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研究

2020-04-23 03:22钟搏赵连阁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养殖业省份生猪

钟搏,赵连阁

(1.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集聚经济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基于资源禀赋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农业产业集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2]。近年来,中国涌现出斗南花卉、金乡大蒜、寿光蔬菜等不少成功的农业产业集聚区[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猪养殖总量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相关数据可知,中国猪肉产量由1979年的1001.4万t增长至2017年的5451.8万t,增长了5.44倍;2017年,中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总数约21.55万个,较2001年增长了8.13倍。然而,中国生猪养殖业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2008年以来猪肉呈递增的净进口态势[4],重要原因是养殖效率低下。由《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知,目前中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0.5 kg左右、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比国际先进水平低8-10头。中国生猪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5],产业集聚能否提升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即产生增长效应,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深入考察了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对提高生猪养殖效率、提升生猪养殖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农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业等,针对生猪养殖业的研究尚不多见。许多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集聚能产生显著的增长效应。Laure等[6]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波兰种植业农户和畜禽养殖户的规模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Ragnar[7]的研究表明,生产专业化能提高三文鱼产业生产效率。贾兴梅和李平[8]对中国12类农作物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各区域农业经济增长。郑风田和程郁[9]认为产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增长有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促进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共享以及促进技术与知识溢出等五方面的积极作用。徐锐钊[10]的分析表明,提高区域专业化程度能显著提升油料作物产业的技术效率。王艳荣和刘业政[11]认为种植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加工企业集聚能够形成“循环累积效应”,提高农产品产值和产量。吕超和周应恒[12]认为,蔬菜产业集聚能产生集聚经济,吸引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中,并促进农业技术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张哲晰和穆月英[13]对306个蔬菜专业村的调研表明,产业集聚产生了马歇尔外部性,提升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卫龙宝和李静[14]对安徽茶农的调查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合作社之间信息、知识、技术等交流,提高了农户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促进了农户增收。张哲晰和穆月英[15]对蔬菜种植户的调研表明,产业集聚通过马歇尔外部性对本地农户产生了增收效应,且周边村庄的产业集聚对本村农户增收存在空间溢出。

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或效率提升。威廉姆森假说认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16]。在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要素将向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集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并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当经济发展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集聚经济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过度集聚甚至会带来要素价格高企、拥挤、过度竞争、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等负外部性,从而抑制经济增长。Fujita和Thisse[17]通过构建包含传统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研发部门的三部门模型,证明了威廉姆森假说。程琳琳等[18]的研究表明,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提高,中国农业碳效率呈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但在农业产业集聚较低的东部地区,提高产业集聚将显著提高农业碳效率。于斌斌等[19]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呈“N”型曲线,修正了威廉姆森假说。张哲晰和穆月英[20]的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溢出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受产业集聚的提高而呈“W”型曲线。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尚未就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达成一致观点,并且绝大多数研究在分析产业集聚增长效应时忽视了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关联性。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业地区专业化态势明显,需要在判断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关联。因此,本研究结合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特征,考察了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增长效应的区域差异性和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等问题,并给出提升中国生猪养殖业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模型选择

参考王艳荣和刘业政[11]构建的反映农业产业集聚与产出关系的农业生产函数,本研究在生猪养殖业生产函数中纳入产业集聚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式中:p为产出量;a为产业集聚;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θ为影响产出量的其他因素。由(1)式可计算产业集聚对产出量的影响,即产业集聚带来的增长效应。参考邓宗兵等[21]、吴建寨等[22]关于农业生产函数的研究,将(1)式变换为C-D生产函数形式:

式中:β为待估计参数,角标代表序号。函数z(·)反映其他因素对产出量的影响。沈鑫琪等[23]的研究表明,提高养殖户受教育水平,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能显著提升生猪生产效率。因此,考虑人力资本h对生猪养殖技术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化s可能带来的规模效应。此外,考虑饲料资源f对资源禀赋的影响以及交通条件r造成的运输成本差异,将上述因素作为影响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其他因素。将(2)式变换如下:

式中:A为常数。将(3)式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加入a的平方项以验证威廉姆森假说,加入r的平方项以考察交通条件对产出量的非线性影响,得回归方程(4)式:

式中:η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i和t分别为省份和年份。

为考察产业集聚对产出量影响的门槛效应,进一步验证威廉姆森假说,采用Hansen[24]提出的门槛回归方法,构建门槛回归模型((5)式以双门槛回归为例):

