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校本教研范式的转型与实践探索

2020-04-27 08:32郑世忠党书坡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信息化

郑世忠 党书坡

摘要: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对学校与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寻找解决学校教学问题的新策略。文章从“范式转换”的视角阐述了信息化背景下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研究视角、组织形式、研究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校本教研范式转型的路径,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校本教研;范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8-0001-06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对校本教研的组织方式、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校本教研应如何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实现校本教研范式的转换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1.校本教研范式的界定

校本教研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是“教研”,“教研的本质是一个解决某种教学问题的认识活动过程。”[1]但其更强调“校本性”,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在学校中”。“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基于此,校本教研范式可以理解为中小学教师所持有的、在学校教研工作中所秉持的一系列共享价值观、假设、概念和实践基础上的研究视角以及思考和展开研究的方法。校本教研范式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仅从校本教研的视角、组织方式、教研工具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在理念、方法和操作层面对校本教研范式变革加以阐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校本教研范式转型,并不是对校本教研范式进行重新定义,而是对既有校本教研范式的内涵补充与完善。

当前,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转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式,而不是采用“固有的”“既定的”“不变的”范式来解决新时期校本教研中所出现的问题。

2.学校教研工作转型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校园”“数字学校”等新词汇不断涌现,这些词汇揭示了当今学校有别于过去学校的特征。信息化带来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着学校教学的内涵。技术在促进学校变革的同时,对学校的教研工作会带来哪些变化?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演化的历史中思考技术对学校教研工作带来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或教学内容的物化形式以及其他辅助条件是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2]。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样态。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教研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历史阶段,三个基本要素的内涵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教研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学校的产生与文字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4] 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印刷机出现一百多年以后,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正式确立。”[5]文字的出现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物化并广泛传播,物化教学内容的出现改变了前文字时代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人们更多地关注通过“读”与“写”的技能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幻灯、电影、广播和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出现,纸张作为知识唯一载体的格局被打破,人们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即如何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如何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试图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今时代,教育或教学内容的物化形式变得日趋多元,电子书包、电子课本、微课、慕课等新型数字化教学内容不断出现。同时,教学辅助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接入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各种信息终端设备日益普及,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6]今天的课堂“同时并存着多个传播子系统,学生‘身的出现,已经不能保证‘教与学真的发生了。”[7]教学内容的物化形式及教学辅助条件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行政主导、任务驱动、经验帮带为主的传统校本教研正面临着挑战”[8],教研范式转型也成为必然。

二、信息化背景下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校本教研范式的转型也就此展开。

1.研究视角:对校本教研中出现的新问题理论指导力不足

首先,如何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素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新生代教师进入到工作岗位,他们大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适应学校教学岗位的需求?同時,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原有的校本教研制度设计能否满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挑战是以往封闭式学校管理所未曾经历的,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予以反思和解答的问题。

其次,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能否解释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所出现的问题?校本教研的目的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提出,“普遍必然的知识不能从肤浅的经验概括中获得,需要通过先验的方法来寻找绝对可靠的基础或信念。这种先验的基础就是万物严谨的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9]面对翻转课堂、直播课堂、点播课堂、互动课堂等新型课堂教学样态,没有“先验的经验”可以遵循,现有的理论对这些新型课堂教学样态指导乏力。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与实践严重脱节,没有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应有作用”[10]等问题,还存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滞后,难以指导和解释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所产生的困惑,这就促使我们从新的研究视角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现有教研理论能否有效地指导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源于行动研究”[11],行动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行动研究属于一种非正规研究活动,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限。不同的人对行动研究的理解不同,“有行动无问题定义、有问题无原因分析、有计划无方案论证、有方案无动态变通、有观察无评价反思、有反思无阶段循环”[12]等问题长期存在。同时,行动研究主要服从于改善行动,而不是发展知识或理论,因此它对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贡献是有限的。

