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认知视角下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以东北黑土区黑龙江省为例

2020-04-23 03:21张永强田媛王珧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户

张永强,田媛,王珧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实施耕地保护行动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之一,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政府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主要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轮作休耕等,旨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粮食稳定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激发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并未在根本上遏制耕地质量恶化的态势,由于耕地过度开发利用、土地非农化和农户生态认知弱化等现象频发,导致耕地质量退化、土地污染情况严重。2018年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40.0%以上,耕地质量下降明显[1],粮食安全受到冲击,耕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东北地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黑土区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效的引导治理成为必然。为了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粮食安全,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它是缓解耕地资源退化和保证土地产出的有效手段,是绿色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举措,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还田、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整地、轮作、施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2]。该技术具有改善土壤内部结构、蓄水保墒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3],还可以发挥农业碳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功能,对于农业要素优化配置,产生生态效益具有助推作用。黑龙江省推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动,2019年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覆盖面积为366.933万hm2,仅占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23.0%,难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多重目标。追其根本,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个体响应不足,那么影响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便于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范围推广,对于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证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对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农户潜在心理因素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大,心理因素包括基于动机—机会—行为理论框架的动机、能力和信任等因素,包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等因素,还包括农户对技术采纳、政策出台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4-5],但是对于潜在心理因素的探讨,当前研究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难以将农户个体特征、外部社会环境和媒体信息渠道等其他关键因素考虑进来。个体特征和外部环境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Woldegebrial等[6]认为媒体传递的信息对农户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姚科艳等[7]和刘乐等[8]指出农户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土地经营规模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增施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大,政府禁烧政策、技术补贴和附近是否有秸秆原料企业等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有显著影响[9],补贴是通过调整制度安排使社会收益转化成私人收益的有效手段,有效降低农户技术采纳的边际成本,提升绿色技术采纳意愿[10]。Solomon等[11]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得到农场规模、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生态技术采纳行为,政策推行满意度、政府监管和农业推广服务容易增加土地保护管理实践的可能性[12]。国内外学者对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出技术采纳行为和动态的外部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13],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嵌入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其内在认知也容易受到影响,将外部环境、农户心理认知等因素纳入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行实证研究比较鲜见,特别是对农户心理认知多维度的考量还不够全面;在研究内容上,以往外部环境主要从政策环境切入,探究其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考虑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外部性和商品性特征,更多情况下以中间投入品形式嵌入农业生产中,其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和技术服务质量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因此,考虑市场服务供给因素具有现实必要性。

鉴于此,本文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性社会嵌入理论,利用黑龙江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心理认知、个体特征、土地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讨提高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主动性和持续性的有效措施,便于理解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在逻辑,为差异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出有效政策建议。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Ajzen[14]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经典理论,它在理性行为理论和多属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影响行为意愿,进而导致行为的发生。Granovertter[15]提出了结构性社会嵌入理论,强调人类的经济行为并不是完全孤立和原子化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始终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理论大大增强了对个体经济活动研究的解释力,农户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直接主体,既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农户心理认知、政策环境和市场服务等外部因素的推动。在内部推动和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农户结合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等基础产生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因此,本文旨从农户个体特征、土地特征、心理认知因素(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和外部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图1)。