式中:γ为待估计的门槛值,角标代表序号,γ1小于γ2。1(·)为示性函数,即括号内表达式为真,取值为1,否则为0。

1.2 变量选择

反映产出量的指标有生猪出栏量、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等,与前两者相比,猪肉产量克服了生猪品种、养殖条件等因素带来的差异性。因此,本研究选择猪肉产量作为产出量的衡量指标。

区位商指标广泛应用于评估地区产业集聚程度,本研究运用区位商度量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区位商大于1表明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位商等于1表明产业集聚程度与全国持平,区位商小于1表明产业集聚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区位商没有考虑产业规模,会出现产业规模小而区位商大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借鉴Flegg和Webber[25]的区位商计算改进方法,如下:

式中:P代表全国猪肉产量,m代表某省份肉类产量,M代表全国肉类产量,δ为敏感度。参考纪龙和吴文劼[26]的研究,取中等敏感度,δ等于0.3。

基于生猪养殖业生产技术特点,本研究以能繁母猪年末存栏量衡量资本投入量k,以各省份生猪养殖业劳动者数量衡量劳动投入量l。估算方法为:

式中:v代表农村人口数,d代表总抚养比,go代表人均经营性收入,gn代表人均纯收入,ga代表人均牧业收入占经营收入比,op代表生猪产值,oa代表牧业产值。

参考Barro和Lee[27]的研究,人力资本h以各省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衡量,用加权平均受教育年限估算,即各受教育层次就业人员占比乘以对应的教育层次年限后加总,各教育层次年限设定为: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15年、本科16年、研究生19年。本研究以年出栏超500头生猪的养殖场数占年出栏超50头生猪的养殖场数之比评估生猪养殖规模化s。考虑到玉米是重要的生猪饲料原料,本研究以各省份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之比衡量饲料资源f。本研究以各省份交通密度衡量交通条件r,计算方法为:各省份铁路里程与等级公路里程之和除以各省份面积。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3—2017年的465个观测值进行了实证分析。各省份猪肉产量、肉类产量、玉米产量、生猪产值、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村人口、农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等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省份能繁母猪年末存栏量、生猪养殖场数量等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各省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总抚养比、铁路里程、等级公路里程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极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外推法补齐。各变量名称、单位及统计描述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Table 1 Variable def 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生猪养殖业空间集聚受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综合影响[5]。《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中国生猪养殖区域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个省份,属于中国生猪养殖传统核心产区,生猪养殖总量和调出量大。2017年重点发展区猪肉产量达2087.4万t,占全国的38.29%。约束发展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该地区人口密集,生猪需求量大,但资源约束紧、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还面临水环境整治等任务。2017年约束发展区猪肉产量为2041.5万t,占全国的37.45%,与重点发展区较接近。潜力增长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具备发展生猪养殖业的生态环境、饲料资源、特色品种等方面的优势。2017年潜力增长区猪肉产量为1070.1万t,占全国的19.63%,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适度发展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省份,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部分省份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因此生猪养殖总量不大。2017年适度发展区猪肉产量仅为252.9万t,仅占全国的4.64%。

图1反映了2003—2017年中国各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情况。第一,各区域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约束发展区、重点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约束发展区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程度接近0.9,适度发展区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程度仅为0.3左右。第二,2003—2017年各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始终较为平稳,不存在收敛或发散趋势,说明中国近年来生猪养殖业区域布局相对稳定。第三,2016年以来,约束发展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略有下降,潜力增长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有所上升,表明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区域布局有优化的趋势,约束发展区的生猪养殖业正加速转移,潜力增长区将成为中国生猪养殖业未来的增长点。

图1 2003—2017年各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Fig. 1 Ho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2003 to 2017

表2列示了2003—2017年中国各省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及其变化情况,发现产业集聚存在以下特征:第一,不同省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差异明显。湖南、四川、河南、湖北、云南等省份的产业集聚最高,其中2017年湖南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达0.685,这些省份多为生猪传统养殖大省且处于生猪养殖业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或潜力增长区;西藏、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的产业集聚最低,其中2017年西藏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仅为0.005,这些省份均为生猪适度发展区,属于生猪产业薄弱或水资源缺乏的西部省份。第二,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区域梯度特征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华北粮食主产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生猪养殖集聚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即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由南往北逐渐降低。第三,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区域呈现出连片化态势,产业集聚高的省份在地理上接近,集聚程度低的省份也在地理上接近。例如,四川、云南等地理上接近的西南省份以及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理上接近的中部省份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均偏高,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理上接近的西部省份的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均偏低,而东北省份以及东南沿海省份的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第四,各区域内部产业集聚分化态势明显。重点发展区中,河南、海南、河北、山东2017年产业集聚较2003年上升,四川、重庆、广西则有所下降,但升降幅度均未超过20%。约束发展区中,上海、北京、江西、湖北2017年产业集聚较2003年上升,其中上海、北京的上升幅度均超过30%,其余省份有所下降,其中福建下降幅度达38.63%。潜力增长区中,除贵州和内蒙古外,其余省份2017年产业集聚较2003年均有上升,其中吉林上升幅度达55%。适度发展区的分化最明显,新疆2017年产业集聚较2003年上升了72.55%,但宁夏2017年产业集聚较2003年下降了46.09%。

