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波
(福建工程学院 互联网经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外高加索三国,又称“南高加索三国”,通常指的是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南,处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地带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1]。这一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中线的必经之路,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走廊国家,对影响中亚、西亚和巴尔干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三国之间的项目投资合作、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是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
目前,外高加索三国的教育均有完整的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2]阿塞拜疆为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合作支持,加强与欧盟、俄罗斯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以提升本国职业教育的质量[3];近几年也注重与中国教育合作,以签署教育合作协议的方式,不断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并大力支持两国高校共建“孔子学院”[4]。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教育界仍定期与俄罗斯的教育机构、专家进行会面,并保持着与俄罗斯教育机构的合作。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美尼亚注重与中国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并依托孔子学院,在部分大学建设汉语教学基地,开设汉语专业,组建国家研究中心[5]。格鲁吉亚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大学、教学型大学、学院等三种类型,该国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鼓励高校加强与海外高等院校、国际教育组织的联系,以促进教育国际化和质量的提升[6]。2013年以来,中格两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增多,共建孔子学院和汉语教育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语言类人才的支撑[7]。
综上,我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处于浅层次阶段,有关研究也处于起始阶段,若能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与指引下,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契机,积极增强高等教育跨地区交流合作,以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与外高加索三国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相互理解和文化包容,进而能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鉴于此,本文试图梳理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跨境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深化中国与外高加索三个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从而助力“一带一路”的推进。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重要的“五通”目标之一,主要内容是促进各国之间构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人文格局”,指向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更多的人文交流、学术往来、教育合作、人才培养等。[8]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近几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相比,外高加索三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虽然不多,但总体来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见表1。
注:此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来华留学生统计信息整理而成。
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来华留学生多以学历生为主,选择学位课程并接受学历教育,完成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以阿塞拜疆为例,该国近五年的来华留学生均超过300名,学历生占绝大多数,而且遍布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不同学历阶段,非学历生多为短期接受培训,以学习汉语为主。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留学目的国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未来也将会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和生活。
目前,我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孔子学院教育模式、合作共建“国家研究中心”、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其一,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国内的高校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如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等。孔子学院,通常由中国的高校派出教师,负责教授汉语工作,为全球各国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学习教材,提供正规的汉语教学。
其二,共建“国家研究中心”,是指我国高校与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进行合作,建立研究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心,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格鲁吉亚国际黑海大学合作建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格鲁吉亚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合建了“兰州大学格鲁吉亚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与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合建了“阿塞拜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国立大学合作共建了“亚美尼亚中国研究中心”等等。这些“国家研究中心”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对外政策、经济政策与形式、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领域内容,促进双方在上述领域的交往与互动,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9]。
其三,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通常是由海内外的高校进行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教育和培养工作。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签署了高校联合办学的协议,围绕特色鲜明的石油、资源勘探、经管类相关专业,开展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长沙理工大学与格鲁吉亚理工大学已达成教育合作意向,将在格鲁吉亚共建一所工程技术类教育培训机构,除了开展科研合作以外,还共同培养工程技术类的人才;兰州大学与亚美尼亚国立埃里温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的协议,旨在推动两校之间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合作,联合培养经贸合作中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流动状况一般涵盖资源输出和资源引入两种模式。我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的教育资源流动,总体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引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的教育资源并在中国境内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机构和成熟的案例较少,目前多是以来华的留学生接受汉语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主;其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内高校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的高校进行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中心;其三,中国高校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的高校、教育培训中心、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开办孔子学院,提供汉语教学和培训;此外,我国的高校、研究机构也提供一些农业项目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
