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泰爱荆庄建筑形制研究

2020-04-27 09:29赖彩琉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天井民居建筑

赖彩琉

(福州工商学院 艺术设计系, 福建 福州 350715)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民居建筑因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的多样而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性。[1]庄寨是福建省永泰县独有的建筑形制,具有军事防御与居住性能并重的特点。目前永泰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庄寨有135座,庄寨建筑群12处,如同安寨、爱荆庄、宁远庄、和城寨、竹头寨、昇平庄等。本文在爱荆庄地理特性与人文载体的基础上,从建筑形态学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爱荆庄院落的建筑历史与形成、建筑基本类型、构成要素、空间形制等特征,扩大对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视野,拓展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研究内容,为新农村民居建设提供借鉴。

一、爱荆庄历史与聚落形成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泰县就存在人类本土活动的痕迹,这是形成永泰县土著民族的基础,而后经历东晋“永嘉之乱”、西晋“衣冠南渡”,造成大量的人口迁入,永泰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经过一千多年的休养生息,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为抵御倭寇,永泰县始筑城墙,高一丈五尺,周长六百九十二丈,设有四个城门。公元1589年,山寇之患又起,因东北城垣环在山坳之外,立于山上可窥探城中虚实,于是扩建城墙,将山纳入城中,周长七百一十丈,有五个城门,为百姓保得一方平安。直至民国初,城墙依然保存完好,南面的城墙还增设了炮台,城内市井嘈杂,里巷纵横,一片繁华盛景。

爱荆庄坐落于永泰庄寨群内,位于永泰县的中部,毗邻崇古庄和青石寨,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且为该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项目。爱荆庄修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筑总面积约5200 m2,面阔79.2 m,进深67.5 m,为土、木、石混合建筑的方形寨堡,庄寨内共有房屋361间,是典型的闽中土寨堡建筑。爱荆庄由正座、下座及后座、边房、过雨亭、横楼、书斋楼、后花台和绕庄一周的跑马道组成,庄前有牛抆池,规模大,保存完整,布局合理。爱荆庄蕴含着当地人文精神的精髓,建筑艺术、匠人智慧、为人处世的精神理念,耕读持家的传统思想,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还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及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爱荆庄建筑基本元素研究

(一)爱荆庄建筑的基本类型

所谓庄寨,亦庄亦寨。[3]内为庄,外为寨。四周高墙厚垒,环形的布防,是为“寨”,在气势与体量上丝毫不逊色于土堡;在寨内修建“庄”,空间疏阔,整体布局合理,比土堡更加精致。因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爱荆庄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层次分类上,以单层和多层相结合为主,单层主要是指横屋和祠堂等内部建筑,多层指的是庄寨外围的围楼与碉楼,见图1。

图1 爱荆庄传统民居建筑第一、第二层次分类图

(二)爱荆庄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

爱荆庄在设制构成上,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基本趋于一致,保持着共同的特征与风貌。爱荆庄,由外围的围合部分和内部的核心空间共同组成,内部体现的是生活性,而外观则体现了防御性。在构成要素上,以间为基本元素组成建筑单体,在多座建筑单体组建之中,围绕中心空间构成天井院落,通过多个院落单元组成宅院群组。所谓“文为庄,武为寨”,说的是庄寨的内部空间格局强调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礼仪和秩序,而外观上则体现了防御的军事属性。庄,代表的是日常生活,是礼仪秩序,向上的文化认同。而寨,体现的是特殊时期的军事意义,向下的威慑和拉拢。

1.“庄”内核心部分建筑——祠堂和堂间

在建筑构成的要素中, “庄”内一般是由厅堂、堂屋和横屋组成。处于爱荆庄中心部位的即为建筑居住场所的堂间及祭拜祖先的祠堂,在日常生活中有祭先祖、宴请宾客、重大会议等功能。厅堂在设制上又有上堂、中堂和下堂之分:与堂屋紧挨,下堂在设制上即为门厅,乃祠堂的出入口;中堂则为重大会议议事之用;上堂为祖先牌位放置和祭拜的厅堂,用以日常的供奉。三堂合在一起就是正堂间。

2.“庄”内围合居住建筑

围合居住建筑指的是在庄内起居住作用的前围、侧围和后围。前围是位于正屋间往大门方位前部的建筑,侧围是位于正屋间两侧的横屋,后围是位于正屋间后排的建筑,整体组合成庄内的围合式居住建筑。在分布上,居住建筑主要在中轴线两侧分布,规模比厅堂小,一般为宗族成员的卧房,在位置的分配上严格依据尊卑礼仪、长幼秩序进行,有正房、厢房、门房和护厝房。

3.建筑主体结构形式

爱荆庄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形式,在正厅主体结构中,最常见的梁架结构构架形式是穿斗式梁架,在明间屋架上采用大额枋担起两榀插梁架,用以提升等级地位,营造出华丽的空间感受,称此为“四梁抬井”,其最大特色是使用了减柱造、大额枋等结构技术和材料工艺。

