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郊区村庄道路建设和发展

2020-04-24 08:24
交通与港航 2020年2期
关键词:宽度村庄路面

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 引 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交通为支撑,不仅要连通村庄内外公路“大动脉”,还要打通村庄道路的“微循环”,才能让老百姓共享交通发展新成果。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看,上海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出行已不仅仅满足于“走得了、运得出”的基本需求,更加希望“走得安全、走得舒适、运得高效”,得到更加有温度的乡村环境、有品质的乡村生活。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满足村民进村入户的机动车出行需求,又要根据村庄特色和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发展适度超前地规划村庄道路网络体系。

长期以来,上海村庄道路以适应村民传统小家庭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基本满足居民慢行为主的通行需求。但随着机动化交通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道路的短板亟需补齐。目前上海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聚焦在“四好公路”,但与农民日常生活更为戚戚相关的是村庄道路,村庄道路何去何从、如何发展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目前上海正在进行郊野单元规划的编制,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对上海郊区村庄道路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村庄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1 上海村庄道路的内涵

关于村庄道路内涵,国内已有不同的研究。胡苏、朱月河根据规划实践,深化村庄道路内涵,提出村庄道路功能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对外功能,主要是村庄与镇区之间联系功能,其形式可能是过境式,也可能是尽端式;第二种为联系功能,指村庄居住组团之间联系、居住组团和对外公路之间的联系;第三种为日常出行功能,指居民住宅之间的日常活动联系功能[1]。朱火保、张俊杰、周祥等认为村庄道路是村域中担负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按其功能性和作用性可分为:城镇干道、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村级支路、村级巷道五级[2]。

参照以上研究成果,结合上海的规划实践,本文所研究的村庄道路主要指分布于居民点内部及周边的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道路,按照功能分为:村主路、村支路和入户路。村主路主要强调对外联系的交通功能,是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道路。村支路强调服务性交通联系功能,是行政村内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外部联络的道路。入户路主要是生活性功能,房前屋后道路,是居民住宅之间的日常活动的联系道路。

2 上海村庄道路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上海郊区村庄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整体上处于无序的状态。首先,村庄规划在调整编制中,村庄道路定位不明确,因此设计标准、空间设计、道路设施配套等方面都无规划指导。其次,各区建设管养力度差距较大。在区域的各级道路中,村庄道路是最小的毛细血管,设施量远远大于同范围的高等级道路,因此村庄道路建设发展的水平与该地区的区位、经济、城市化进程关联更大。按照距上海中心城区的远近,郊区有近郊、中郊和远郊之分。近郊如宝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较快,村庄道路有一定的机制保障,道路建设质量较高。远郊区如金山区,道路总里程大,经济相对发展缓慢,建设任务重,压力大,一般都采取重点建设的方式,对乡村振兴示范村或者局部有旅游特色的地区进行较高质量的建设,且无长效的管养体制。最后,村庄道路无专业体系保障。就归属而言,村庄道路既不属于市政道路体系,又不属于公路体系,没有纳入专业的道路建设管理养护体系。村庄道路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道路宽度与功能定位不匹配。村庄道路是区域道路网络系统毛细血管,属于末端交通,但就村庄而言,村庄道路也自成体系。长期以来,村庄道路的建设都处于自发状态,并无合理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据调查,目前上海村主路平均宽度4.2 m(见图1),村支路平均宽度2.9 m(见图2),入户路大约2 m左右。按照村主路的功能定位,道路宽度应该能够保障车辆双向通行,宽度宜为6~7 m;按照村支路的功能定位,道路宽度应该能保障人车安全交汇,宽度宜为4~5 m;入户路应能保障入户行车,道路宽度宜为2.5 m。目前村主路宽度仅达到村支路的功能要求,村支路的宽度无法保障其功能要求,入户路基本满足功能要求。

图1 村主路平均宽度

图2 村支路平均宽度

(2)道路硬化方式过于单调。村庄道路交通空间特色表现在其多空隙的道路表面、柔性的分割边界、丰富的生物群落和自然的道路设施等几方面[3]。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目前上海郊区村庄道路硬化率已成为首选的指标。据调研,目前上海99%以上的村庄道路完成硬化,且90%以上的路面为水泥路面(见图3)。原来的泥路、砂石路、石子路大多改造为平整的水泥路、沥青路等。道路硬化平整了路面,改善了村民的出行质量,但一味在村庄全面铺开,进行规整的硬化,不利于整个村庄特色的延续、村庄肌理的演绎、村庄文化的传承。

图3 总体路面性质比例

(3)道路防护照明景观等附属设施不足。村庄道路建设水平较低,道路安全、绿化、照明等附属设施缺乏配建。村庄道路的交通功能虽然低于城市道路,但村庄道路应保障基本的出行安全和舒适。据调研,目前上海村庄道路普遍缺少安全提示、标识设施等,临河路段和桥下引坡高路堤处普遍缺少安全护栏。村庄道路的总体路灯里程配置比不足30%,按区域分,近郊城镇化较快的地区路灯配备比例较高,达到70%以上,远郊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路灯配比低于20%(见图4)。除少数示范村的村主路,其余道路通常无行道树,村庄道路的绿化也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美化、自然相结合的模式,道路两旁缺少与乡村风貌相匹配的绿化景观,道路环境缺少整体感、层次感、亲切感。

