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2020-04-26 10:02孙其华
江苏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理念新时代

【摘 要】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引领。在追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更加需要树立并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引。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06-06

【作者简介】孙其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210036)党委书记、社长,编审。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在我国教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为何又更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提出的八大理念,有何深意?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一梳理和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意义

教育理念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一定的教育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理念至少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架构理论秩序。教育理念建立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教育思想指向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教育理论的集中、生动表达。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教育理论是教育理念的基础支撑。只言片语的教育感受、体悟,应慎贴教育理念标签。这或许可以回答时下“理念”满天飞的原因。教育理念的明晰,有助于建构、理顺教育理论秩序。

二是引导实践预期。回应实践又超越当下实践,是理念的基本属性。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又创造性发展教育规律,生长规律空间;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社会和师生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推动教育预期再平衡。超越,是超越教育实践的现实状态及其相应的教育理解,登高望远,看到教育更具解放和发展生命的人性光辉,使教育更接近教育理想的应然境界。

三是传承教育脉络。教育理念的发展,既有赖于教育科学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其置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理念,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体现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正是因此,教育理念才具有践行的可能性。教育理念的历史性,一定意义上可以注解教育理念的传承性。即便是革命性的教育理念,也有其历史的基础延续。

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理念丰富。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教育理念的传承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理念作为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是教育方针与教育实践的科学中介,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建构和精神凝聚作用。

二、新时代何以特别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

进入新时代的我国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于2018年12月印发了《2035》,描绘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图景和战略愿景。

何以看出我们更加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有这样三个视角:一是在论及新时代我国教育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时,《2035》中列举的首要问题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二是在谈及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方面时,《2035》中首先列出的是理念现代化。三是在2019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谈到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时,列出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三个“首要”,充分地指出了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特别位置。

要回答这个“点题”,我们仍然回到《2035》文本中。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之路,探索中国教育自信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2035》正是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阔系统中聚焦教育现代化,表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宣言,为中国教育设计了新的坐标。研读《2035》,至少可以从这样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是国家发展阶段的伟大跨越与教育时代使命。伴随着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向经济强国跨越的新时代,需要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成效。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和攻坚任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理念到育人模式的深刻创新。坦率地说,这还不是我国教育的强项。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并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对应经济强国建设的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还远远不够。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上,树立创新素质是人才硬核素质、创新人才是首要竞争力人才的观念,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与教育的功能定位。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不断提高,人口结构持续变化,平衡的基准水平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在人们更加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教育不仅奠基明天的美好生活,还要成为当下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教育,不仅有待持续提高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共享水平和覆盖面,同时还应更加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可选择性。

三是文化强国建设与教育自信。新时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发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话题引领作用。这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坐标,需要在全球教育视野中总结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凝练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理念。

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要求,检视教育发展状态,教育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理念创新。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導等举措,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自身事实上也站在了跨越发展、优质发展的关口。在这个关口,一方面固然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但新时代更是在量增基础上质优的提升,是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是目标任务的全面升级,是难题痛点的重大突破,是新的历史方位和布局,此时,更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性。新时代的教育征程需要用系统全面的教育理念来注解“中国特色”、引领“现代化”、刻画“高质量”,以理念现代化的先行,策应国家发展战略、理念的创新,明晰教育现代化的境界,提升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调整才是教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所在,也是教育改革最为艰难的工作,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否关系着教育改革践行程度的深浅以及教育改革的生死存亡。”

三、八大理念解析

《2035》单列一节专门谈“基本理念”,列举了八大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这八大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培养目标,指向受教育者发展素质和能力本身,包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知行合一;二是原则、标准,指向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包括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三是如何发展教育,包括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些理念,从字面理解,均不是什么新词,有人甚至会理解为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我们可从每个理念的时代内涵表达和理念之间的关系上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八大教育理念的时代内涵

1.指向受教育者的理念。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期望受教育者应具备的成才成人目标是教育理念的核心。关于受教育者发展本身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体现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与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在强调素质、能力的同时,突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目标的新要求。

以德为先的理念是八大理念中集中体现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方向性理念,可以用两句话来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檢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教育全过程、全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也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首项任务。

以德为先的理念,不仅得到了更突出的强调,置于八大理念之首位置,鲜明地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学生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以德为先在新时代同时也注入了更全面的内涵,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来武装师生头脑,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发展性理念。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新时代有更深度和广度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是总结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实践,首次对全面发展的系统全面表达,是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内容的权威表达。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列为五育之一,全面发展更加深化了实践领域,拓展了五育的整体结构张力;二是在综合素质中,明确要加强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

知行合一的理念,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既是关于培养目标的理念,也是方法论理念。在突出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强调“能力为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延伸到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知行合一,是求知之道、成才之道、成长之道,在面向生活、问题导向、实践载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主客体统一。在《2035》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论述中专门提出: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障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在职业院校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正是籍由知行合一,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得以深度落实,三者一起构成立体的、辩证的、有机的素质能力体系,并释放全面育人成效。