2.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自1952年教研组在我国产生之日起,听评课便成为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研方式并活跃于基础教育领域。”[13]从一定程度上说,听评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为了探寻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校本教研中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笔者通过CNKI以“听评课”“听课评课”“听课议课”“观课议课”“课堂观察”为关键词,对2000 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703篇(文章名称含“课堂观察”的1815篇,“听评课”的522篇,“听课评课”的238篇,观课议课的128篇)。根据研究方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当前,听评课一般采用“听课前准备、听课中观察记录和思考、听课后研究和行动等程序进行”。[27] “这种程序先有观察然后才把解释应用于所观察到的资料,有着临床研究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观察可能有个案历史或统计的特性。这种程序的确定性特征是在做出观察之后得出解释,而不是对预先设定的假说进行经验检验。”[28]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听评课研究大多采用经验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较少。从研究者群体来看,课程论、教学论研究者多采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而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采用实践研究、思辨研究的方式,运用观察、谈话、考察、自我反思、行动研究、问卷等方法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2000年以来发表的与听评课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文章较少。尽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难以区分孰优孰劣,但我们也需要突破思辨研究为主的现状,丰富校本教研的成果类型。

3.研究工具与组织形式:教研工具与组织形式正面临冲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基于网络的、专业的教研工具不断出现,这些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效率。例如,利用视频跟踪分析工具,不仅可以实时记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可以即时进行统计与分析;利用成绩统计工具,不仅可以对某一次考试进行系统分析,而且还可以利用考试大数据对学生未来考试的得分情况进行预测……信息化教研工具对既有的校本教研方式、流程甚至校本教研制度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从组织形式看,现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多采用集中教研的方式。例如教研组会议、集中听评课、集体备课等等。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何构建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学习合作组织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校本教研范式的转型

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共同启动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项目》(以下简称“教研平台”),教研平台建设采用“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大学区—研修社区”的一体化设计,提供教研活动组织管理、教研档案管理、信息发布与管理、大学区管理、教研成果评选、成绩统计与分析、教研绩效评估、听评课管理、课例研究、教研记录、教研课题管理等内容与服务,为学校校本教研范式转型提供了工具和平台支持。

现结合教研平台的应用,就校本教研范式的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视角:由传统视角转向信息化视角

现行的校本教研更多地采用传统视角开展教研活动。比如在集体备课时,更多关注知识点如何呈现,采用何种方式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趣等等。再比如,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研讨多依据成绩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学生考得怎樣。关于听评课的讨论,多从听课者本身既有经验的视角切入等等。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为校本教研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专注、极致、口碑、快”[29],它具有“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30]等特征。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需要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重新审视。

信息化视角下,教师与学生均是教研产品或教学产品的用户,一切教研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均需要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教研产品或教学产品只有利用起来才能体现价值,其价值高低体现在用户的多少。教师与学生首先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学校环境中的教师或者学生,教学或教研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内容,应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相联系,并围绕用户加以精心设计,给予用户最佳的体验。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活动会让用户有更多的获得感,也更会受到用户的欢迎。任何一个教研或教学活动都会有一定的瑕疵,只有在上一次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最终使活动的设计趋于完美。

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数据生产的过程,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大数据背后隐含的意义,可以帮助教师从数据层面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评估及诊断学生学习过程。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31]例如,记录每次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堂作业情况,结合周测、月考成绩,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研究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视角带来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采用专递课堂解决偏远山区教学点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利用工作坊研修的方式解决教师跨校、跨区域研修的问题,利用混合式教研可以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质量不高、计划性不强等问题。

2.组织方式:由分散教研转向协同教研

如何转变既有的校本教研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是伴随着信息化进程所帶来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各种信息终端的配备以及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建成,为协同教研创造了条件。为了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我们选取了省内4个区县20所学校作为试点,利用我省已有的大学区组织结构[32],开展协同教研实验。我们认为协同教研有三层含义,一是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协同;二是不同学校之间教研组的协同;三是学科专家与学校教研组之间的协同。通过“活动前网络预热—活动中现场参与—活动后网络总结”的三段式教研,重点解决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性不强、教师参与度低的弊端,使每一位教师都有获得感和参与感。

(1)大学区学校之间协同教研

例如,长春市南关区利用教研平台,采用大学区备课的方式,建立了“制定计划→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采取“分—合—分”的策略,其中“分”是指在集中备课之前,备课组长、主备人和所有教师就所选择的课题进行个人备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分析本课时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教材处理、资源选择、衔接与拓展、教学流程设计以及如何利用媒体和选择方法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合”是指在集中备课时,主备人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可提出问题与困惑;其余教师针对主备人的各个环节,谈收获并说出自己的做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积极解答他人的问题与困惑,提出自己的建议,备课组长把握各个环节,及时穿插总结。教师进行充分研讨,尽力解决研讨中的问题,要求人人发言、集思广益、作好记录。第二个“分”是指所有学科教师在集体研讨后,根据集体讨论中的收获与启发,将集体智慧与自身特点、学生实际相结合,进行精心整理,同时可以纳入个人的教学反思,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