4.围屋内场地空间

围屋内的场地空间主要包括天井、“百草台”“穿心衕”等。天井是由厅堂、住房等实体空间与围廊、院墙围合而成的内部开敞空间,主要用于通风、采光、排水。在天井的两侧除了摆放观赏性的花盆植被外,还可进行晾晒活动,并设有相应的出水口,供居民日常用水。寨外有溪流,出水口即为寨前稻田,可形成自然水系泄洪,构造良好的生态链。在居住区与寨墙之间存留有一片“百草台”,种植药材与食蔬,因地形的突起造成空气流动,“百草台”为穿堂风风源,充分体现出古代居民的智慧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庄寨的核心建筑部分,还隐藏着两条“穿心衕”:北面的一条通过正座大厅的公婆龛;南面一条在中座大厅,通过上天井南侧。“穿心衕”的特点是穿过众多房间,平时房间有门紧闭,需要时,可开门进行通风换气。这两条“穿心衕”可以说是风道系统中的秘密武器。

5.“寨”的组成部分——围楼、碉楼

爱荆庄是一座极具防御功能的庄寨,著名收藏家鲍国忠曾如此评价爱荆庄:“它是中国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4]围楼一般是两层或三层高,庄寨后面的围楼为两层住宅,左侧和前侧均为三层高的楼面,在围楼的各个方位都设有不同的观景口,用以探测庄寨外部的情况,上部修建夯土、木结构的房屋,下部垒高约4 m的卵石石墙。而在西南、东北方向,两座三层高的碉楼,突于寨墙立面之外,四面设置不同方位的枪眼、箭口、安排守卫瞭望放哨的哨孔。碉楼整体呈守望之势,以随时观察庄寨外围情况,易守难攻,防御性强,异常壮观。窗户为特殊的斗型条窗,利于防御射击,体现出设计者高超的防御思维。

6.跑马道

围楼与庄内居住区设有防御功能的跑马道。跑马道为环绕一圈的走道,有利于紧急状况下各个位置的迅速转移和联系,可让人快速通行,以便调动兵力对入侵者发起反击,全方位进行防卫。宽阔的“跑马道”四周环绕着围墙,所有的内檐柱都从底层立起。跑马道宽约2 m,在避难时可供四人同行。

7.防火墙

庄内建筑屋檐一般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防卫性较差,而爱荆庄建筑立面都设有独特的防火墙。该防火墙采用鱼鳞片形状平铺立面,防止发生火灾,在青色瓦面人字形檐墙上,墙体高出屋面六尺,且墙体两边各开一个长方形小口,以竹钉镶嵌,在竹钉外刮灰,具有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8.彩绘与建筑色彩

彩绘是指在建筑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制相应的图案纹样,兼具装饰性和保护墙面不易腐蚀的功能。在图案的装饰上,主要采用卷草纹、回纹、螭虎纹、蝙蝠等装饰在房檐上,以山水花鸟和民间故事为主。爱荆庄在庄寨外立面的色彩上,主要以对比色为主,黑色瓦屋立面与建筑白色墙面形成强烈对比,显得格外质朴大方,迷漫着淡泊、幽静的意境。

二、爱荆庄建筑形制研究

(一)爱荆庄建筑形制要素分析

爱荆庄传统民居建筑是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中“女绅文化”的载体,也保存了大量农耕文明和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历史记忆。爱荆庄民居建筑是以祠堂为中心、四周为居住用房、外围具有高度防御性的方形土寨堡式形制建筑,是一座集庄、厝、寨、堡于一体的建筑奇迹。爱荆庄在民间具有“民间故宫”的称谓,蕴含着皇家规制建筑美学,是闽地传统聚落形态以及建筑研究的重要样本。在庄寨独特的“祠宅合一”空间构成中,充分反映出当地居民和建寨者“大家族小家庭”的社会家庭民居组织形式和宗族观念,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

爱荆庄庄寨形制中,存在着多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一套空间以祠堂为主,具有礼制建筑的特征,这是家族居民突出对祖先的崇拜、维系族内的宗族意识、加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公共空间;另一套空间以居室为主体,具有居住建筑的特征,其中居住系列用房通常环绕着礼制系列用房而布置[5];最后一套空间以碉楼和围楼为主,具有防御性特征,一般建设在最外围,环绕居住空间。

爱荆庄在建筑设制上,因地制宜,利用地势上的南低北高,房屋沿地势拾级抬起,布局呈现以中轴线对称的样式,方位坐北朝南,且为向阳坡,由庄寨的前门至北边的后门,顺序依次为:庄寨正门→前廊屋→前天井→门厅→中天井→主座→后天井→后廊屋,见图2。三堂之间以前天井、中天井、后天井相隔,因主座面阔最宽,故而中天井的横长与纵宽均大于前天井,此设计能满足宗族在主座举行大型的活动,并有利于主座的采光、通风的功能应用。庄寨内的设制为单祠堂形制,即两堂或三堂,前、中、后三个天井的两侧都是居住的厢房,两侧各两间对称分布,内部建有跑马道,环绕全寨。

