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寅斐
[摘 要]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期间,国民捐赠、排队抢购等多种行为也暴露了人们在财经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政治教师可从疫情时期大众的日常行为出发,加强高中生的财经价值观教育,并通过普及科学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增进公共参与,内化政治认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财经价值观;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政治认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同时财经价值观也开始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财经价值观应包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以及如何使用财富的正确价值导向[1]。但这一观点将财经的范围仅限于财富。事实上,财经(Finance and Economics)一词涉及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2]。财经价值观应是对涉及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等财经问题带有价值判断导向的看法和观点,对这些财经现象的导向性看法和观点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财经行为方式和行为取向,即价值选择。而《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五个维度的“形成观念与态度”目标中所包含的合规合法赚取收入、就业时的人生规划、优化消费组合、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增强纳税人意识等内容[3],也都涉及对收入、就业、消费、纳税、储蓄、投资、财富等财经现象的价值判断(即对各种财经现象作出好与坏、应该与否的判断),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当前,2020年的新冠疫情所造成的严峻形势也考验着国民的财经价值观。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涌现了众多为邻居、社区、街道、市民、捐送或派发口罩,爱心企业为医院和仍在维持城市运行的公共部门捐献防护用品,海外华人筹措购买境外医用物资转运回国等大量感人事迹。但也有媒体曝光了售卖二手口罩、三无口罩的不法行为,出现了医疗用品坐地起价的现象等。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传言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双黄连口服液竟然一夜脱销,甚至连兽用双黄连药物也被人们疯抢,导致该类药品价格一路飙涨。
可以看到,在这次由疫情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大考”中,很多国民把自己富余出来的口罩进行了无偿捐赠,帮助国内同胞筹集急需物资,分享资源,仗义疏财,为全国同心协力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共克艰难。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为了一己之利,违背良知甚至无视法律,大发国难财。当然也有不少普通民众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缺乏基本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在疫情中受到不实信息或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误导,在盲目慌乱中做出了冲动的选择。在这些或值得称颂、或应该抵制、或需要引导的行为中,都体现着人们的财经价值观。
财经价值观包含如何正确看待个体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财经关系。因此,加强财经价值观的培育,将有利于在国家面对危难或险境时,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之时,及时刹住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歪风邪气,减少盲目恐慌、扎堆挤兑等现象的发生。具体到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为高中生的财经价值观培育提供动力与支持。
一、相信科学,拒绝盲从
财经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科学精神,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判断财经现象,从而选择正确的财经价值取向并做出正确的财经行为。无论是个人财经问题还是公共财经事件,都要运用科学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以事实为依据,综合各方信息,实事求是,得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教学中,可用与疫情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身处疫情,自己不是医务人员,也不会和患者直接接触,是否需使用N95标准的口罩?家里没有病患,是否需要抢购84消毒液?在自留口罩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是否需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而为一次限购2至5个口罩的机会而出门排队,接触较密集的人群?在家人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连夜到药店抢购传言中的有效药品,即使明知其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甚至盲目服用还会产生畏寒等不良反应?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真假难辨的信息,只有相信和运用科学知识,才能迅速了解事实、掌握实情,并作出正确的决断。除了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的思维习惯。如针对网络上流传的类似“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肺炎”等传言,应本着科学精神,积极质疑,只有不轻信才不会盲目作出无效的跟风举措。
疫情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暴露了国民财经价值观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师应结合这次疫情中的事件,加强对学生理性批判、科学质疑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理性投资、理性评估,培养他们管控风险、理性对待财富、理性看待经济制度的态度等,以培育未来公民形成科学的财经价值观,进而提升国民整体财经素养。
二、谨守良善,遵纪守法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国民法治意识的配合。“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疫情防护非常时期,口罩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一些不法之徒铤而走险,无视法律,突破道德底线,做出贩卖二手口罩、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这些人之所以在法律与利益、道德与金钱之间选择了后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治意识淡薄。因此,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是培养国民财经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利用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法治思维,在法治情感体驗中形成法治认同。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普及税法知识,增强学生纳税人的责任感和纳税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依法维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了解合法合规借贷的形式和内容,防止学生及其家庭陷入“校园贷”骗局等。除了教会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急时刻减少大发国难财的行为,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三、责任担当,同舟共济
疫情发生后,许多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纷纷伸出援手,爱心捐助,但一些人却趁火打劫,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为防止疫情的扩散,全国各地禁止任何聚集性活动,餐馆等场所也不得开门营业,但仍有一些商家不顾公众安危偷偷营业。选择损害公共利益而获得私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或缺失。个人的财经行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紧密相连。当国家组建派遣医疗队、组织应急防控物资的生产和调配、保障居民生活物资的供应和运输、火速推进疫区医院建设、包机接回滞留海外的同胞、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指导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也是国家的人民。只有当人民在获取财富、分享財富的过程中遵循公共精神,树立公德意识,增强公共责任,促进公共利益,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面对灾难与挑战时凝聚起力挽狂澜的巨大能量。
四、政治认同,内化于心
正是因为我国广大公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并在政治上坚定地认同党和国家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心,怀着抗疫必胜的信念,同舟共济,砥砺奋进;才能在物资紧张时没有出现全民性的“恐慌扫货”,在政府宣布封城时没有出现群体性“恐慌出逃”;才能在国家呼吁不集聚时,在排队领口罩处排出了保持足够距离的 “北欧感觉”,在复工复产后的食堂吃出了不交头接耳的“高考感觉”。因此,在财经价值观的培育中,还应注重深化政治认同,使学生理解“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我国经济制度也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才能接纳并包容国家的不完美,才能不改初心地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认同“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才能拥护改革,积极配合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只有看清“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理解大国之担当。
五、结语
虽然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驾护航下,疫情中的一些不良财经行为必定会得到遏制。这场疫情,是对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一场“大考”,国民财经价值观的薄弱就是在这场考试中暴露的问题之一。教育者可以从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出发,通过普及科学精神点理性之光、提高法治意识立正义之行、增进公共参与树公德之风、内化政治认同铸信念之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财经价值观,从容冷静地面对当前的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凇,黄四林,张红川.论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财经素养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3-78.
[2]岳昌君.财经素养教育何以变得更重要[J].全球经济展望,2018(1):56-67.
[3]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J].大学(研究版),2018(1):9-35.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