2.指向原则、标准的理念。

面向人人的理念,重在彰显教育公平价值,面向所有人,面向每个人,落实如何培养人的命题,体现新时代教育更崇高、更艰巨的追求,引领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2035》提出要“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就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言的,更多侧重“平衡”的要求。《2035》进一步提出了要“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对面向人人提出了质的设定。这是侧重指向“充分”的要求,为新时代优质教育及教育现代化促进美好生活规划内涵性指标。

这里,面向人人,更体现为面向每一个人、服务好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不一样的人。面向人人,是教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贴心行动。《2035》中多次提到“每个人”“人人”,更有9次提及“个性化”,鲜明地体现出面向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价值追求。“过去,我们往往把每个学生看成集体中的一分子,没有把学生看成个体。新时代我们要强调个体性发展,找到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这是新时代教育的崇高使命。笔者以为,这是新时代教育理念中最能体现教育情怀、温度的一个理念。

为了推进面向人人的深度,《2035》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是“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其次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措施,使整个教育系统围绕贯彻其理念,体现为教育的基本价值,而不收窄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第三,因材施教落实落细为: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第四,因材施教的效果体现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释放潜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完整地阐释了新时代因材施教的目标、路径、内涵和结果评价。在《2035》后面的“战略任务”中还进一步配套了保障促进的措施,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微课程、在线课程等研发力度,推进课程多样化,增加个性化教育供给;探索发现与培养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机制;鼓励基于大数据分析,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开发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等。新时代,因材施教不仅有新的表达,更有深度实现的广阔空间。

终身学习的理念,集中体现社会教育力和国民可持续学习力的重要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竞争力。终身学习作为全球普遍重视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具有突破边界意义的指标,反映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能力。终身学习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功能,而是作为设计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终身学习要实现构建体系的目标,建设学习大国。如同《2035》指出的,为受教育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终身学习直接关系国民素质提升,需要继续教育制度的配套保障,建立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使国民自由拥有可直接接受进修性学习、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退休后学习等机会。《2035》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美好图景,如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转学转专业机制;创新学分认定和转换方式;完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机制,方便学习者随时注册入学,自主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等。终身学习理念及其实践,将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淡化人生的起跑线之说,或者将人生起跑线转化为一生中若干座加油站。

3.指向如何发展教育的理念。

如何发展教育的理念包括兩个方面:一是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国家整体发展布局的协同发展;二是共建共享的理念,在教育的发展主体上,通过政府、社会的广泛参与,举全国之力发展教育。

融合发展指向教育开放办学,而不是封闭办学;是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大教育格局,形成教育合力,而不是学校教育单打独斗;是学校培养与产业链接,而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打通教育与科技、产业,进而与经济社会的融通,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教育。大教育的格局还体现在强调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这是《2035》中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家长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特殊的代表性群体。“从现实情况看,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劳动实践开展不够等,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不可分,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共建共享,把教育作为关乎全民利益的公益事业,达到三个“共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教育现代化成果造福人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和制度,这也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的有效实践。进入新时代,把共建共享上升到教育治理并作为教育现代化方面之一的高度。在《2035》第十项战略任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有更全面的论述,包括通过完善社会参与教育决策机制、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来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二)理念之间的关系

一是体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标理念、方式理念到保障理念的体系性。这三个方面、八大理念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集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心任务,攻坚发展难题,明确发展措施,构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发展理念体系。这是价值与实践配套的体系。另一方面体系性还体现在理念对学生、教育者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全面引领,特别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更体现了大教育的理念体系特征。这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结构功能体系性。

二是协同性。八大理念围绕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首先亮出引领学生培养目标的理念,再从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终身教育落实学生发展要求、细化发展目标,最后从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来保障前面的诉求,面面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八大理念的协同性不仅体现在推进整个教育现代化方面,还体现在重大目标、任务方面。聚集更加优质、更加公平、更多个性,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2035》从立意到措施全面深入。特别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部分,提出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提出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三是贯穿性。这八个理念中,一是根本任务的贯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方式方法上注重融合的贯穿。强调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强调产教、科教、军民的融合。三是发展“个性”的贯穿。无论是面向人人,还是强调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需求,《2035》浓墨重彩促进个性化发展,进而体现新时代教育多样化、可选择的重要特征。

纵观《2035》,可以说,这是一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八大理念为引领,落实落细八大理念的中长期教育发展指南。十项战略任务既是对八大理念的贯彻和回应,也是对八大理念的实践阐述和操作图解。由此,笔者深以为,学习贯彻《2035》需要深学深悟,真正发挥其统理教育共识、凝聚教育合力、引导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40(5):10-17.

[2]孙霄兵.70年中国教育政策演变的基本路线和宏观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9-11-06(12).

[3]余慧娟,李帆.2019: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J].人民教育,2019(5):27-32.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教育理念新时代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