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电动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实践
——基于街道空间考虑的交通安全提升策略

2020-04-24 08:24
交通与港航 2020年2期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更新机动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0 引 言

2018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5亿辆,并仍在持续增长。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中,电动自行车以其优越的可操作性、便捷性及经济性已经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中有关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高发不下,电动自行车速度过快、逆向行驶、违法占道行驶成为交通事故中的最主要诱因[1]。针对于此,国家和全社会各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措施。在法律层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了非机动车道内行驶的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 km;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层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明确规定了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 km/h;从地方交通管理层面,多个城市出台相应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办法等,均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的提升提供明确指引。

本文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新阶段的背景,探讨在城市更新、老城区改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确保电动自行车的空间、路权及通行环境,减少机非、人非冲突,从而达到提升交通安全的目的。

1 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1.1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特征

一方面,电动自行车的发展适应了现阶段城市空间布局的特征。过去20年里,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空间尺度快速扩张,“大街区、宽马路、封闭围墙”的典型模式使得居民从住地到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距离不断增长。电动自行车以其速度快、灵活性高、操作门槛低、经济成本低的特征成为了中短距离的最优交通方式。

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是目前个体交通工具的重要选择。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在短时期内爆发,然而相应的机动车的服务设施却并未跟进。目前我国普遍出现的“停车难”、“公交使用不便”等现象恰恰是机动车服务设施滞后的具体表现。在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两者之间选择,由于常规公共交通尚未发挥起应有的作用,电动自行车顺势取代公交车,填补了该项空白。

两种动力下导致电动自行车的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南方城市,如信阳、海口、桂林等城市,电动自行车在整个交通方式结构中的比重超过35%[1],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1.2 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管理难度大

然而,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和发展,也带来了各类各样的问题[2]。首先,电动自行车的类型非常多样,使用功能也五花八门。传统的电动脚踏电动车、轻便电动摩托车、快递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等等,使得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异常困难。其次,从使用功能上来看,电动自行车往往用于居民通勤、学生上下学接送、短途日常生活出行、物流及外卖配送,大量涉及民生类的使用增加了管理上的复杂性;第三,从交通使用特征来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大量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逆向行驶、违规行驶在机动车道,增加了潜在的交通安全风险。

面对此种情况,各个城市对电动自行车所采取的对策莫衷一是,全国范围内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严格禁止,如广州规定“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不准上路行驶”,福州也出台相关政策将在2024年主城区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第二类是部分限制类,如北京、上海,城区部分路段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第三类是强化管理,一般为南方城市,如海口、三亚、南宁、桂林等地,纷纷出台相应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第四类则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小城市,对电动自行车尚无明确态度[3]。

1.3 交通设计是缓解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的主要抓手之一

我国现阶段城市交通设计正在逐渐向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但是,现有大量设计依据、标准和思路仍然沿用机动车为主的规划设计思想。以城市道路为例,转弯半径的大小依据道路的设计速度,忽视了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减速让行等车辆通行的基本原则考虑。其直接后果是机动车或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过高,交通安全隐患陡增。再如,作为城市道路的“标配”非机动车道,往往面临让位于机动车道的境地,不仅导致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大量非机动化出行也因此消失,或铤而走险驶入机动车道,增加了安全隐患。因此,合理的城市交通设计、清晰的各方式通行路权是在现阶段能够提升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

2 城市更新的特点及交通安全改善策略

2.1 城市更新中交通设计的特征

城市更新中的交通设计有别于传统的交通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各专业(景观、市政、交通)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老城区中各类设施并不是一次性规划完毕,甚至大量设施早在规划设计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交通设计的考虑范围需要从原来的的道路红线直接扩展至建筑之间的“U”型街道空间范围,在此空间范围内统筹考虑各种设施的安排。

二是城市更新更加强调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空间资源分配。与城市空间扩张背景下的交通联系需求不同,城市更新阶段的交通联系需求在于交通流与周边用地之间的联系需求,以及大量沿街活动的需求和街道的停驻需求。在此特征下,交通设计需要重新平衡小汽车、公交车、非机动车和步行的空间资源分配,交通流运行的速度已经不再是道路服务的唯一目标。

三是对精细化的设计要求更高,包括对街道空间的精细化使用、对设施的精细化设计等等。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深化了对传统道路设计的要求,要求对街道设施的平面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各类交通设施的精细化设计指引,如图1所示。

2.2 电动自行车安全提升策略

根据城市更新的特点,从交通设计的视角来看,扭转传统的以机动车为主的规划设计思维,是提升优化城市交通秩序、提升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电动自行车作为当前我国各城市最主要的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其通行空间主要依附于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因而,电动自行车安全提升策略的落脚点在于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优化设计[4]。