(2)学科专家与学校教研组之间协同教研

例如,吉林市昌邑区在教研活动前,通过教研平台充分讨论;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直播的方式,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在活动结束后,利用教研平台进行总结。在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中,以学科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专家通过互联网平台解读了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网络观摩现场教学直播,在直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交流沟通,通过说课、评课、主体研讨互动,使参与教师对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教学流程有了新的认识。

(3)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协同教研

例如,永吉县口前镇第一小学开展了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结合学校“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把自己的论文、案例、随笔、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小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上传到工作坊中,互相点评交流,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意见建议。永吉县第30中学在教研平台开展了网络听评课活动,该活动还上传了教师的导学案、教案、说课以及上课所用的PPT演示文稿等教学资源,大家参与评课。

3.研究及管理方式:由传统工具转向信息化工具

校本教研因其“具有自发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征”[33],存在经验教研和管理粗放的特点。为了实现校本教研由粗放式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由基于经验的教研转向基于证据的教研,我们对校本教研各项业务进行梳理,依据每一项业务流程开发相应的业务工具,实现校本教研能力评估综合化、校本教研活动效果评估数字化、教研成果评选管理规范化、教研课题管理标准化、课例研究管理项目化、命题及成绩分析智能化、课堂观察(听评课)过程协同化、问卷调查统计便捷化,为校本教研范式的转型提供了工具支撑。

(1)教研档案管理工具

我们从已有的用户基础数据库中调取用户数据,为每一名教师建立了完善的教研发展档案,内容涵盖了教师姓名、年龄、教龄等基础信息以及教师工作经历、论文情况、课题研究等职业信息。同时利用“时光轴”记录教师的“研修脚印”,积累教师研修行为大数据。省、市(州)、区县以及学校均可以用本级管理账号登录,建立教师研修行为分析模型,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进行评估,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教师也可以通过发展档案寻找差距找出不足,激发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教研活动组织工具

利用活动组织工具,可以便捷地组织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教研活动或者文本类、视频类(录播、直播)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 “精华帖”“参与度”等字段统计,评估每一次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效果。

(3)教研成果评选工具

利用评选活动组织工具,对各种评选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确定了评选的业务组织流程:“通知发放→教师通过个人中心自主上传作品→县区教研员审核→同行投票→专家评审→结果公示”。评选工具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评选活动的工作量,而且保证了评选环节的透明,确保了评选活动的公平和公正。

(4)教研课题管理工具

教研课题管理涉及到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评审、课题结题等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针对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制教研课题管理工具,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流程,确定了“课题规划→教师通过个人中心提交申报材料→专家评审→课题立项→过程材料提交→结题材料提交→专家评审→发放证书”的业务流程,使教研课题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5)课例研究工具

“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 [34]长期以来,课例研究存在协同性及系统性差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研制了课例研究工具,采用教研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研究的方式,按照“建立研究项目→确定观察维度→选择研究人员→选择贡献人员→上传分析课例→选择适合课例→课堂文字实录→文字实录分析→课例分析结果→项目分析结果”的研究流程[35]。以教研项目的方式开展课例研究,一是有利于建立课例研究团队,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启迪教师教研智慧;二是有利于促进由经验教研转向实证教研,为实证教研提供相应的案例及数据;三是有利于迭代研究,构建课例研究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可以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规律;四是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教学能力诊断。

(6)命题及成绩分析工具

命题及测试是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学校的命题及测试存在著重测试成绩统计、轻命题过程积累的问题。针对命题及成绩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学校命题及成绩分析环节进行认真梳理,采用以下业务流程:“建立试卷项目→添加命题人员→研制双向细目表→命题任务分工→试卷审核→形成试卷→学生考试→扫描试卷→阅卷分工→在线阅卷→形成学生成绩分析报告、班级成绩分析报告、学校成绩分析报告、试题命题质量分析报告”。

