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机场“引航起飞”

2020-04-26 10:06仲文清
走向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烟台

仲文清

乘着千万级机场“引航起飞”之势,山东将构建无缝衔接枢纽体系,全力打造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2+4+N”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加快完善“两枢一干多支”民用运输机场格局,提升完善济南、青岛、烟台枢纽机场功能,到2022年,全省民用机场将达到52个。

2019年12月30日上午,东方航空MU277航班平稳落地,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迎来了2019年的第1000万名旅客,成为内地第39家年旅客吞吐量过千万的机场,正式跨入大型機场行列。由此,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三个(江北第一个)拥有三个千万级机场的省份,占华东地区拥有千万级机场数量的三分之一。而山东在整合机场资源后“引航起飞”的大幕才刚刚开启。

“打包”机场资源

软硬件国内一流的T2航站楼,紧密联接的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内嵌入机场的高级酒店,从农村一步跨入现代都市的临空经济区......这将是济南机场4年之后的样子。

2019年8月27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正式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由此,济南机场正式启动二期改扩建相关手续办理,预计2021年初开工建设,争取2023年5月底前竣工。

“原来也想过改扩建济南机场,但都是在原有框架下添添补补。”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坦言,借机场资源整合东风,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高标准规划设计,建成后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除济南机场外,总投资约55亿元的烟台机场二期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方案设计,力争2022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新建面积约17.2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约40万平方米的机坪,增加33个近机位;投资约3.15亿元的威海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完成初步设计,力争今年8月投用,新建机坪约7.3万平方米。同步推进新机场迁建工作,提升了省内机场尤其是小机场的话语权,临沂、日照、东营、济宁的迁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从2019年2月27日揭牌成立至今,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一期整合了济南、烟台、威海、日照、临沂、东营6个机场,并与济宁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对济宁机场的委托管理;与中共菏泽市委市政府达成共识,将提前介入菏泽新机场建设管理,解决困扰当地的二期规划等问题。之后,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将按照“建成一个、整合一个”原则逐步整合其他迁建、新建机场。

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的成立被视作山东继港口整合、齐鲁号欧亚班列一体化运营后又一重大交通举措。“省机场管理集团在整合过程中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管控、协同化运营、特色化发展集团化管控体系。”王卫中说,集团通过统筹全省机场资源,进一步形成竞争合力和规模发展优势,实现全省机场的做大做强。

目前,山东省机场开通航线50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60余条,包括洛杉矶、莫斯科、巴黎、旧金山、伦敦、法兰克福、悉尼等洲际航线。未来,山东将优化全省航线网络布局,重点发展国际航空,加大洲际航线的开拓力度,打造以枢纽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补齐民航发展短板。

“新机场”构建大枢纽

1月1日,从空中鸟瞰胶东国际机场,“海星状”新机场的5个指廊翼然挺立,航站楼雄伟壮观,曲面极富张力。这座机场“巨无霸”的建设已接近尾声。

机场建设指挥部航站区工程部民航设备项目经理栾永强,自2013年机场选址确定至今已在这里奋战了6个年头,见证了机场“成长”的每一步。据他介绍,新机场一期以2025年为目标年,机位总数178个,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保障需求。远期以2045年为目标年,规划将塑成总体“齐”字状造型国际机场,机位数增加至290个,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终端6000万人次保障需求。

“现在单机设备调试已完成,正在进行联机调试。”栾永强说,新机场行李分拣识别采用“条码+RFID”技术,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是国内乃至世界机场最高水平。

这里诞生的“行业之最”不止一个。机场建设指挥部综合管理部宣传主管徐东昌对此如数家珍:世界首个采用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航站楼、旅客安检后最大步行距离在550米以内、航班中转效率全球领先;建设22万平方米、世界最大航站楼整体不锈钢屋面;打造全国第一个绿色海绵型机场;国际最高运行等级4F级跑道可起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380、波音747......

“4F级”,代表山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新机场是国内首个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航站楼前“依偎”着新机场的综合交通中心,就是山东交通扩能升级的现实切片:接入济青高铁机场站,与青连、青荣城际等铁路连接;接入连接主城区的M8线、西海岸的12号线、蓝色硅谷的16号线;与“四横六纵”公路网相接,构建了“立体化、零换乘、全通型”换乘中心。

“青岛新机场被列为全国五大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示范工程之一,是山东唯一进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的项目。”徐东昌说,未来新机场客货集疏将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半岛主要城市。

乘着千万级机场“引航起飞”之势,山东将构建无缝衔接枢纽体系,全力打造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2+4+N”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加快完善“两枢一干多支”民用运输机场格局,提升完善济南、青岛、烟台枢纽机场功能,到2022年,全省民用机场将达到52个。

临空转化“新动力源”

空港连接交通,更连接产业。如何找准定位、结合自身产业禀赋进行布局,是各地正在探索与突破的重点。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已规划好“临空经济区”,积极做好产业“聚焦”,其发展思路也各有特色。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物流等三大航空服务业,航空航天研发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大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金融、商贸等4大临空现代服务业。而为了精准聚力打造优势产业,示范区则瞄准世界500强知名临空关联企业,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非空勿入”,严谨把关。示范区对入园企业的亩均投入、亩均税收等有明确要求,约束指标多达十几项。

显然,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道“必答题”需要清晰的发展思路、精准的发展路径、明确的发展规划。早在2017年2月,民航局公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就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在业务规模较大的机场周边规划设立临空经济区,引导各临空经济区差异化发展,在“机场—产业—城镇”一体化协调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由此可见,聚焦“特色战斗力”已是业界共识。

对于济南来说,重复建设已然竞争优势不大,济南选择了建设国际航空产业园,引入40余家全球主要飞机零部件供应商,形成航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除此之外,中欧制造产业园等一系列相关建设则形成了智能制造“战斗力”。

当前,潍坊正在高密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青潍一体化发展。在规划上,潍坊综合保税区与青岛保税区开展“区区联动”机制,与青岛机场合作设立了国际货运直通场站,实现了青岛机场功能后移潍坊。临空经济区联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凭借辐射效应,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群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将临空经济区做大做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烟台为例,烟台以蓬莱国际机场为核心,打造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三大产业。物流业、航空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通常是临空经济区的“主打牌”。各地区拥有类似的“主打牌”,即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放大视野来看,围绕一个主要临空经济区,构建一个密切联系的临空经济区“集合体”,恰恰是打造“临空经济”的题内之意。

编辑/魏伟

猜你喜欢
临空经济区烟台
2021《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一季度作品展示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四季度作品展示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昆明综合保税区B区将于明年2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