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文清
一项专利卖了5.2亿元,研究团队分走4个亿,还一举打破了国外专利垄断,创造了全国单笔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这个2017年创造的纪录,出自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研发的绿色环保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正是得益于一系列人才和科研激励机制,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科研成果频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标志性成果,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牛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从战略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培育等进行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山东省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努力实现“从无到有”“由大到强”的跨越,奋力创造山东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奇迹。
产教融合推动转化
日前,数千万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庭迎来了福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了名为“九期一”的甘露特钠胶囊上市注册申请,该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这一药物于1997年由中国海洋大学立项研发,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也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填补了17年来抗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九期一”的研发与上市,只是山东推动高校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产教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明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同步规划,联合推动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并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布局规划,推进产教融合与产业集聚发展,与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相适应,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产业转移转化。
在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印象初的指导下,金奖项目“小虫生财”把小小的黄粉虫变成了价值千金的“宝贝”。“小虫生财”团队针对黄粉虫存活率低的痛点,在技术上进行了三大创新,在虫源类型、养殖条件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升级。该团队与临沂新莒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厂,及时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增收600余万元。
山东还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方向,着力破解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青岛科技大学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的“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该校“不找校长找市场”,打破科研机制壁垒,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组成科技“博士行”“教授团”等深入企业举行“成果发布会”,开展与企业科技对接走访。坚持“放水养鱼”,通过“项目孵化,推动转移”“技术入股,共同经营”等方式,成立学科性公司,以公司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鼓励教授们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据统计,山东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0.6%;获得省科技奖励136项,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高校获奖50项,占比82%,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作用。
“四不像”激发活力
去年7月底揭牌成立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短短3个多月内,就引进20多个项目落户山东,完成注册高技术产业化公司11家,项目达产后年创造经济效益将达上百亿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说,作为山东“四不像”新型研究机构的代表之一,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机制上建立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绩效考核,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出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当前,传统科研机构由于属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有明确的上级主管部门和行政级别,人员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流动性不畅,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为解决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济南市创新不像大学、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究机构管理模式。
山东济南市委编办主任张强介绍,与传统事业单位相比,“四不像”机构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无固定编制,其核心在于“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下设公司或基金,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比较灵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活力。
“四不像”新型研究机构在人员聘用、绩效评价、科研组织、学术水平、股权激励等运作机制上,与国内外科研体制改革新形势紧密接轨,保障了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创新创业动力更足,并吸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熟化程度高的项目先后落户山东。
比如,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的“空间行波管”项目日前正式落户济南,空间行波管放大器是低轨卫星的核心元器件,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并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占据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2019年以来,山东省深化创新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成立,加速科技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等9家“四不像”机构完成在济南的注册登记,仅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就吸引人才团队超过20个,建设创新平台10个,将集聚高端人才规模超过500人。
主导权交给市场
山东是科研成果的生产大省,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数量以及获奖成果数量在全国处于“第一阵营”。然而,科研选题立项只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源头,除基础研究外,市场因素也应当被纳入科研人员的重点考虑清单。
在山东,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主体,但成果转化不仅仅是企业、高校院所的“二人转”,政府角色从来不曾缺席。去年年初,《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重新修订出台,成为山东“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最新努力。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投入作为“引子”的作用不可或缺,它更是一种導向,引导社会资本关注支持成果转化,并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转化融资体系。
在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有所改观的前提下,科技成果转化之难还在于转化的风险高、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眼下,把筛选和转化科研成果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正成为山东建设国家示范区的一大特色。
总投资过4亿元的烟台迈百瑞公司,九成以上职工是研发人员。这个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两年多来,设备一直满负荷运行,生产计划都排到了两年后,却没有一款自己的产品。
探寻其中的缘由,公司负责人房健民说:“有了知识产权,有了新药物的分子,如何开发出药物产品?我们这个平台,结合了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就能比较高效,并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新药产品的申报,然后开始进入临床试验,最终进入产业化。”
迈百瑞做的就是用自家的设备和人才,帮别人转化科研成果的第三方创新服务。在他们的客户名单里,不仅有国内的知名药企,也有上市公司。李国春博士就代表北京的一家企业,想在这个平台上把手里的肿瘤药科研成果推向临床。他认为:“只要跟迈百瑞签好合同,我可能只需花几千万元,迈百瑞就能帮助我们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需要我们自己花4到5年,投入5到6个亿的资本才能做成这件事。”
据了解,由当地政府、企业和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同出资,搭建起的迈百瑞第三方平台,能容纳几十个生物医药成果同时转化,降低九成的转化成本,缩短一半的转化周期。
为了把转化主导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目前,山东已经扶持建设了一批科研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新兴的技术经理人也成为科研领域的新职业,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编辑/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