,着重解读年段目标,研读“阅读教学”部分内容,细化年级目标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了自己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谈了自己在对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做法,从听课、上课、课后反思、研读教材、拓展教学资源、专项训练、存在的教学问题和困惑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策略。教师们就是在这反反复复打磨中,深化着对课程标准的精细解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基,语文教学只有依托课程标准,精细研读,才能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全面提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将课程标准理念准确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创新,如何更好地指导教师运用部编版语文教材,还需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才能准确领悟课程标准的真谛。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