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鹏,徐逸昕,薛文波,王一波,谭玉林*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乳糜漏多发于胸腹部手术患者,可导致白蛋白、电解质、脂肪等经引流管丢失或流入腹腔内部,诱发患者机体营养不良,消瘦,切口水肿,晚期吻合口瘘等,严重者可进展为恶液质,甚至死亡[1]。乳糜漏引流不畅,也可导致腹腔感染发生率增加,造成不良转归等。为此需分析诱发乳糜漏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研究并分析胃癌术后乳糜漏的相关问题。
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9年12月,择取研究样本为此时间段内就诊382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其中28例患者确诊为胃癌术后乳糜漏。汇总分析382例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男285例,女97例,年龄期间22~81岁,平均数(52.29±2.76)岁,手术时间80~420 min,平均数(248.59±22.61)min,术后活检淋巴结数目为4~43个,平均数(23.55±4.68)个,术后3 d内白蛋白指标为28.2 g/L~43.3 g/L,平均数(35.38±4.07)g/L,TNM肿瘤分期,Ⅰ期50例,Ⅱ期52例,Ⅲ期238例,Ⅳ期42例。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确诊28例胃癌根治术后乳糜漏患者临床资料,研究评估影响乳糜漏的相关因素。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式分析影响因素相关性。
382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共产生28例乳糜漏,占比7.3%。285例男性患者中乳糜漏13例,占比4.6%,97例女性患者中乳糜漏15例,占比15.5%;TNM肿瘤分期,Ⅰ期50例,乳糜漏3例,占比6.0%,Ⅱ期52例,无乳糜漏,Ⅲ期238例,乳糜漏20例,占比8.4%Ⅳ期42例,乳糜漏5例,占比11.9%。
全部患者术后乳糜漏发病时间为术后5~7 d,患者开始经口进食或肠外营养支持调整为肠内营养支持1~2 d(引流量大于100 ml)。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术后乳糜漏与肿瘤分期、年龄、性别、淋巴清扫数目及术后白蛋白指标相关(P<0.05)。见表1。
表1 胃癌术后乳糜漏相关因素分析
乳糜漏是含有乳糜微粒的淋巴液渗出,为乳白色。乳糜漏属腹部手术发生较多的并发症,诊断乳糜漏需依据腹腔引流液性质及量,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患者引流液乳白色,乳糜试验阳性,无发热腹痛等合并症,可考虑诊断乳糜漏,需排除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一经诊断乳糜漏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2]。
本次研究对乳糜漏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肿瘤分期、年龄、性别、淋巴清扫数目及术后白蛋白指标均与胃癌术后乳糜漏发病相关。①肿瘤分期:肿瘤分期较高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需大范围清扫淋巴结;同时转移性淋巴结融合,组织水肿,淋巴管脆性大,分离过程中淋巴管易断裂。进而导致乳糜漏。②年龄:年龄增加可导致免疫功能衰退,机体多系统功能退化,蛋白合成与利用能力降低,组织修复力弱。导致乳糜漏发病率升高。③性别:本次研究中,女性乳糜漏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女性机体雌激素水平较高,蛋白水平偏低,脂肪含量高于男性,术后恢复速度缓慢,进而导致乳糜漏多发。④淋巴清扫数目:乳糜漏发病的主要机制为淋巴循环途径受损,损伤区域淋巴液压力大于组织液。如淋巴清扫数目过多,且靠近乳糜池,清扫创面过大。淋巴管未妥善处理,则产生淋巴漏。⑤术后白蛋白指标:白蛋白主要作用为运输人体所需各类营养物质及维持血浆稳定渗透压,白蛋白水平降低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与血浆滤过压升高,继而导致淋巴液生成量增加,淋巴管压力提高,使乳糜漏发病率显著升高[3]。
胃癌术后患者一经诊断乳糜漏,需及时控制饮食中脂肪含量,必要时将肠内营养支持调整为肠外营养支持,并限制饮食。同时,乳糜漏可导致患者机体对营养物质及能量需求增加,为此需及时补充。肠外营养方案可采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并调节机体白蛋白水平,维持电解质平衡。另外,需给予患者持续性引流治疗干预,确保引流通畅,暂缓拔除引流管。如乳糜漏诊断明确,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病程较长者可拔管利用腹压压迫淋巴管致闭合减少乳糜漏。
为有效预防胃癌术后乳糜漏,首先强化术前营养干预,术前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白蛋白低者静脉输入白蛋白加强营养支持。术中医师需熟练掌握淋巴结清扫技巧,较大淋巴管使用超声刀等凝闭或者结扎,清扫结束后仔细检查创面有如淋巴管渗漏。术后纠正低蛋白血症,肠外营养支持供给充分热卡。
综上分析可知,胃癌术后乳糜漏发生与肿瘤分期、年龄、性别、淋巴清扫数目及术后白蛋白指标相关,加强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术中清扫时合理妥善处理淋巴管对乳糜漏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