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释放整合红利

2020-04-26 10:06原野
走向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岛港釜山吞吐量

原野

作为全省港口改革的实施主体,山东省港口集团将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大力推动全省港口向集约化、协同化转变,实现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港口建设一直是重要优势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港口事业发展,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成立。以此为标志,山东省港口结束“战国时代”,7个沿海港口进入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山东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当下,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的沿海港口,将成为山东“向海图强”的有力支点。

整合港口资源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山东经济总量大、各地市相对均衡,这种经济生态也投射到当地港口业——山东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境内30个沿海县(市、区)却遍布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几乎是一县一港。由于港口数量众多,港口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供求失衡”的局面,长期困扰山东。近年来,山东制定出港口整合的

路线图,先行展开了一系列的港口重组。2018年3月,由山东高速集团控股开始整合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2019年7月9日,青岛港与威海港宣告合并,后者的所有股权划转给了青岛港集团。至此,山东只剩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

2019年8月6日,酝酿多时的山东港口大整合终于迎来了最终的一步。是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挂牌成立,从此盘踞在山东沿海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整合为一。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江成表示,整合沿海港口资源、推进一体化发展,是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推进海洋强省建设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是优化配置港口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战略选择,是从根本上解决山东省港口建设管理分散问题、实现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新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是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企业集团,被定位为统筹全省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市场运营主体。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山东省港口集团于2019年8月2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100亿元。该集团股东共有四方,分别是山东高速集团持股30%,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持股30%,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分别持股20%。

山东省港口集团直接归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管理,由山东省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责,各市和各大企业只享有股权分红权,不参与港口管理,厘清了省港口集团与有关各方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明晰了政府监管职责,便于集中统一领导和经营主体的高效决策,有利于集团上下融为一体,形成竞争优势。

港口规划“一盘棋”

作为全省港口改革的实施主体,山东省港口集团将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大力推动全省港口向集约化、协同化转变,实现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表示,“我们要统一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明确省内各港口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杜绝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彻底解决好你有我也有、各‘诸侯港各自为战的问题。”

港口整合带来的“立竿见影”,还在于全省港口一盘棋的资源整合上。以2018年港口吞吐量数据来看,山东的沿海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5亿吨,位列全国第二,年吞吐量4亿吨以上港口数量达到了3个,位居全国第一,分别是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这一方面显示了山东的实力,但從另一方面来看,一个省的空间内分布着3个“各自为政”的4亿吨级港口,竞争是何其惨烈。

港口整合之后,大家都是一家人、算的都是一本账,压低价格、重复建设的内耗没有了,山东港口从竞争对手变成了港口群的合作者,“各自为政”变成了“整合、融合、耦合”。这种资源整合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7个港口联手,连续开通了12条航线。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枢纽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围绕各自区域腹地形成海上支线布局”的干支线网络配套发展格局。这就在航运货物中转上,形成了省内各港口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集疏运体系,盘活了东北亚航运体系中渤海、黄海区域的微循环线网。资源统筹、科学调配下,许多原本就适合从青岛港中转的货物不再因为其它因素“流失”。在2019年底青岛港庆祝年吞吐量突破6亿吨的仪式上,发布了一个很受关注的数据——2019年,青岛港集装箱国际中转吞吐量,比2018年增长了50%。而中转货物,对于枢纽港的打造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贸易港,青岛港的航线数量达到了173条,全球前20大船公司均在青岛港开通了航线。然而,这一数据与韩国釜山港相比,还是有所差距:釜山港的国际航线达到300多条,这就导致许多中国港口、日本港口的货物,都要去釜山港进行转运、拼箱,釜山港由此成为当前东北亚的航运枢纽。30%的美国货物、30%的中国货物都会经过釜山港中转。

中转集中在釜山,就导致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不可避免地向釜山集中,金融、法律、保险、贸易、总部经济等产业链条慢慢就依托航运发展起来了。相较于吞吐量,航运中心更侧重于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力。而山东港口整合之后,整个山东半岛3345公里的海岸线,都可以成为青岛港的码头“延伸线”,在东北亚航运枢纽的竞争中,参赛者不再是青岛港,而是山东港口群。

青岛港吞吐量的上涨、国际中转集装箱的上涨,其实只是港口整合带来的初步成果。在业务量的基础上,整合山东各大港口的软硬件优势,在码头运营、航运服务、港口金融、国际海事等综合服务能力上再能形成合力的话,才能真正带来山东港口群在全球航运话语权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升华。而作为山东港口群的龙头,青岛港也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战胜”釜山港,成为东北亚航运枢纽,青岛的航运、贸易、金融,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迎来飞跃式的发展。

“智慧港口”看山东

青岛港跨越6亿吨的年吞吐量门槛,是青岛港百年历程中拿下的又一个新成就。比数据更值得欣慰的,是6亿吨的拉动力量,没有来自低价抢货,而是来自“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来自山东港口整合的资源盘活。在这个6亿吨的数据中,还能看到率先采用5G技术的“无人码头”、客流量增长45%的邮轮母港等新动能的身影。

当下,5G时代来临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就在5G商用刚刚开始之时,由青岛港全球首创的“5G+自动化”技术已实现码头全覆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早在2019年年初,青岛港就完成基于5G连接的自动岸桥吊车控制操作,实现通过无线网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成为全球首例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5G远程吊车操作。二期工程,青岛港又与华为、联通等公司联手创新攻关,探索应用5G技术低时延、高带宽、高可靠、大容量等特性,结合基于5G虚拟园区网的港口专网方案、端到端应用组件,为解决好港口自动化设备通信问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相对于光纤和传统的通信方式,5G的灵活性、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可扩展性更有优势。比如此前码头设备依靠光缆通信的运行区域需要开挖土坑,而运用5G网络则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此外接入设备的数量也不受限制。无形之中,为码头后续设备的扩展和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介绍。

如今,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上已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的岸桥、轨道吊自动控制操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大数据回传等场景的应用。而青岛港在智慧港口5G应用方面的突破,无疑为其他港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之路提供了示范与引领,充分展示了山东港口多年厚积薄发的雄厚科技实力。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在全自动化码头和“智慧绿色港口”领域,将积极致力于在氢能推广、人工智能、5G运用、大数据、云平台、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持续开发应用新的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使码头的生产装备更加自动化、生产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加速科技与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吸引物流、商流、信息流、货流、人流等航运要素集聚,为全球“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提供)

编辑/魏伟

猜你喜欢
青岛港釜山吞吐量
《釜山行》续集定名《半岛》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再创新高
基于蓝色经济理念的青岛港产业集群研究
2017年3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青岛港集装箱船队投入运营
“韩流”
青岛港有望取代香港港成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港口
2014年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