图1 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框架图Fig. 1 Research framework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1.1 农户心理认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行为态度。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意愿。农户行为态度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预期经济效益感知,农户作为经济理性人,技术采纳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经营风险程度影响农户行为态度;二是生态效益感知,农户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注重技术带来的非市场价值,包括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土壤肥力的修复等[16]。盖豪等[17]认为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认知、社会认知和生态认知影响农户行为决策,认知水平越高,越清楚技术采纳对于节本、增产和增效的作用,促进技术采纳行为。曹光乔等[2]指出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有效性认知越清晰,还田效果评价越好,促使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黄晓慧等[18]认为农户对利益和风险的感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影响。高雪等[19]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弱化了农户应对极端气候的风险,提高技术采纳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当农户感知到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降低农业投资成本、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和抵御农业经营风险时,便会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满意的评价,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2)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农户结合自身能力、经济水平和家庭禀赋评估自身采纳某行为的难易程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要体现在农户“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上,与农户知识水平、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网络等因素紧密相关。“控制信念”是指约束或促进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获取、生产技能和参与成本等,而“感知强度”是指“自我效能感”信念,即农户采纳某行为的自信程度[20]。如果农户感知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会丰富,具有明显的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实施农业投资行为有能力控制各种因素,就会有信心采纳秸秆还田技术[21]。俞振宁等[22]认为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包含对资金投入和治理情况的控制信念,农户的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越强,其参与意向和参与程度越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当农户知识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和家庭经济水平较好,具有明显的“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越强,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3)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个体行为受到其他群体、社会系统等外部的压力,揭示重要的群体组织、社会环境等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主观规范主要体现为命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农户行为的引导、监督和约束,通过村宣传栏、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渠道传递政策信息。示范性规范主要来自于亲戚、邻居和朋友采纳某行为的示范带动效应。科技示范户能够促进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推广,通过知识溢出影响农户主观规范[23]。邻居朋友的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效果容易对农户主观规范产生观念影响[24],邻居朋友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便于形成互惠互利的状态,提升信任程度,进而影响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纳行为[25]。费红梅等[26]认为技术推广渠道越多,邻里示范作用越显著,农户便于获得充分的信息,感知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影响农户主观规范,提高技术采纳程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技术信息的传递和邻里间技术采纳的示范带动都会对农户主观规范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1.2 外部环境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政策支持。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必然嵌入社会、政策等外部环境中[27],本文选择技术补贴发放、技术培训指导、政策宣传力度和监督管制力度作为政策支持的代理指标。朱萌等[28]认为政府实施机械补贴显著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李福夺等[29]指出绿色生产政策宣传和种植补贴对农户绿肥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黄祖辉等[30]认为政府处罚等监管制度显著制约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行为。李卫等[31]认为政府发放补贴、设立示范区和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等弱化了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风险预期,提高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信任和认同,促使农户采纳多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马橙和龚直文[32]认为政府补贴提高果农家庭整体收入,提高农户采纳多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政策支持体系越加完善,有效弥补农户技术投资水平弱、技能缺失和能力不足等劣势,提升农户承担技术风险的能力和采纳技术的信心,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2)技术服务供给。农业技术服务有效解决农户独立完成不了的事情,实现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的融合发展。本文选择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和技术服务质量作为技术服务供给的代理指标。唐利群等[33]指出获得技术服务弱化气候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粮食损失,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李然嫣和陈印军[34]认为完备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配套服务为农户提供良好的技术采纳环境,提高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李卫等[31]认为技术服务效果能够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传递,服务效果越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有显著正影响。蒲娟和余国新[35]认为服务效果的保证建立在有效的服务供给模式基础上,便于稳定双方利益联结,降低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提高技术投入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技术服务可获得性越强,满足农户专业化生产需求,提高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技术服务质量越高,降低服务交易成本,促使农户进行长期技术投资,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1.3 个体特征和土地特征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行为决策[28]。李想[36]认为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会显著扩大绿色生产技术采用面积。农户年龄越大,接收外部信息的能力较弱,倾向利用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低,不愿意采纳新技术[3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农户年龄越大,倾向保持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负向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现代技术和信息的能力越强,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2)土地特征。田云等[38]实证分析发现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倾向于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周力和王镱如[39]认为,依托农地确权实现的地权稳定能够赋予农户清晰、正式和完整的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户产生保护性耕作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地权稳定性增强,强化农户对耕地的长久投资,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被解释变量是二分变量,分为“采纳”和“未采纳”两种选择,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为:

式中:y表示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Pi代表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率;变量X、N、U、V、F分别代表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其中,X代表农户心理认知变量,N代表政策支持变量,U代表市场服务供给变量,V代表农户特征变量,F代表土地特征变量;b0代表常数项,ε表示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2019年1—4月对调研区域实地走访获得,综合考虑区域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差异,调查区域覆盖黑龙江省6个县(市、区),包括克山县、龙江县、泰来县、呼兰区、鸡东县和密山市,调研区域均为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的区域,也是粮食生产大县,其中克山县和呼兰区是黑土地保护试点区,泰来县是秸秆还田示范区,以上地点选择对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每个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每个样本村选取10~15户村民进行问卷访谈,共发放290份问卷,经过细致筛选并删除缺失变量后获得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91.0%。