在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与办学中,高水平大学的参与度偏低,使得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相对不高。在外高加索三国中,只有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国立大学位于全球大学排名前400名以内(US News第四次发布全球大学排名中,第比利斯国立大学位于第359名)。国内高校范围内,也没有全球大学排名前400名以内的高校参与,只有一些像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等几所工程重点高校参与了和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合作,详见表2。由于高水平大学的低参与度,致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再加上外高加索三国本身高等教育水平相对不高,这都不利于教育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建设。
目前的高校合作办学中,仍是以外高加索三国来华留学生学习为主,中国高校学生赴外高加索三国留学和学习的人数较少。也有一些高校开展了联合办学来共同培养人才,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以培养石油专业相关的人才,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与格鲁吉亚黑海国际大学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合作办学以培养石油专业类人才,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合作办学每年的招生数量均不超过20人,缺乏规模化和品牌效应。此外,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校合作办学,仍以学术交流、汉语语言培训和共建国家研究中心为主,针对人才共同培养开展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层次性不够,致使总体合作办学的水平不高。
表2 参与中国—外高加索三国高等教育合作的高校
注:此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来华留学生统计信息整理而成。
其一,与中国相比,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基数相对不高,对教育投入也不足,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在境外办学时,要承担较多的财力投入,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还不允许公办高校对境外办学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低于扩招所需的增长速度,大多数高校也没有更多经费投入到境外办学中,主要靠筹集和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境外办学,投入缺乏持续性,致使境外办学缺乏资金保障。
其二,高校在境外办学的质量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的质量评估体系,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更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和部门,缺少境外办学的质量保障制度[10]。
其三,高校开展境外办学,需要建立对外国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且需要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外语教学课程和学科,但总体看来,这些外语授课专业课程较为分散和零碎,还未形成体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力量也不足,高校开展境外办学还缺乏足够的教学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日趋完善,管理也日趋规范,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年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超过45万人。与吸纳来华留学生模式相比,赴境外办学的门槛和要求较高、投入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投入的回报也很难预估,因此,我国大多数高校更愿意把对国际教育发展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的留学生教育中,而主动参与境外办学的意愿不强、缺乏动力。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境外办学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虽然有些高校存在开展境外办学的愿望,但由于缺少合适的办学渠道,缺少与境外输入国的联系,对境外国的教育市场的熟知度也不够,再加上缺少境外办学的经验,导致境外办学难于起步。此外,开展境外办学是一种跨境跨地区的复杂高等教育形式,合作的双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律规范下,这就需要对跨境教育合作的具体思路方法、合作办学模式、教育投入保障工作等有充分的研究,但截至目前,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跨境合作办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较少,现有的教育合作研究相对单一,研究的视角大多局限于国家宏观政策及法规、教育文化交流现状、孔子学院及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国家研究中心的作用分析等,关于双方如何开展合作办学、如何共同培养人才、如何实施跨境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致使国内高校在高加索三国开展境外办学的信心和动力不足。
外高加索地区的这三个国家连接着亚欧大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经贸合作、教育文化交流逐步深化,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稳步推进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能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区域合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持,不仅需要政府间增进互信,更需要有民意的认同和支持,而文化和教育交流是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桥梁[11]。无论是从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留学生教育交流,还是从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来看,教育合作的总体规模偏小,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需要加强对外高加索三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来树立国家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以增强中国对外高加索三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进而达到通过高等教育来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目的。
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外高加索三国的国情、民情、地理、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均与我国存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既熟悉中国国情又熟悉所在国及区域国情、民情、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知识的国际型人才。高等教育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努力扩大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各类国际型的人才,对“一带一路”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的跨境教育合作方面,也面临着一定历史机遇。总体来看,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开展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既是国家之间交往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当前需要重视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之间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以便更好地维护双方的长远合作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推进。
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在不断推进,国际化业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知名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作为高校实现国际化的战略,实施跨境教育合作是开拓境外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总体处于优势地位,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加之“一带一路”对各类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积极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