策略一、网络。非机动车道应当保持连续,在关键的通行节点如交叉口、过街设施、与城市绿道衔接点等处,应保持平顺衔接,保证行驶在内的非机动化交通方式连续通行,减少电动自行车驶入机动车道的风险。

图1 交通全要素精细化设计示意图

策略二、空间。非机动车道应有相对独立的通行空间,并尽可能与机动车道有清晰的隔离设施,减少机非之间相互冲突。非机动车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当前各类非机动化交通方式提供通行的空间,同时也应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非机动化交通工具留有通行的可能。

策略三、环境。良好的交通环境是提升居民使用非机动化交通方式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包括路面铺装、标识引导、景观绿化以及街道照明等设施。环境不仅规范了非机动车的通行秩序,同时也为其他交通方式起到了提示的作用。

策略四、衔接。完善的衔接提升非机动化出行的便利性和可靠性。电动自行车作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解决方案,要求其与轨道交通站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沿街公园等公共设施的顺畅无缝衔接,否则将出现通行停放秩序混乱、安全风险等隐患。

图2 基于街道空间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提升策略

3 案例实践

3.1 三角池交片区城市更新概况

三角池片区位于海口骑楼片区南侧,是2016年海口城市更新中的重点示范项目,整体工作采取建筑、景观、交通多专业一体化协调的方式推进[5]。三角池交叉口为信号灯控制的“T”型交叉口,东西向道路为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路,南北向道路为双向两车道。

交叉口的空间资源分配中,90%的空间留给了机动车通行,仅有10%的空间留给非机动车通行。如图3左所示,电动车的通行路径、等候空间严重不足;北侧电动车双向通行在宽度不足三米的非机动车道空间内,交通冲突严重。交叉口西侧进出口道无人行过街设施,大量电动车、行人违章过街(南北向),安全隐患非常严重。

3.2 交通设计策略

交通设计上将平衡道路资源分配作为首要目标,力图扭转传统的以机动车为主的设计思路,重点关注对非机动车、行人通行空间的优化。同时在街道空间一体化的角度下,结合建筑、景观等专业一体化考虑空间的使用。

在网络优化方面,首先梳理机动车流线,为交叉口“减负”。尤其是东西向机动车调头交通流线,通过交通管理措施,将公交车调头车流提前释放,减少公交车调头对交叉口运行的影响。

图3 三角池交叉口现状交通流量流向示意图

在空间方面,大幅压缩机动车通行空间,将释放出来的空间分配给非机动车及两侧的景观和沿街活动等需求。在非机动车候车区,首次尝试采用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展宽的设计,为电动自行车在等候红灯期间提供充足的空间,减少电动车驾驶人由于空间不足的违规行为。

在环境及衔接方面,采用大量精细化设计方法,对交叉口缘石半径、路中过街安全岛、无障碍缘石坡道、公交站台、站亭、街道家具等方面进一步精细化考虑。

图4 三角池交叉口优化设计方案

3.3 实践效果

图5为三角池交叉口改造前后对比。交叉口明确了行人及非机动车的等候及通行空间,规范了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秩序,大大保障了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并通过地面标线规范了通行区域,减少电动自行车驶入机动车道、违规横穿道路的安全隐患。图5下中可以看到,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展宽满足了两类需求:一类为电动自行车正常等候绿灯通行需求,另一类为电动自行车正常右转的需求,减少了电动自行车之间碰撞摩擦的安全风险。

三角池交叉口综合整治的另一项效益是大幅增加了周边沿街活动空间。机动车通行空间压缩后,节约的空间资源分配给了街道的景观和公共空间,在交叉口北侧布局了多处街边公园、小型广场等公共设施,满足了居民日常的健身、休闲、游憩和交往等功能,在夜间更成为了居民广场舞的重要休闲场所。

图5 三角池交叉口改造前后对比图

4 思考与建议

电动自行车是当前我国城市居民非机动化出行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应当保证其通行的空间及路权。非机动车道是电动自行车在城市空间内的载体,本文也正是从街道空间设计的角度,对非机动车道的通行网络、空间、环境和衔接等进行优化设计,本质上是通过扭转传统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规划设计思路,达到提升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的目的。

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是否会像摩托车一样逐渐淡出日常城市交通的视野,尚不得而知。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非机动车道,无论电动自行车发展方向为何,都应当在现阶段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非机动化出行在未来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有自行车出行的传统,对非机动车的重视应当在文化自信的主题下继续坚持。

国内目前大多城市从对电动自行车秩序、安全问题的担忧,逐步发展至城市道路取消非机动车道的考虑,应当慎之又慎。毕竟,在科技发展的当下,未来出现何种形态的非机动化交通工具我们不得而知,但一旦出现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环保的非机动化交通方式,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如何在城市道路中留有它们的通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资源之一的城市道路,不仅现在必须,而且在未来也应当留有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猜你喜欢
交叉口城市更新机动车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与实践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运行模式分布的平面交叉口汽车排放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