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党恩 黄莹莹/文
以找全、查清、划准普查对象为核心,设计两张清查表。其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清查表主要分为四类指标,分别是单位的识别信息(如单位详细名称、所在地和注册地等)、状态信息(如开业时间和运营状态等)、分组分表信息(如行业代码、单位类型、机构类型等)和单位结构信息(法人和产业的关联关系等)。个体经营户清查表主要包括个体经营户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识别信息,以及行业类别和从业人员数量等分表指标,为后期普查登记阶段做个体户抽样提供依据。
此次普查收集部门资料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各个部门的资料使用目的不同。一是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机构编制、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参与数据比对、合并,建立单位比对数据库。二是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数据用于验证、更新单位比对数据库中的行业代码、单位状态等相关信息。三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注吊销单位名录、教育部门的乡村教学点名录等信息用于筛选不符合清查条件的单位。四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信用代码中心资料,用于补充其他部门名录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信息。
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双向认定法产关系。法人单位填报下属产业活动单位的情况,产业活动单位也填报其归属法人单位的情况,通过双向填报,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摸清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普查后期分劈法人单位数据做好基础准备。
采用PAD现场定位、采集数据,提升普查效率;在数据处理平台引入行业智能赋码技术,提升编码工作效率。在部门行政登记资料的获取和单位信息整理比对、普查区划分和电子地图绘制、数据审核等环节,专门开发应用软件,强化技术支撑。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河南省针对单位数量多、情况复杂、清查难度大的现实情况,强化组织实施,强化业务培训,强化质量控制,认真组织近11万名普查人员对底册单位进行“地毯式”现场核查。
一是加强各环节工作计划与组织。在编制清查底册、清查登记、查疑补漏、数据编码与审核等关键环节,提前谋划,发文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在关键节点召开全省推进会,研究解决清查登记、查疑补漏等重点问题,推动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做实清查底册。省编办、民政、税务、市场监管、司法和统计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各部门提供行政登记资料的内容和要求。省经普办统一对部门资料进行规范整理、比对合并,确保清查底册质量。同时,根据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个体经营户信息,编制了个体经营户清查底册。
三是建立单位清查问题解答机制。明确逐级解答问题和首问负责制原则,及时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共性问题形成五期问题解答印发各地。
四是精心组织查疑补漏。根据清查进度统筹安排查疑补漏工作,提高效率;将金融、铁路和一套表单位与清查结果库进行比对,提取一般规模纳税人信息,生成查疑补漏单位清单,进行重点核查;充分运用税务部门资料,将正常纳税单位底册下发各地,重点查找位于居民生活区及隐蔽场所内单位,确保全面摸清单位底数。
五是做好数据编码与审核。制定《河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编码工作实施方案》和专业分工意见,召开数据审核协调会议和攻坚会议,集中解决审核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六是开展深入督导。制定单位清查督导方案,河南省统计局组成8个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相关业务处参与,分片包干,对全省各地清查入户和查疑补漏等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强力推动单位清查各环节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按照“明确培训内容、量化培训时间、优化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总要求,制定了全省经济普查培训工作细则。采取跨级培训的方式,以单位清查方案、培训教材、清查用分类标准和普查员手册等资料为主,分两期对市、县近700名业务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市级到乡镇、县级到普查员的清查业务与技术培训也于清查入户前圆满结束。培训注重普查业务知识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协同与融合,使方案培训与PAD使用相结合,突出实战教学和案例教学,重点对依法普查知识、单位清查办法、数据采集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培训设置了软件现场操作和问题答疑环节,并对所有参训人员进行测试,确保培训对象熟练掌握普查业务知识,为经济普查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单位清查期间,省经普办利用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各地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培训效果进行电话调查,客观评价各地培训效果,为普查登记培训提供借鉴。
一是在《单位清查办法》中明确了“强化风险意识,做好预警预判”的清查原则。要求各级普查机构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警机制,确保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单位清查工作进度监测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每天监测清查工作进度,每周两次通报全省进度。
三是加强实时数据分析。定期对清查结果进行结构性分析,与历次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分行业、分地区数据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进行查询,督促核实解决。