表2 中国各省份历年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情况Table 2 Ho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over the years

2.2 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分析

为考察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对(4)式进行了估计,采用门槛回归对(5)式进行了估计,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3。

由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可知:产业集聚一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产业集聚平方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业集聚对产出量产生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即产业集聚对生猪养殖业效率的影响为显著的“倒U型”,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当产业集聚等于0.551时,增长效应达到最大值,此时产业集聚增加0.01将平均提高地区猪肉产量1.64%。2017年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生猪养殖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于0.551,表明现阶段提升产业集聚能够带来集聚经济,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效率。

Ottaviano和Martin[28]认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为内生关系,两者相互增强、存在循环因果关系。因此,为克服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滞后一期的产业集聚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对(4)式进行了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估计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及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方向与显著性与固定效应估计的结果相同,表明估计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通过自抽样1000次,对门槛回归(5)式进行了估计,搜索到两个门槛值:0.389和0.462,将产业集聚变量的取值划分为三个区间,产业集聚(区间1)对应于产业集聚小于0.389的区间,产业集聚(区间2)对应于产业集聚大于等于0.389且小于0.462的区间,产业集聚(区间3)对应于产业集聚大于等于0.462的区间。由门槛回归结果可知: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不同区间的产业集聚对猪肉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产业集聚低于0.389时,其估计系数为1.822;产业集聚介于0.389至0.462之间时,其估计系数上升至2.303;产业集聚高于0.462时,其估计系数下降至1.911。估计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始终显著为正,但随着产业集聚的提升,其对产出量的影响先增加后减少,这进一步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

表3 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估计结果Table 3 Existence and form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growth effect of ho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其他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也基本符合预期。资本投入量对产出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助于提高猪肉产量。固定效应估计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表明,劳动投入量对产出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中国生猪养殖业劳动力冗余,劳动力投入过多反而降低了生猪养殖效率。人力资本对产出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提高人力资本能促进生猪养殖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生猪养殖技能水平,从而利于提高养殖效率。固定效应估计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表明,生猪养殖规模化对产出量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高,规模经济尚未显现。饲料资源对猪肉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玉米等生猪饲料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能够降低生猪饲料采购成本和饲料运输成本,提高了生猪养殖总量。交通条件一次项对产出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在固定效应估计中,交通条件平方项显著为负,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地区交通条件日益完善,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生猪养殖业形成了“挤出效应”,制约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空间。

为保证估计结果稳健可靠,本研究采用了变更估计方法(运用最大似然估计,自抽样300次)和变量替换法(将产业集聚指标替换为基于生猪养殖业产值和农林牧渔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将产出量的衡量由猪肉产量替换为生猪年出栏量,运用固定效应估计),对(4)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一次项和平方项估计系数方向和显著性没有改变,其余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和显著性也基本没有改变。因此,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2.3 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鉴于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这四大区域,对(4)式进行了固定效应估计,考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

由估计结果可知,不同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重点发展区和约束发展区的估计表明,产业集聚一次项回归系数和平方项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提高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对重点发展区和约束发展区的增长效应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地区资源环境受限,且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位于较高水平,产生了集聚不经济,抵消了增长效应。对潜力增长区的估计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平方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为显著的“倒U型”,原因在于潜力增长区多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目前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程度总体不高,处于增长效应为正的阶段。对适度发展区的估计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次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平方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为显著的“倒U型”,原因在于适度发展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程度普遍较低,提高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带来的增长效应较明显,但由于水资源缺乏等原因,生猪养殖业过度集聚反而会降低养殖效率(表4)。

