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0-04-26 21:23张翠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财经类校企办学

张翠君

[摘           要]  多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从办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合作、学工结合”是一种很有影响力、很有成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必须从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寻求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且符合自身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现状以及辽宁省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特征,尝试寻找适合本地区高职“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创新型办学模式新路径,使高职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服务一切需要职业技能教育的大众。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20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在办学模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渐渐受到高等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的青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可以说,自我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国家教育部门也表示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深度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等问题,阻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事实证明,照抄照搬其他成功的合作办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高等院校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实际情况,成功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至其他院校。要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必须找出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一般规律,再辅以各个院校的实证研究,才能寻得符合各自特色的创新型合作办学模式。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先后发展了适应当时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首先在英国出现,又叫“工读交替”模式或者“三明治”模式,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生,同时还是企业的员工。德国的校企合作被称为“双元制”模式,“一元”是私人企业,“一元”是学校,曾经推动了德国“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加坡的校企合作被称为“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学校内部建立工厂环境,学生接受学校和工厂的双重领导。美国的校企合作称为“合作教育”,学生在教育的前半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后半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国外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四种,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办学模式。这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都曾经对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等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国内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我国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上有更多的尝试和创新。“订单”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以学工结合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毕业即可上岗就业,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认同。目前多应用于医药学院,如甘肃中医学校、广西中医学校等。“职教集团模式”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职业教育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资源整合,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应用案例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物流职教集团的合作等。“冠名”模式是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资金投入,对某一项目进行冠名,培养定向的专职人才的模式,案例有曲阜中医药学校的“冠名班”等。“实习基地共建”模式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实习基地的模式,案例有南昌市卫生学校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与师傅共同传授知识技能的模式,这种模式由国家支持,首批试点就有165家单位,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校中厂”或者“厂中校”模式,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生产工厂的模式。诸多类型的办学尝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都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有借鉴意义。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多年来,辽宁省出台了很多支持“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政策,致力于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模式,校企携手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办学体制、组建职教集团、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实训基地等,不断强化落实校企合作办学保障的各项措施。2019年4月,《辽宁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以后,辽宁省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广落实脚步加快。截止到2019年12月,辽宁省共有校企共建职业培训中心47个、公共大型实训基地10个、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40个;全省高职院校共与80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5031份,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804个;2019年秋季企业订单培养学生近1.5万人,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超4万人,接收毕业生就业超2万人,“引企入校”“引校驻企”双元育人机制初步形成。

截止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1574个专业布点中有485个开展了订单、定制、定向培养,占比达30.81%。然而,通过相关调查,我们也发现省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错位的情况,尤其财经类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三、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学科涉及经济学、贸易、物流、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计、金融、保险等多个专业,人才的外向型、复合型程度较高,能够对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各项日常运营活动,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这是该类学科的明显优势。然而,相比理工学科的培养环境,财经类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要求的应用实践环境比较复杂,利益分享模糊、责任约束难落实,工作内容涉及泄露商业机密风险较高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校企合作、产学研阻力因素较多,如何提高财经学科人才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依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层次浅

目前“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在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下,有部分企业已经尝试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是企业主观上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合作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停留在投入資金、提供实习基地等表面项目上,或只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的层次仅限于学生某项技能的培养,没有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调查显示,技术流失风险、产权争议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风险等因素是企业比较担忧的问题,尤其是财经类学科涉及企业行政、财务等多方面重要工作,涉及商业机密等因素更加深了企业对这种办学模式的疑虑,加上省内文科院校较多,财经类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却明显不足,这更加阻碍了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存在缺乏合作办学经验,办学过程不严谨,管理过程不规范,没有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约束等问题。校企双方都缺乏必要的协调、评价和保障机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产权争议风险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顺畅和双赢效果。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管理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生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领导,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违反企业制度或者造成企业损失等,企业碍于学校的态度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处罚,一方面不利于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对企业原先的员工不公平,容易引起员工不满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只与企业单向需求相适应等情况。

四、财经类学科“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动手生产的环节,而是与商务、财务、行政管理等有关,部分如“厂中校”或“校中厂”等办学模式不适用。在应用“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时,应全面调查专业相关情况,从市场的需要和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统筹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的宣传工作,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这种办学模式能够极大地缩短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等诸多优越性。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或制度,保证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益纠纷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学科,细化市场和企业需求,以制度保障促进企业克服顾虑,实现企业、学校、市场三方的深度合作

(二)高职院校方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的思想,针对财经类学科,在深入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将招生、教学、科研、管理、就业等环节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三方合作的重要主体,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和保障机制,加强学生和办学模式各个流程操作的管理,使校企合作办学规范化并有章可依。应在注重学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重视科学分析方法、信息获取和处理以及交流沟通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掌握专业知识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财经类管理人才。此外,院校应注重财经类学科师资培养和管理,多举措培养集教师、技师和就业指导为一体的“三师型”教师,以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三)企业方面

针对财经类学科,企业应该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培养规划,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提供满足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毕业就可以走上实践岗位,弥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缺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均应积极促进其向更深层次合作与发展。高职院校应鉴于财经类学科的专业特点,坚持“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的思想,细化人才的多元培养方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企业、市场需求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和典范[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6):66.

[2]张凯艺,聂为明.财务共享经济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趋势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7):161.

[3]马绪鹏,周京,李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下精准化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的构建[J].模具工业,2020,46(6):74-79.

[4]黄京华.探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问题[J].中国商论,2020(12):197-198.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财经类校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