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而越己

2020-04-26 10:04朱艳艳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3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乡村学校

【摘 要】根据乡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新基础教育”“骨干先行”的背景,学校启动了卓越教师的校本培养计划,将卓越理解为“卓而越己,生命自觉”,实践乡村教师的校本培养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乡村学校;卓越教师;生命自觉;校本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2-0061-03

【作者简介】朱艳艳,江苏省淮安市和平镇中心小学(江苏淮安,223009)副校长,高级教师。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养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卓越教师的培养已成当前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了响应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笔者在2014年从省级实验小学调动至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在2019年又调任至江苏省淮安市和平镇中心小学,这5年间一直作为副校长分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乡村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其一是优秀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骨干教师纷纷调往城区学校;其二是教师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形式单一,调动不了教师的发展内动力;其三是乡村教育信息相对封闭,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与专业院校及专家学者结对少,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少。以上问题突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于其中的几项举措,地方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比如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采取定期交流、学校联盟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和平镇中心小学,每年也有一批这样的骨干教师交流任教。我们将省级实验小学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验带到乡村学校,践行“骨干先行”的方式,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了乡村卓越教师的校本培养的研究。

一、发展自觉:成立教师发展学堂,形成价值共识

乡村学校应有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2014年,笔者所在淮安市城南乡中心小学成立了“百塑学堂”,2019年9月笔者调到淮安市和平镇中心小学,我们迅速在学校成立教师发展学堂“和煦学堂”,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学堂成了教师学习发展的专用空间。首先,学堂开展师德养成课程,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师德养成课程让教师从精神层面感悟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其次,学堂的讲师不仅由省市级的教育专家组成,我们还让校内的优秀教师做讲师,让乡村教师提升成就感。另外,我们还通过教师发展学堂的建立,将原有各部门的散点化校本培训融合成系列化、主题化的培训菜单,按需培养。

二、层级突破:实践“首席教师”制度,实现个人价值

乡村教师多因地处农村而对个人专业发展缺乏内动力;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教师队伍团队式发展因缺少引领式人才而整体乏力。针对这样的师资状况,这几年的教师支教机制给了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契机。

学校设立首席教师制度,以首席教师为核心带动圈层式发展,让优秀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成长,为教育做贡献,才有可能走向卓越。另外学校形成开放的教师交流文化,为教师提供思想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包括举办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和成立教师读书社;除了现场的沙龙讲座,还包括网络的线上交流平台。通过首席教师机制和思想交流平台,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种主动向上的势头,学校5年间新增市级学科带头人6名,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培养对象12名,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三、物化成果:提炼个人教学主张,树立专业自信

在观察及总结大量的优秀教师及名师的成长规律之后,我们认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是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艺术及生命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回望与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心句和关键词。如此一来,可以促使教师从经验思考走向理性思考,从零散思考走向系统思考,从表层思考走向深层思考,实现教育教学从被动走向自觉。我们组织优秀教师聆听特级教师冯卫东老师的讲座“如何提炼教师的个人教学主张”,通过讲座去理解教学主张的提炼方法和过程。会后,我们还组织专家和学校优秀教师一起思考、讨论和提炼教学主张。笔者提炼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张是“顺自然之律,育主动之人”,通过教学主张的提炼,笔者工作20多年来的教学思考有了质的提升。

为了让优秀的教师收获“成就感”,我们不仅在校内为他们搭平台展示自我,还鼓励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赛事,比如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省市区级的评优课等活动。学校从聘请专家指导到形成本校的论文指导团队,5年来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教师中,获得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对于一所乡村学校而言,这个奖励让我们尝到了胜利的硕果,不断激励着一大批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勇往直前。

四、创新模式:实践“教研训”一体,理论实践融通

乡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常常流于形式,部分教师把教研当作负担。让教师主动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我们必须从学校层面提供实践与理论融通的机会。在这几年的乡村教师团队培养过程中,学校践行“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方式。

教:聚焦课堂教学。我们着重关注教师教学过程的目标设定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提高,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跨教研组的互动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用好教材的能力。

研:依托研究变革。学校将研究变革活动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在研究中重视教研组层面的跟踪指导,制定教研组活动的相关制度,通过经验反思、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教师认识、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训:落实多元培训。学校每学期拟定8次以上的专题讲座培训和2次外请专家培训,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教师发展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我们改革周会,设立微讲板块,将定向学习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提升会议的质量。在校外培训方面,我们积极发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特别是一些省市级的高端培训项目,并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活动总结。我们开展校本课程培训及研发,增强课程建设意识,以学校课程建设方案为依据,积极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做好相关的培训。我们依托开发的乡村少年宫项目,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校本培训建设需求,培养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五、资源共建:三位一体化平台,走向卓越教师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建立一种高校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协同的培养新机制”,所以作为乡村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资源意识,要想方设法为乡村教师寻求多维发展平台。我们要用好高校、联盟校和省内外名校的资源,做好共建共研共长的合作机制。

在这5年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依托“新基础教育”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结盟。在研究中,我们从学校规划、教师队伍规划到各领域各学科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真实地将成人与成事融合到一起。为培养骨干教师,我们在第一年的研究中,要求每位骨干教师上5~6次的研究课,其中有华师大和师院专家指导的研究课,高频度和高水准的指导促进了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为优秀教师争取高端培训机会,让优秀教师与省内外名师进行结对活动。这些项目受益于地方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扶持,主要由江苏省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市乡村教师培育站、区乡村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辐射了学校80%的教師,让大批乡村教师找到了更高端的学习培训平台,加快了乡村教师的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乡村学校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中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