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对中小学教师核心胜任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2020-04-26 18:35白世国张颖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胜任导师制

白世国 张颖博

[摘           要]  对96名担任和50名未担任师范生“双导师制”中的校外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胜任素养水平进行了研究。采用自编《“双导师”制对校外导师核心胜任素养的影响调查问卷》,信效度水平分别为α系数≥0.849,KMO值≥0.623。结果表明:校外导师在指导师范生的过程中整体核心胜任素养水平有比较大的提升;不同职称、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双导师制”对校外导师核心胜任素养提升整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职称低的教师在深化教学研究和总体教育质量提升作用明显,对男教师提升职业观念、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生管理有更明显的意义。

[关    键   词]  “双导师制”;校外导師;核心胜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066-03

一、引言

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过程中普遍实施了“双导师制”工作制度,即“双导师制”是由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专兼结合的,并有相对分工的“双师”学科合作教学组织活动形式。[1]其目的为高校教育类理论课程教师从理论教学上与中小学学科实际对接,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校外导师在高校教师的协同下,按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职业能力对师范类学生进行中小学现场系列化实践训练。

一般来看,“双导师制”工作制度是一种围绕观摩见习、实验练习、教育实习有机联系的“三习”递进加半年顶岗实习的教育实践主课程体系。“观摩见习”是在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到中小学的定期活动;“实验练习”则是在校内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能力实验平台上的日常训练。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体验性和提升生成性水平。[2]

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形式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提升有着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业应聘到中小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经过训练的学生工作能力普遍得到单位的认可,同时这一观点通过文献梳理和有关会议经验交流也得到验证。然而,“双导师制”在现实运行中却发现:部分中小学学校管理者对此支持的热度在下降,理由是担任“双导师制”本校教师工作分心,虽然培养了大学生,但是影响了本学校的工作。另外,教师在本校带着大学生训练也会引起其他老师的嫉妒,影响整体教师队伍的管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必然引发我们的思考,即“双导师制”的工作实施究竟会对中小学学校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前期的研究从高、精、深、透、新与理论同步指导实践、教师职业观念与基本技能、教学展示设计与研究、学生管理与师生心理交往和教育质量提升五个维度进行了揭示,结果为“双导师制”对校外导师在深化教学研究和总体教育质量提升作用明显,对男教师提升职业观念、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生管理有更明显的意义。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6方面18指标54点反推校外导师在指导师范生的同时对自我的核心胜任素养水平提升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有利于中小学领导和校外导师对此工作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在某师范院校担任2年以上该校师范生训练的中学校外教师106人进行调查。删掉关键变量缺失的个案,有效样本量为96份,有效率为87.73%。经过验证性分析,问卷信效度水平分别为α系数≥0.849,KMO值≥0.623。同时选取校外教师同校的且教龄大于2年以上的非校外教师50人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双导师”制对校外导师核心胜任素养的影响调查问卷》,共计54道题,初始性问卷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维度。对其进行KMO检验1和Bartlett球形检验2,其中KMO测量值越接近于1,表明因子分析对所用数据越有用。本问卷研究结果表1显示KMO检验值为0.916说明适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非常高,说明可对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1.KMO检验值一般在0~1之间,检验值大于0.5以上时说明样本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适合用于因子分析,否则需要重新设计指标体系或选择其他统计方法。

2.Bartlett球形检验是对各变量的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即是否独立或能否提取公因子的一个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则表明经济维度的指标适合用于因子分析,否则,因子分析的结果无效。

3.一般选取的因子数应使累积解释的方差比例达到80%以上。对数据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121%i。说明这4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原54个指标数据信息的85.121%。用这4个因子代表教师职业素养整体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这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人文与科学、学会学习、健康与责任、实践创新四个维度。

三、结果与讨论

(一)校外导师在54个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2数据说明中小学校外导师在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同时,实际均值在各个项目上均比假设均值〔2.5〕高出很多,说明校外导师在核心胜任素养方面的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原因是:在对校外导师访谈的过程了解到:(1)在本校指导大学生训练时,角色就由中学教师转变为在同行和学生中的大学教师身份,拥有自豪感的同时必然在各方面对自我的要求水准就高了;(2)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导师绝大多数是校友,在他们的师弟师妹面前也必须表现出个人拥有良好的核心胜任素养水平,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水平。

(二)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t检验

以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是否“双导师”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从各维度上看,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人文与科学”和“学会学习”上有显著差异,一般教师低于校外导师,其余两个维度在是否“双导师”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三)不同职称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t检验

自变量、因变量同上,考查不同职称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4)。

从各维度上看,中一(小高)职称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人文与科学”上差异显著,一般教师低于校外导师。初级(小中)职称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实践创新”上差异显著,一般教师高于校外导师。其余均没有显著差异。

(四)不同性别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t检验

自变量、因变量同上,考查不同性别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5),从各维度上看,女性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人文与科学”上差异显著,一般教师低于校外导师。其余均没有显著差异。

(五)不同年龄段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维度上的t检验

自、因变量同上,将教师划分为“21~30岁、31~40岁、41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考查不同年龄段的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四个维度上的差异,結果见表6。

从各维度上看,31~40岁校外导师和一般教师在“人文与科学”上差异显著,一般教师低于校外导师。其余均没有显著差异。

四、小结

(一)小结

“双导师制”对中小学教师核心胜任素养提升有明显的整体促进作用。尤其在“人文与科学”“学会学习”方面,所有数据均明显表明校外导师高于非校外导师水平;女性校外导师和中级职称的校外导师在“人文与科学”水平领先一般教师。

(二)启示

研究结果证明了一些学校领导或一些教师对在岗教师担任师范生导师所带来的负性思考不仅是不必要的,还是应该大力支持的。因为这种方式带来的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互提升的过程,是一种多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白世国,李春莉.廊坊师范学院双导师制实践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08.

[2]白世国,冀云.“专业形成性”师范生教育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跟踪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

[3]白世国,李春莉.廊坊师范学院双导师制实践效果评价问卷的编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2):106-10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胜任导师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组织和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