图4 配备路灯里程比例

(4)道路管理养护不善。调研发现,目前上海村庄道路的破损比例已达到50%以上(见图5),主要是因为村庄道路尚无明确的建设技术标准和长效养护机制。尤其近年随着上海“五违四必”、河道整治、农村排污纳管等项目的推进,村庄道路承载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机械,机械超重和道路翻挖造成的道路破损比例越来越高。道路被破坏后,要么没有及时修复,要么修复后整个路面凹凸不平,呈割裂状态。归根结底,是道路的管理养护协调机制未落到道路的全生命周期。道路管理的资金、技术、机制缺失造成上海郊区村庄道路大多处于急用急修、常修常坏的状态。

图5 总体道路现状情况比例

3 上海村庄道路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3.1 规划研究重点

(1)目标定位。近年来农村社会发生巨大改变,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空心化、土地基本流转、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乡村生态旅游等,村庄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已逐步从服务传统家庭农户,向服务未来农村大农业、大旅游以及新农村人(城市回流农村的人)集中居住形态过渡。未来农村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对村庄道路强度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农村旅游对村庄道路通行能力提出更大需求;未来的农村风貌应包含村庄道路的蜿蜒曲折,路面形式的丰富多样,村路与田园院落、水体河渠的相得益彰。因此,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制定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协调的村庄道路战略定位。

(2)系统规划。村庄道路系统是一个微系统,首要目标是达到道路的通达性。道路布局、结构体系对村庄道路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道路建设得再宽再直,建设水平再高,如果道路网络布局不科学,与用地结合不紧密,那么道路的交通、生活功能都不能发挥好。道路规划是对道路的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建设计划等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应逐步提高科学规划意识,结合上海集中居住项目的推进,逐步落实村内路网规划,达到村庄道路与用地的协调。

(3)空间设计。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城市环境通过城市道路空间两侧的空间形态展示出来[4]。不论城市道路还是村庄道路,都应该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将道路空间共享化,可以使得道路空间成为混合用途的公共领域[5],包括机动交通功能空间、开放性社交空间以及半私密性空间等,营造和谐宜居的氛围。城市道路通过划分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实现功能分离,是为适应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建设和人流出行而采取的模式。村庄道路空间是一种共享性空间,应实现道路功能的多元复合利用。在注重规划的同时加强对村庄道路的设计,突破城市道路的思维,注重对村庄道路空间场所的塑造。村庄道路不仅是交通出行的通道,更应该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交往的空间。既要注重道路空间的安全保障,更要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添加人性化的因素,塑造宜居品质。

3.2 道路设计要点

上海农村地区村庄总体分为三大类,主要包括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特色产业功能的村庄、规划保留村和新建集中居住点、规划撤并村。整体而言,村庄道路应贯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证质量”的原则,以现状为基础,保障出行安全。

(1)路面宽度。上海村庄道路平面、纵断面、线型等技术指标都受制于村民宅基地布局,拆迁成本费用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均不显著。应结合村庄分类,从道路宽度上根据道路建设方式采取差异化建设标准。改建道路路面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实施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村主路宽度尽量不小于4.5 m,每隔300 m设置错车道,村支路尽量不小于3.5 m。新建道路应保证车辆双向通行,村主路建议宽度为5.5~7 m,其他道路建议路面宽度为2.5~5.5 m。

(2)路面结构。村主路、村支路路面结构以车行交通为主进行设计,应因地制宜选择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路面结构,具体路面结构参考表1和表2。为提升示范村风貌和出行品质,建议尽量选用沥青混凝土铺装。入户路建议结合村庄风貌,采用适应慢行交通的石板路、碎石路等(见图6)。

(3)附属设施。有条件的临河道路应设置坡面防护措施,采取石砌护坡或浸水挡土墙;在视距不良、高路堤、陡坡、急弯、临水沿河等路段,应在路侧设置减速、警示标志和路侧护栏;在路段、交叉口宜设立交通指示标牌,旅游特色村应设置景点指示牌,标识立牌时宜增添乡土元素,如采用木、石等乡土材料制作;村庄道路宜配置路灯,应确保急弯、陡坡、路口、桥梁两端和临河路段处设置路灯。建议村口及主要道路两侧结合村庄特点设置景观或绿化,绿化应“乔灌结合、以乔为主”,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经济性、易生长的品种,形成丰富四季景观,避免路边出现裸土。结合宅院外墙、滨水地区及空闲地块设置景观及绿化,沿线配置绿化小品、休憩石凳。

表1 参考改建路面结构

表2 参考新建路面结构

图6 江浙一带有特色入户路示意图

3.3 养护管理体制落实

村庄道路的建设养护应充分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村庄道路建设,应由市、区、镇三级共同保障资金来源,明确区政府是村庄道路管理养护责任主体,要求区、镇两级落实养护资金。上海村庄道路的管理还应充分吸取城市道路管理的经验,结合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先进的通信设备,进行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4 结 语

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农村的发展势在必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关注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村庄道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规划、设计、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管理养护体制,落实资金政策,既不能照搬城市功能化的模式,又要借鉴城市发展的成果,实现上海郊区村庄道路的特色化,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宽度村庄路面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用艺术修补路面
村庄在哪里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路面机械的操控一体化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