为了引导并鼓励高水平大学参与外高加索三国的跨境教育合作,可从这几个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可根据“一带一路”规划,统一协调政治外交、商务、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力量,形成支持和推动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合力,以调动高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参与境外合作办学应在充分了解所在国的国情和教育市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在体制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一些针对外高加索三国研究的智库研究基地和平台,加强国际教育理论、国际问题、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等方面学术支撑;最后,针对跨境教育合作投入缺乏持续性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教育对外合作,此外,鼓励高校“走进”外高加索三国的企业,以发挥校企“协同发展”的效应,有助于解决办学投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出路等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在逐步增多,像农业、矿业、工业制造、建材、国际贸易等领域,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经贸合作中均有涉及[12],但由于外高加索三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有其特点,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又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的跨境教育合作,要依据经贸合作的不同领域需求来培养人才。
具体说,针对农业、矿业、工业制造、建材等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合作较多的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专业竞争力、复合型的实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所涉及的专业包括农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工学、化学工程、管理学、语言学、工程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中国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对接外高加索三国的高校,双方开展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此外,外高加索三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分别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如中国与格鲁吉亚双边经贸合作涵盖了金融、葡萄酒、矿产开发、农产品加工、通讯等领域,中国与亚美尼亚双边经贸合作涵盖了矿石加工、信息技术、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中国与阿塞拜疆双边经贸合作则涵盖了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国高校与外高加索三国进行跨境高等教育合作,需结合三个国家的不同教育资源优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管理等方面,有区别性地构建区域型高等教育合作体系,以共同培养经贸合作中所需的人才。
“一带一路”为我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涉及到多种形式,不仅要“请进来”,引进先进教育资源、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也可以“走出去”,赴境外办学,实施跨境教育,培养各类国际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内高校“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1.境外合办大学
境外合办大学的模式,是指我国高校与外高加索三国的某一高校进行联合,依靠两所大学的办学资源和优势,共同在外高加索三国创办一所新型的国际大学或国际学院。在办学要求方面,通常要达到两所合作高校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并接受两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13];学习年限方面,两所大学可以采取“2+2”“2+1+1”“1+2+2”的年限修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合格并达到毕业要求后,可获得所在国和中国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2.境外设立分校
我国高校也可以在外高加索三国境外建立分校,直接招收外高加索三国的学生,进行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外高加索三国的学生可以在各个分校接受国际教育,学习各类专业的课程,在成绩合格并达到毕业要求和规定后,可获得“主校大学”的相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国高校在外高加索三国设立分校时,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单独建立分校,也可与当地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分校。
1.教学课程国际化
国际化的课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所在,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类型的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高校在境外办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本校相关专业的资源优势和课程特点,做好课程的国际化工作。
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是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教学资源库建设、外文图书、科研论文、电子信息、网络化课程、网络化教学等,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是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国际化教学与评价是完成课程讲授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作,因此,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及教学活动在预期范围内顺利开展的情况下,需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体系,使之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这是我国高校在外高加索三国开展办学和实施课程教学工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师资力量国际化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我国高校在境外合作办学时,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是我国高校在外高加索三国办学的一项重要保障。师资力量国际化的保障,可从几个方面来入手:其一,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不拘泥于外高加索三国,聘用的教师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侧重于那些有国际学习和科研经历者,比如在海外有留学、科研或任教的经历,以此来丰富教师群体的国际化水平;其二,针对我国高校内部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国际化素质和外语授课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年轻的教师“走出去”,参加国际交流或长短期学习,提高“国际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其三,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的招聘范围,聘用的教师可以来自社会行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等,以打造多元化的背景师资队伍。
3.科学研究国际化
科研的国际化,是不同国家大学之间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进行海外办学的重要智能体现之一。科研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实践活动内容,有利于跟踪行业领域内国际研究前沿的内容及最新研究动态, 以此来提升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注重科研国际化,也有利于我国高校科研队伍的发展, 为教师们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际化的科研,其成果可以转化成社会发展所需的智力资源,这有利于促进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建设,进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因此,我国的高校“走出去”,在外高加索三国办学,需要重视并做好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工作。
4.教育管理国际化
国际化的教育管理与高效率的外事工作,是进行海外办学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是在办学过程中“国际化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建议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做好教育管理及相关的外事工作:
其一,完善关于国际合作办学、海外独立办学、学术会议、科研引智工作、留学生教育、教师出境交流学习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使涉外教育管理及外事工作程序规范化,以更好地保障国际交流与办学工作。
其二,根据海外办学需要,高校可增设专门的外事工作管理岗位,补充涉外管理干部,建立、健全涉外办学与国际教育合作的管理队伍。通过开设英语学习培训班、组织涉外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选送涉外管理干部出国研修等措施,提高涉外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三,为提高教育管理和外事工作的效率,高校可建立专门针对“国际化教育”的评估机制和奖惩办法,对于在境外办学中成绩突出的学院、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为了鼓励国内高校的教师积极尝试和探索“国际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可将“教学国际化”列为教师评职称的标准,以达到提高学校“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