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亮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多边化活动中整合前行。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问题、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以便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提问是我们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的思考,让新、旧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碰撞产生火花,进而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
一、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可爱、好动。传统的单纯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让他们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因而一节课下来,他们常常都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的问题设计创设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2.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学习的热情就像大海的浪涛一波盖过一波,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可见,课堂提问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众所周知,数学不像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那样,能带给学生强烈的乐趣,它侧重于逻辑推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枯燥无味感,单纯的知识讲授让学生“食”之无味。而小学生在这个时候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课堂提问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课堂提问中所现的不足之处
1.提问的语言不够严密。我们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提问的语言表述不够严密,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学生听不明白,不知道怎么来回答。例如,某位老师在上除法知识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9等于5,请问这个数是几?是个什么数?”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来想法是得出“这个数是45,是被除数”。但由于表达不严密准确,学生的回答也是各式各样,什么情况都有。一些学生回答这个数是整数,一些学生回答这个数是个两位数,等等。反之,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将问题设计的语言表述更严密些,比如,这个数叫做什么?相信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让很多学生回答正确。
2.提问的意义不大。有些教師虽然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提出的问题过于机械,学生随口而答。例如,“对吗?好吗?你们也是吗?你们同意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整齐划一地进行回答,课堂气氛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强,实际上,这类问题设计让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缺乏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3.提问的对象要明确。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提问比较随意,没做好对问题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如某年轻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为起到提醒和警告学生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而设计的问题;还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正确率非常高,看似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好,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高,但这种提问忽略了其他同学,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不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根据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而是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这样容易导致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成绩差的同学回答不出来,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的反馈不及时有效。从听课来看,有的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的问题时,教师通常会直接让学生坐下,让别的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视而不见。如果教师拿出时间帮这位不会回答的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其继续进行思考,那么这位同学不但这节课收获更多,更在于将会激发其后期学习的劲头。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引入环节就频频发问:“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有几种小动物呢?小兔有几只?小鸡有几只?它们是怎样活动的?每群有几只?……”教师通过反复发问,拉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鼓励性的语言反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不及时进行表扬,不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在课堂上还出现有个别教师会用批评的语言来对待回答错误的学生,长此下去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这种行为会严重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提问中问题设计建议
1.问题设计的语言要严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语言表达要严密。教师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如果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将给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带来很大的阻碍。例如在学习除法时,提出:“?÷9=5,请问?等于几?叫做什么?”相信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课前应多思考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够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更具备条理性和完整性。如某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第2课时内容时,教学设计安排是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部分学生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这位老师改变一下教学思路,根据课堂情况提出问题:(1)转化前后的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转化前后的图形,进行思考,就能很快得出公式,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启发。
3.问题设计的对象要明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是因为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快慢都会各有不同。所以,将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区别开来,对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通过个别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他们在愉快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在执教提升性教学内容时,出示:一盒中性笔共20元,每盒有10支;一支中性笔的价格是2元,一盒有10支。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情况来进行提问。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一样,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评价,激励学生去思考、去表达,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4.问题设计的反馈要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阶段要做好问题的反馈,体现问题设计的价值。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该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习积极但没找到好的思考方法的学生,他们通过教师的帮助,思考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便很快地显露出来,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反馈的积极作用,将学生个人的进步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提升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内容时,在第三个环节之后提出:为什么底边乘邻边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恰好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过,教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地位至关重要,不容我们轻视而随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性、创新性等方面出发,全面综合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让全体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略探究[J].小学教学设计,2012(12).
[2]王懿.基于差异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