采用该业务流程,一是可以帮助学校积累历次考试命题的过程性数据,便于统计与分析;二是确保命题的覆盖面,在双向细目表的确定中,提供相应的课标要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在相应教材中的章节位置;三是确保每一道题的质量,每一个知识点均提供相应类型的试题供命题者参考,便于命题者快速命题;四是便于协同命题,命题人员可以利用平台分别命制试题;五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针对相应的数据为不同的用户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对学生提供本人的成绩分析报告,分析学习中的不足;对科任教师提供学科成绩分析报告,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7)课堂观察(听评课)工具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的课堂观察(听评课)工具,导致听评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开发了手机App听评课工具,采用“建立听评课项目→确定听评课标准→听课任务分工→听课记录→记录汇总与统计”等听评课流程。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依据分工按照标准既可以采用文字,也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以及计数等方式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听课结束后,听课人员的记录自动汇总并统计,提交给授课教师参考,评课教师也可以依据记录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课。听评课工具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听评课系列化,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数据,而且也有利于学校改进原有检查教师听课笔记的校本教研管理方式。

(8)问卷调查统计工具

调查问卷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法,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常采用纸质问卷开展各种问卷调查,存在调查样本小、统计困难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发了调查问卷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该工具方便地设计各种类型的调查问卷,调查家长、学生、同行等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教研工具应用的过程中,均可以产生相应的数据,对来自于不同教研工具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与挖掘,就可以基于统计数据以及相应案例形成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对学校乃至区域教育教学的改进具有重要价值。

四、结语

当今学校环境要素与校本教研提出之时已有较大的不同,笔者立足于这些不同,结合吉林省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应用,提出了适应于当今时代的校本教研范式:首先,从学校转型的角度提出校本教研范式需要转型;其次,从校本教研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组织形式三方面指出了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建议采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当前的校本教研,倡导校本教研应由分散教研转向协同教研,应用信息化工具推进校本教研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型,由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型。

校本教研范式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必然引发校本教研范式的变革,因此对校本教研范式的讨论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以包容的心态,用多样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技术,校本教研理论才能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学研究的本质与特点[J].教育研究,1995(8):28-33+37.

[2]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J].教育研究,2004(11):15-19.

[3]李定仁.论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0(11):45-49.

[4]任钟印.关于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何时何地的一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4):33-36.

[5]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137-157+192.

[6]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37(10):46-51.

[7]郭文革.媒介技术:一种“长时段”的教育史研究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8(9):3-15.

[8]洪亮.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转型策略及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7):78-81.

[9]胡定荣.从“大”教学论到“微”教学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60-66.

[10]邱婧玲,吴秀君.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8(5):100-104.

[11]吴刚平,余闻婧.论基于教师改变的校本教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47.

[12]钟柏昌,李艺.行动研究应用中的常见误区——基于过去6年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的评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31-35.

[13]方洁.我国听评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4-108.

[14]任丽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讨论——以《鸟的天堂》课堂观察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5(4):90-93.

[15]郎虹.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课堂观察”的集中音标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131-134.

[16]姚静,宋伟倩,康剑平.他们为什么在应用题上失败了——課堂观察与诊断案例一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3(5):29-33.

[17]马林.生物教师如何听课评课[J].各界文论,2006(12):74.

[18]窦海涛,董玲.在反思中成长——我对听评课几点看法[J].科学教育,2009,15(5):32-33.

[19]阎宗学.语文课堂观察与思考[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9-12.

[20]丁安琪.指向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美国“语言教师效能反馈工具”述评[J].外语界,2014(6):66-73.

[21]任宝华.基于课堂观察的中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3(12):72-77.

[22]骆北刚.基于课堂观察的中美英语教师对话课堂教学个案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06-108.

[23]王娟.多维、合作、反思:中美课堂观察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37-42.

[24]何梦川子.英语教学中基于课堂观察的非测试性评价述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4):59-61+123.

[25]胡燕,樊允浩,李影,等.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研究的相关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62-67.

[26]黄江燕,李家鹏,乔刘伟.课堂观察研究的文献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130-134.

[27]赵红梅.新教师应通过“听评课”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教育学刊,2016(7):108.

[28]冯向东.关于教育的经验研究:实证与事后解释[J].教育研究,2012,33(4):18-22.

[29]周华.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艺考》节目的发展之路[J].教育传媒研究,2017(4):59-61.

[30]汤潮.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出版参考,2014(15):16-17.

[31]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2]宋海英,张德利.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J].教育研究,2013,34(10):103-110.

[33]李红,乔明芳.校本教研中的自主性科研特点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7(5):37.

[34]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0-43.

[35]郑世忠.“互联网+”背景下普惠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28-31.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