2.3 变量选取

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农户是否采纳技术是二分变量,采纳赋值为1,未采纳赋值为0。本文的自变量包括农户个体特征、土地特征、心理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农户个体特征的选取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确定,主要从农户年龄和受教育程度2个方面测度;土地特征的选取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地权稳定性2个方面测度,土地经营规模通过农户自有土地和流转土地的总面积确定,地权稳定性变量定义为农户再次进行土地调整的时间的平均预期衡量,将无法预知赋值为1,将5年内赋值为2,5~10年赋值为3,10~30年赋值为4,30年以后赋值为5。农户心理认知的测度主要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3个方面通过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5;外部环境主要从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供给2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政策支持这一潜变量通过李克特5级量表从补贴支持、监管力度、宣传程度和培训指导4个方面进行测度,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5;市场服务供给从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和技术服务质量2个方面进行测度,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将无法获得赋值为0,可以获得赋值为1;通过农户对保护性机械作业效果满意度打分(1~5)确定服务质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由于农户心理认知和政策支持表示农户对技术采纳反应的综合态度,具有潜变量特征,量表设计指标更为合适。为了科学衡量农户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政策支持4个潜变量,结合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18],本文利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4个潜变量并运用加权平均法获取综合得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Table 1 Variable def 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调查对象中,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户占比为57.0%,其中,47.1%的农户采纳深松技术,33.3%的农户采纳免耕技术,28.0%的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8.1%的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技术(表1)。深松技术采纳比例最高,一是市场深松服务供给较完善,深松深度30 cm以上确保服务主体获得最高补贴300元/hm2,深松整地定额补助政策推动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积极承担深松服务功能,确保农户在上一茬作物收获时及时获得深松作业服务,提高深松技术采纳水平;二是在深松整地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农户对深松技术的优势了解较全面,深松整地能够有效解决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抗旱抗涝能力,提高农户深松技术的采纳意愿。免耕技术采纳比例33.3%,原因是耕整地始终是大多数农户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作业程序,免耕播种机械服务供给不足,免耕机械配套成本高导致很多地域尚未普及,政策宣传力度弱导致农户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当出现雨水不足的情况影响免耕作业地块出苗,以上因素限制了免耕技术采纳。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比例较低,一是部分农户反映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秸秆处理效率低,农户需雇佣机械进行二次清理,否则秸秆残茬在地里未能完全腐烂影响下茬作物出苗,影响产量;二是秸秆收获量大难以充分利用,秸秆转移增加农户运输费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比例最低,原因是基层农技推广效率低,市场测土配方服务供给缺乏且成本高,技术供给方(技术推广单位、科研院所和农资商等)与农户存在动机偏差,导致测土之后农户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和施肥指导,降低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技术的积极性。

从农户心理认知因素看,农户行为态度认知较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较强;从政策支持因素看,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发放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最大,高于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从市场服务供给看,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发挥作用显著;从农户个体特征看,农户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比为64.0%。农户土地经营规模6.670 hm2以下的占比为46.0%,6.670 hm2以上的占比为54.0%。

3.2 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确保农户心理认知和政策支持的量表设计合理,需要对各潜变量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首先,运用SPSS19.0软件对潜变量各个题项进行信度检验,农户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政策支持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06、0.843、0.813和0.801(表2),均大于0.600,代表量表内部信度一致性良好;其次对量表进行KMO检验,各潜变量KMO值均在0.600~0.900之间,说明量表适合因子分析法;各潜变量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00,表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各潜变量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00,表示构面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表2 潜变量信度效度分析结果Table 2 Variab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results

考虑到各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针对全部解释变量进行检验。由于检验篇幅过长,本文主要展示核心解释变量检验结果(表3)。经过对全部解释变量检验,所有解释变量的VIF数值都在1.000~1.500之间,都小于10,说明所有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无需剔除或调整解释变量。研究结合Stata14软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表3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Table 3 Multicollinearity diagnostic results