四是细化数据审核操作规范。印发清查数据处理流程和排重操作说明,精细化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数据审核工作。
五是及时做好经验推广。针对网络约车、物流企业、机关、高校食堂等清查工作难点,及时收集郑州、新乡、许昌等地的有效做法,向全省推广。
一是清查底册整理工作难度大。从部门获取的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但因时间紧张,无法充分进行细致筛选和深度整合,清查底册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二是清查底册使用需规范。清查底册信息作为地毯式清查的线索,在查找到底册单位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普查员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普查员没有按照要求查找到单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依据底册信息直接录入较为完善的清查表,且不易被发现。
一是编码责任落实不到位。为加强编码工作,各级成立了编码小组,但没有明确小组具体成员,需要编码小组履行职责时找不到责任人,导致责任和任务无法落地,影响了编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二是清查平台行业智能赋码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虽可以提高编码效率,但只要有主营业务活动的单位,智能赋码系统就能赋予一个行业代码,其结果是各地几乎不再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编码工作,大量单位的编码工作由一个人使用程序完成。编码环节没有认真对主营业务活动和对应的行业代码进行严格把关,而事后再对行业编码进行审核把关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行业编码质量不高。
一是各级审核把关不严,对系统审核的强制性错误比较重视,对于核实性、提示性或其他一些明显的错误没有及时处理,主要原因有审核时间短、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练、有其他顾虑等几个方面。二是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双向认定法产关系的方式,有助于查疑补漏和纠正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信息录入错误的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对建立法产关系易造成困扰。法人单位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其下属产业活动单位的认定与普查方案规定并不完全一致,若由法人单位认定,会产生不少孤儿产业,若按照普查方案认定,则法人单位填报的数据与各产业活动单位填报的数据间出现逻辑错误。三是普查审核退回程序烦琐。经过省级验收并上报国家的数据,审核时若发现差错,需逐级向上级普查机构申请退回差错单位,在数据处理平台中逐级向下退回后,才能进行核实修改,工作效率太低,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数据审核改错工作进度和质量。
一是普查员责任落实不畅。普查员以乡镇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日常工作量大,扶贫攻坚、污染防治等任务繁重。为赶工作进度,存在与普查对象沟通不畅,对普查对象培训不到位,登记工作缺乏计划性,登记不细致等现象。二是普查员补助不能及时落实。普查员补助发放严重滞后,清查登记结束后发放,起不到激励作用,并且发放程序复杂,实际操作难度大。
一是提高部门资料使用效率。建议普查前期针对部门资料共享问题加强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各部门行政登记记录数据库结构、格式,对经济普查需要部门提供的行政登记资料字段名、长度等做出统一要求,提高部门资料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由各部门按统一规范整理、确认后提供,再由普查机构整理比对生成清查底册。二是要及早开发部门资料整理比对软件。此次普查开发部门资料比对软件时间较晚,各地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各级业务培训和部门资料整理比对等工作延迟,压缩了有效工作时间,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分工协作与上下联动。省级普查机构负责部门资料的收集、整理、导入、比对,统一进行处理和规范部门资料的共性问题,指导市、县级处理部分个性问题。市县两级普查机构对省级处理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整理、核实,处理待人工合并单位,确保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统一。四是要加强单位地址的识别认定,完善区划代码信息,提高底册质量。
将智能编码系统纳入日常统计工作,在统计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智能编码功能及其准确性。进一步细化数据编码工作流程,增强对编码的审核,强化职责落实,提升数据编码工作质量,以免对后期数据审核造成问题。
此次经济普查探索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双向认定法产关系,意义重大,但实际认定操作中有很多细节和特例仍需进一步明确,如省辖市邮电局与县邮电局以及乡镇邮电所等垂直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认定问题,普查方案规定不够细致全面。建议要么修改产业活动单位的判定标准,要么针对法产关系认定制定详尽的操作细则。
进一步完善普查员操作细则,强化普查员责任落实。增加工作流程的规定,明确要求普查员在登记时对普查对象经营地址、经营情况等信息进行核实。加大力度落实普查员补助,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适当调整普查员补助标准,加强对普查员的关怀与激励,增强普查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次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中,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加入各省(区、市)工作群,积极答疑、解决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公司技术人员直接面对基层,极大缩短问题传导的时间,及时解决问题,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建议继续保持这一有效做法,其他统计软件支持公司也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