图2 爱荆庄布局(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mingshilou)

(二)爱荆庄传统民居组合形式分析

爱荆庄的建筑形制,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厅堂建筑,在整个建筑中为立面构图的中心,居住区在其左右,整个建筑设制极为严谨,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同时采用中轴线的空间分布规制。轴线采取朝向北向南方位,北端朝向北极星,充分体现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特性,极具形式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爱荆庄的空间形制组合分布中,俯瞰整个庄寨,“回字形”轮廓突显,平面则呈长方形纵向分布,整体上活动居住区位于整个布局的右下方,这种非对称的空间设置与整个造型的分布情况都是根据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成的,体现了爱荆庄建筑空间组合形制上顺应自然环境的特点。

主入口位于庄寨主轴线上,建筑的风水极为考究,庄寨前围为农田环绕,整个庄寨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庄寨外围的翁城式建筑,二为内部民居居住厢房院落结构。内部厢房依据地势南北,依次往上拾级,形成从庄寨前门至后廊屋依次抬高的叠落式悬山屋顶,重重叠立,布局十分紧凑而规整,远远望去,朴素淡雅,房屋出檐深远。屋檐造型似龙舌燕尾翘,与庄寨后的山脉和谐融为一体,取山景之本色,而幽敞各极其致,恍若置身于自然。此景恰与承德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十四景“梨花伴月”相似,同是翘脊嵯峨、依据地势递次组成的建筑群体,可见其媲美皇家园林建造艺术,无怪乎有“乡村中的皇家园林”之称。而且,爱荆庄在房檐的设置处还采用了“悬山顶”, 在视野及居住空间上都避免了压抑、沉闷的心理感受,更是显得简洁而活泼。这些巧妙的建筑手法都是利用了当地独特地形而形成的视觉效果,不断重复,有“歇山顶山墙”不断跌落之感。端庄猷劲的“爱荆庄”三个大字悬于庄寨正门的门楣之上,正门设于建寨的中部,中轴之上,往内便是三进主轴房屋结构设制,沿轴线对称,其一进为南侧的轴线对称,二进与三进则为互相连接的正房布局,但各自院落的中间位置都设有天井,整体分布居住区、生活区以及公共游玩区域,在分布上中轴线的最高位则为家祠。东南侧则设立私塾,闻名遐迩、深受周围村庄百姓的赞誉的“媳妇斋”学堂就位于左前侧临路二楼,过往路人时常能听到书斋内有女子读书声。爱荆庄的中轴对称、严谨而规整的空间布局结构,深深体现出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庄寨的这种中轴对称、礼制祠堂建筑居中、居住建筑环绕四周的格局设制,是礼仪制度在建筑形制上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级制度、家族制度的表达,且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在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防御体系——高墙、厚墙及墙身布满的枪眼、墙内的跑马道,已成为建筑立面形制的主要特色。

三、爱荆庄的人文载体

爱荆庄的文化背景非常独特,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女绅文化”载体的孤本,保存了大量农耕文明和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历史记忆,但又存在与以往封建社会夫权威盛、男尊女卑有所区别的文化独特性,对促进男女互相平等、宣扬传统美德、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荆庄有“米石寨”“美祚寨”之称。“爱荆”源于建寨主对夫人的感激与崇拜之情。在古文中,夫对妻有“荆妻” 谦称,以表达敬爱;而今,以“爱荆”之名建寨,其意可想而知。建寨主名为鲍美祚,其夫人美祚嫲出身财主之家,从小饱读诗书,聪慧能干,嫁入鲍家后夫妻同甘共苦,一起白手起家。美祚嫲刚嫁入鲍家便变卖个人嫁妆,为鲍家赚取第一桶金打下基础,随后更是崇尚教育,将教育写入家族契约的阄书,在庄内兴学堂(特别是“媳妇斋”),家族女性(包括童养媳在内)全部入庄就学,其文化魅力世代相传。“媳妇斋”的设置是重视女性及女性教育的体现,并秉承了优良的家风,这在传统古民居村落文化传统中无疑是“女绅文化”载体的体现,是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女权的尊重,更是爱荆庄的灵魂。美祚嫲公正正义、严慈相济,为人、为母、为妻、为婆的品行皆被族人和周边邻里歌颂、赞扬,“朴、诚、勤、谨”的家风,“举案齐眉,不可随意休妻”的贤德文化,都得以继续发扬,世代教化。其家政管理制度、分工明确人尽其才的经家策略,都与美祚嫲的勇敢、聪慧、异于常人的胆略息息相关,并为该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优良家教故事范本,至今成为一代美谈,对后代子弟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

四、结语

永泰爱荆庄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在闽派地域建筑研究体系乃至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众多传统民居建筑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不仅需要保护好古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良好传承,还要让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借鉴与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开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可以适当应用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与格局、空间尺度,实现当代新农村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结合,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天井民居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