1)在农户心理认知因素方面,农户行为态度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70(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行为态度认知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升7.0%。表明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持有积极的行为态度认知,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和保护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促使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良好的效益预期,推动农户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激发农户长期投资欲望并获取稳定的经济效益,内在认知上承认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好处,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

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39(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知觉行为控制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升3.9%。表明农户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增强,其自身资源较丰富、能力经验较充足,农户能够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关信息知识,具有支付保护性耕作技术投资成本的控制信念,具有“自我效能感”的判断,有经验预估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效果,有能力控制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风险,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

农户主观规范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59(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主观规范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升5.9%。农户身处乡土社会,与周边邻居朋友交流频繁,便于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各类信息,其内在认知容易受媒体信息和周边群体示范带动的影响。外部信息获取越多,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性了解越全面,增加了采纳技术的积极性;周边邻居朋友对技术采纳的效果评价越好,示范带动效应越显著,农户从众心理越强,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

2)在政策支持方面,政策支持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165(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策支持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升16.5%。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对于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促进作用最显著。政府提供的保护性耕作补贴(深松补贴和秸秆还田补贴)、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政策监管力度(秸秆禁烧和作业智能终端检测)和耕地保护政策宣传等能够创造有利的技术采纳及扩散环境。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传播技术示范效果,为农户设立保护性耕作的“标杆”,通过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显著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在农户技术投资、技能强化等方面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强化农户承担技术风险的能力和采纳技术的信心,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

3)在市场服务供给方面,服务可获得性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79(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服务可获得性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升7.9%。服务可获取性代表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水平,健全的服务供给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便利条件,便于农户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降低农户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提高技术采纳行为。技术服务质量对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技术服务质量更多情况下针对已采纳服务的农户更有感触,会影响技术采纳的持续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不显著。

表4 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Table 4 Binary Logistic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4)在农户个体特征方面,农户年龄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负,且边际效应为-0.006(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年龄提高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降低0.6%。可能原因是农村年轻劳动力非农就业现象普遍,留村务农群体主要以中老年农户为主,农户年龄越大,种植经验较丰富,获取新技术信息的能力越弱,倾向于保持传统的种植方式,降低技术采纳行为。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是否从事农业生产存在不确定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难以确定。

5)在土地特征方面,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行为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影响系数为正,且边际效应为0.0004(表4)。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概率提高0.04%。说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倾向于引进现代技术进行高水平投资,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大规模土地上的充分利用,促使资源高效配置,产生规模效益。地权稳定性对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不显著,大多数农户预期调整土地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无法预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投资影响不确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户占比为57.0%,其中,采纳深松技术、免耕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农户占比分别为47.1%、33.3%、28.0%和8.1%,农户认知、政策支持和服务可获得性是造成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差异的关键因素。政策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农户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服务可获得性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激励,也离不开技术服务市场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媒体渠道传递有效信息,激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农户认知水平十分必要。

政策支持包括补贴支持、技术培训等是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要注重发展满足不同农户需求的服务模式,确保服务可获得性,保证技术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市场,激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同,确保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本研究仅仅考虑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如何确保农户持续积极采用关键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待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多地域的深入研究。

4.2 建议

1)重视发展乡村社会规范。积极引导村庄内形成高质量的村规民约、文化习惯等非正式规范,通过频繁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示范区技术效果展示和技术应用交流等活动,强化村民间积极的信息交流,弱化农户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风险感知与不确定性,提升农户心理认知;利用新媒体、电视和手机等媒体渠道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网络,促使农户掌握科学的技术资讯和政策导向,降低农户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信心,提高农户对技术采纳的了解和认同。

2)强化技术服务主体激励。普及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主体为不同类型农户提供保护性耕作相关服务,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和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引导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创造良好的技术采纳环境;建立市场服务监管机制,制定技术服务标准,约束双方交易行为,避免双方权益受到损害,强化农户与服务供给方的利益联结。

3)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关注资源禀赋较弱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在需求,探索以物化补偿和经济补偿为主的农业保险补偿机制,降低农户技术采纳的风险预期,提高农户技术采纳的能力;继续通过政府补贴为小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资金支持,补齐小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短板。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养心暖阁春意煦 时花新句上墙来 养心殿内檐书画保护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