表4 分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估计结果Table 4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growth effect of ho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2.4 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分析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本研究考察了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为确保实证结果稳健,设定了4种空间权重矩阵,包括:空间邻接权重矩阵(根据Rook相邻规则,有公共边界的区域视为相邻)、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将两省份的省会城市直线距离平方的倒数为权重,则距离越近,权重越大;距离越远,权重越小[29])、收入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参考林光平等[30]的研究,认为收入差距越小的省份联系越紧密,以两地区2017年人均实际收入之差绝对值与两地省会城市直线距离平方乘积的倒数为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两地区2017年人均实际收入之积除以两地省会城市直线距离平方为权重)。2017年人均实际收入基于2002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空间杜宾模型的前提是数据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本研究用莫兰指数I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发现产出量的莫兰指数I均显著大于0,表明各省份生猪养殖业产出量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

由表5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可知,在四类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产出量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均显著为正,表明各省份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空间溢出显著为正,即生猪养殖效率高的省份相邻近,生猪养殖效率低的省份也相邻近。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产业集聚对产出量影响的总效应可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反映本省份产业集聚通过两条渠道影响本省份产出量:一是本省份产业集聚对本省份产出量的直接影响;二是本省份产业集聚通过对其他省份产出量的影响,转而对本省份产出量的反馈。由表5可知,在各类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直接效应为显著的“倒U型”,表明产业集聚对本省份生猪养殖业产出量有直接增长效应,且通过对其他省份的影响,对本省份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增长产生反馈。间接效应反映其他省份产业集聚通过两条渠道影响本省份产出量:一是其他省份产业集聚对本省份产出量的影响;二是其他省份产业集聚通过对其他省份产出量的影响,转而对本省份产出量的反馈。由表5可知,在收入距离权重矩阵设定下,间接效应也为显著的“倒U型”,表明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间,其他省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对本省份生猪养殖业产出量存在显著的间接增长效应和反馈。由总效应估计结果可知,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收入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设定下,产业集聚每提高0.01,集聚经济的最大值分别为:3.24%、3.36%和3.32%,均高于不考虑空间溢出的情形,表明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提高了生猪产出量。

表5 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Table 5 SDM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growth effect of ho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3 结论

本研究运用改进的区位商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特征,并基于2003—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生猪养殖业的产业集聚态势非常明显,各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差异,约束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部分传统生猪养殖大省的产业集聚最高。从地域分布状态看,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表现为梯度特征和连片化趋势。从时间趋势看,各区域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程度相对稳定,约束发展区有下降趋势、潜力增长区有上升趋势,各区域内部分化明显。

2)产业集聚对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影响为显著的“倒U型”,表明在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时,产业集聚带来的增长效应能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当产业集聚程度过高时,集聚不经济反而会抑制增长效应,并会降低生猪养殖效率,威廉姆森假说成立。目前绝大多数省份的产业集聚尚未达到“倒U型”曲线顶点,提高产业集聚能产生显著的增长效应。产业集聚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双重门槛,产业集聚介于0.389至0.462时的增长效应最强。

3)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产业集聚对重点发展区和约束发展区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猪肉产量的影响为显著的“倒U型”。

4)在考虑空间关联的情况下,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空间溢出的直接效应在各类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均显著存在,空间溢出提高了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

4 对策建议

1)提升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为提升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应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环境,例如创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改善生猪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政府应奖励或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落实养殖场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当地政府还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地方生猪优质品种,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生猪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提升生猪养殖业附加值。

2)促进生猪养殖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生猪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发挥产业集聚增长效应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应综合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消费偏好、产业基础、环境约束等因素,引导生猪养殖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具体而言,重点发展区要强化该地区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完善价格监测系统,稳定产出总量和调出量,努力成为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压舱石。约束发展区受综合成本和环境承载力限制,应适当降低产业集聚,并努力提升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潜力增长区应利用饲料资源、环境容量等区位优势,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适度发展区应考虑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并推广农牧结合。

3)强化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空间溢出增强了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因此需要加强各区域生猪养殖技术交流,促进生猪养殖业优势省份的资源互补和联动。政府可通过两个方面提升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第一,打破地区生猪养殖知识、信息交流壁垒,促进跨区生猪养殖业合作,鼓励生猪养殖技术和管理发达地区辐射带动落后地区发展。例如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可以与内地生猪养殖调出大省建立跨区域养殖示范基地,促进技术溢出,协调资金和资源向潜力增长区和重点发展区转移,降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其他省份的生猪养殖效率。第二,构建生猪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平台,加强生猪育种、防疫、污染治理技术交流与创新,资助或奖励生猪养殖业创新实践项目,采用租赁、入股等模式,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与养殖户对接。

猜你喜欢
养殖业省份生猪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