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组织中BRMS1蛋白的表达特点及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2020-04-24 12:26雷哲高改云倪猛杨旭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阳性细胞免疫组化癌细胞

雷哲 ,高改云 ,倪猛 ,杨旭

(南阳市中心医院,1.消化一科,2.检验科,河南 南阳 473400)

临床上胃癌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上升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我国2010-2017年部分地区胃癌的平均发病率可达283~483/10万人左右[1]。临床上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等指标均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不足48个月[2]。

在揭示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发现,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能够显著影响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影响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过程。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是重要的细胞转移调控因子,其能够通过降低癌细胞的变形能力,减轻癌细胞对于基底膜组织的浸润过程,进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抑制恶性肿瘤的病情进展[3]。部分研究者报道了BRMS1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或者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病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认为BRMS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的下降能够显著促进乳腺癌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的进展,导致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上升[4,5],在胃癌中的分析研究不足。为了揭示BRMS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胃癌的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01月收集的90例胃癌粘膜组织,探讨了BRM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01月收集的90例胃癌粘膜组织 (胃癌组)、45例符合标准的胃癌癌旁组织(癌旁组)。

胃癌组,年龄42~78岁,平均为59.5±11.0岁,男55例、女35例,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34例、Ⅲ期30例、Ⅳ期6例;淋巴结转移47例;组织分化:高分化18例、中分化40例、低分化32例。癌旁组,年龄45~73岁,平均为57.8±10.0岁,男25例、女20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⑴胃癌的诊断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标准;⑵胃癌患者获取癌组织标本前未进行放化疗、免疫治疗;⑶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完整;⑷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⑴未经病理学证实;⑵转移性胃癌;⑶既往伴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1.2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所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厚度约为4μm,采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一生物素复合体法 (strep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 法)染色,二氨基联苯胺(diamionben zidene,DAB)显色。BRMS1蛋白通用型二抗以及SP试剂盒和DAB显色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阳性片及PBS代替一抗分别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高倍显微镜下观察BRMS1蛋白的表达情况,具体染色步骤严格按照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免疫组化判断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BRMS1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浆,阳性着色呈黄色、棕黄色、褐色表达,⑴根据着色强度: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褐色、黑色;⑵根据阳性细胞比例:阳性细胞数目所占比例≤10%为1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11%~50%为2分、阳性细胞数51%~75%为3分、阳性细胞数所占比例>75%为4分,两种积分相乘总分<3分为阴性、≧3分为阳性。

1.4 Western-blot检验方法 将所研磨的蛋白与上样缓冲液以5:1的浓度相互混合,80~100℃煮沸5 m in。根据不同的蛋白分子量水平,配制并灌注相应的12%的分离胶和5%的浓缩胶,按15 g/孔蛋白量进行组织蛋白的上样,进行SDS.PA GE电泳,电泳后根据条带进行切胶,半湿法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BSA蛋白封闭2h,加入含10%BSA一抗及二抗(1:1000),磷酸盐缓冲液清洗 3 次,每次 5min,进行曝光及胶片弧度的读取。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表述采用(x±s)表示,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版本。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中的BRMS1蛋白阳性率、Westernblot检测结果比较 胃癌组的BRMS1蛋白阳性率38.89%低于癌旁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标本中的BRMS1蛋白阳性率[n(%)]

胃癌组的BRMS1蛋白相对表达强度显著的低于癌旁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标本中的BRMS1蛋白Western-blot检测结果比较(x±s,/βaction)

2.2 胃癌组织中的BRMS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TNM分期(Ⅰ期+Ⅱ期)、未及浆膜、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的BRMS1蛋白阳性率显著的高于TNM分期(Ⅲ期+Ⅳ期)、及浆膜、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P<0.05;BRMS1蛋白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病灶直径的胃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胃癌组织中的BRMS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合并有病毒感染特别是幽门螺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群中,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风险可显著的上升[6]。长期的外在的病理性刺激因素及内在的遗传易感基因的携带等,均能够导致胃癌发生风险的上升。治疗随访研究显示,现阶段临床上胃癌手术治疗后的病情缓解率较低,同时综合性措施治疗后的患者5年内的病死率并无显著的下降[7,8]。而免疫靶向治疗能够在辅助治疗胃癌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对于胃癌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相关蛋白的分析,能够为临床上胃癌患者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作用靶点,并能够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情评估提供免疫组化分析指标。

BRMS1是细胞凋亡或者转移调控因子,其能够通过抑制癌细胞上皮-间质转换过程的形成,抑制癌细胞对于基底膜的突破作用,进而降低癌细胞的转移风险。同时近年来相关基础方面的研究还认为,BRMS1不仅能够影响癌细胞的转移过程,同时还能够通过对于肿瘤信号通路的激活,交错式激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转录调控因子,抑制癌细胞DNA的扩增速度。BRMS1蛋白通过对于络氨酸的磷酸化修饰过程,抑制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配体的过度激活,稳定癌细胞周期调控依赖性蛋白激活的转录及翻译,降低G1/S期比例,提高G0期细胞的总数[9]。部分研究者探讨了BRMS1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认为BRMS1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肺部或者脑部转移过程,并能够降低锁骨下淋巴结及胸骨旁淋巴结的转移风险,但在胃癌病灶组织中的研究不足。

在本研究中可以发现胃癌病灶组中的BRMS1蛋白表达阳性率38.89%及表达浓度均明显的下降,低于癌旁组织80%,差异较为明显,提示了BR MS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到了胃癌的病情进展过程中,通过汇集不同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这主要考虑与BRMS1的下列生理病理作用有关[10-12]:⑴BRMS1的表达下降可提高癌细胞的变形能力,使癌细胞对于临近正常组织的浸润和粘附能力明显的上升;⑵BRMS1的表达下降还能够影响癌细胞的周期,导致癌细胞跨越G0期的速度明显的增快。袁圆等[13]研究者也探讨了BRMS1的表达与胃癌的病情关系,认为在胃癌病灶组织中BRMS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可平均下降35%以上,同时患者的高肿瘤负荷越高,体内的肿瘤病灶扩散速度越快,BRMS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越低。在探讨BRMS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临床分期较晚、发生了浆膜浸润或者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中,BRMS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显著的下降,提示了BRMS1的表达下降能够显著促进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进展,这主要考虑与BRMS1蛋白的表达下降能够影响到癌细胞对于临近正常组织的粘附能力,导致癌细胞对于淋巴结内皮细胞的浸润过程的增强,并提高了癌细胞对于胃黏膜下肌层的浸润深度等有关[14,15]。本研究中并未发现BRMS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提示BRMS1的表达并不能影响到癌细胞的分化诱导成熟过程。但部分研究者认为BRMS1蛋白的表达下降与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或者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并无明显的关系[11],这与本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可能与胃癌患者的基础性病情的差别较大、BRMS1蛋白检测灵敏度差异等有关。

综上所述,胃癌组织中BRMS1蛋白表达下调,并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猜你喜欢
阳性细胞免疫组化癌细胞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癌细胞最怕LOVE
FOXO4和nNOS在星型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癌细胞最怕Love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