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视听翻译教学启示

2020-04-22 19:15郭伟恩
关键词:翻译教学

郭伟恩

摘要: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属于多模式(multimodal)和多媒体(multimedia)文本翻译,为应用翻译研究中一项新兴的主题。科技进步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对视听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学策?和理论基础值得进一步探讨。然而,视听翻译在高校课程中多为选修科目,相关教学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鉴于此,笔者从视听翻译本质及翻译教学理论出发,探讨视听翻译在高校课程的角色,并提出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的原则。

关键词:视听翻译、功能翻译、翻译教学

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地位相当模糊。Gideon Toury(1995)的翻译研究学科分类图中,专门?论(partial theory)之下有翻译媒介等?项分类,但未见有视听(audiovisual)相关描述。科技改变?人的生活与沟通方式,翻译实践也随着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而改变,翻译研究与?论建?也呈现出新的视野,?如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与语?库翻译学(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本土化与全球化(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成为近?来翻译研究中随着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兴主题(Munday, 2008)。视听翻译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训练与研究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本文旨在从视听翻译的本质和视听教学?论的角度探讨视听翻译的课程设计,并抛砖引玉,希望唤起?多教师投入视听翻译教学的?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 视听翻译的范畴和特点

《劳特利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将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定义为“将多模式与多媒体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的翻译”(Baker &Saldanha, 2008)。视听文本(audiovisual texts)的文本产出与意义理解依赖多种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s)或模式,如语言、影像、配乐、音效、颜色等,来自各种符号资源组成的信息,透过屏幕的整合,以多媒体形式同步呈现给观众。多模式和多媒体的特点使视听翻译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关注言语,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还必须考虑译文是否与视觉印象相吻合。

常见的视听翻译可分为两大类: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字幕翻译是将源语口语信息以译语文字呈现在屏幕上,而配音翻译则是将源语口语信息以译语口语方式传达,通过专业配音员来配音。高校视听翻译教学通常指字幕翻译,即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字幕依据目的区分虽包括了服务于听障和方言的“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但仍以连接母语与外语的“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为主。“语际字幕”翻译与一般翻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但包括了语际间的转换,同时还包括了将原声口语浓缩为书面译文的语言运用形式的转换,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对角线翻译(diagonal  translation)”(Baker&Malmkjar, 2001),它也被称之为“受限的翻译(constrained translation)”(Titford, 1982:113-116),因媒体字幕必须搭配影片画面及音效同步呈现,故字幕翻译所受的制约远比一般笔译多。视听文本整体的信息要通过多种符号模式传递,文本只是整体信息的一部份(Bartrina&Espasa, 2005:83-100),译者?仅要翻译文字,还要整合有特定功能的非言语模式的符号(如画面、音乐、音效等)以传达源语文本的意义,使作品能够在目的语文化观众身上产生与源语文化观众相同的视听和观赏效果。

二、视听翻译教学

(一)市场需求与实践发展

Díaz-Cintas(2008:5)指出早期欧洲要将视听翻译纳入翻译课程,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硬件与技术?足的问题,教学只能局限于纸笔的练习。碍于经费和设备的限制,教学中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室、影片播放器、字幕机、影片字幕编辑软件等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视听翻译课程能轻松将模拟练习所需的工具融入课堂。

电脑科技和网络也改变?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同语言间的信息交??加依赖于翻译。传播媒体的发展改变?视听翻译的市场需求,除?需求数?增加,翻译内容也?包罗万象。字幕翻译所使用的工具也已截然?同,传统以纸笔练习为主、注重文字转换的视听翻译课已?足以涵盖此类课程的实质,现在的字幕译者除?文字转换,还要面临新的客户需求,如转换影片格式、以?同格式转出或存入字幕文件、将字幕与影片整合为一个新的文件等等(Díaz-Cintas, 2008:91-92)。除了具备基本的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这些基础技术能?也被纳入课程目标,以提升学生在实践上的竞争?。

(二)视听翻译课在高校课程中的角色

在一些高校,视听翻译多为选修课。然而Díaz-Cintas(2008:89-103)认为视听翻译课须事先评估学生的翻译能?,他建议学生接受适当的翻译训练后方可胜任处?有诸多限制的视听文本。对于已学习过笔译、同步口译等基础翻译课的同学,?能深刻体会视听翻译与其他形式翻译的异同,除?能将基本翻译技巧作为视听翻译技巧的基础,也?能融会贯通。

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其呈现方式生动活泼,题材也丰富有趣、包罗万象,深受学生喜爱。视听翻译课的教学目标可着重于通过视听翻译提升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体验翻译实践,而不必以专业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处?需要较高专业知识或语言能?的影片翻译。Erik Skuggevik(2009:197-213)认为视听翻译课可培养学生五个层次的能?:最基础的是技术能?(technicalcompetence),即能够了解视听翻译的限制、熟悉实际惯?与常规、使用软件等;其次是灵活运用源语和译语的语言能?(linguistic skills),也是译者的基本技能;第三是对源语和译语社会与文化(social and culturalaspects)的认识;第四是能够了解言语?为中的心?或情感(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的意义,这是视听翻译中最常见却是较难分析的部分;最高的层次则是在某些限制或可能之下选取策?时,能够通盘考虑以上因素(taking all these previous areas into consideration in aholisticexercise of  determining strategies based upon the 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n offer)。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参考以上五种视听翻译能?层次,通过评估学生能?与可用的资源,来决定各层次的教学比?。Díaz-Cintas(2008:89-103)針对视听翻译的基础入门课,就授课的内容和教学顺序提出具体建议。他认为视听翻译的基础或入门课程应从一般性概?开始,让学生先了解视听翻译和字幕翻译的定义、本质、涵盖的范围和发展现况,接着开始技术和语言层面(technical & linguistic dimensions)的训练。技术部分涵盖的内容包括:使用字幕和播放软件、字幕停?时间的?算(timing)、认识时间码(timecodes)、了解阅读速?(reading speeds)对?解和字幕字数的关系、使用已断好字幕时间的剧本(template)等;而语言部分则包括:译语的字幕标点使用常规(punctuationconvention)、断?原则(line breaks)、浓缩和??(condensation &omission)的缩减字数策?(reduction  strategy)、图像对于文意连贯(semiotic cohesion &coherence)的意义等。在技术和语言层面的训练之后,可以导入视听翻译的产业和发展概况,?如邀请专家演讲、或带学生参观影视公司等等。适当的实习机会也能帮助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以致用。

(三)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视听翻译教学

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词或句的转码,而是一种复杂的行为。从行为理论出发的翻译功能学派(functionalism)强调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与策略。Reiss(1989:61-171)主张文本类型具备的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她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资讯类(informative)、表达类(expressive)、操作类(operative)、视听类(audio-medial),视听文本属于视听类,以音乐和影像来辅助前三类功能的文本。Vermeer(1989)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种具备意图(intention)和目的(purpose)的?为,因此翻译前一定要先了解翻译的目的与译文的功能,才能决定使用的方法和策?。由于目的论强调决定翻译方法的是翻译的目的,原文不再处于权威的地位,同一文本的翻译得以有?同的译本与功能。

Nord提出文本分析模式,通过明确文本内外因素、比较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function)、读者(addressees)、文本接受时间(time of reception)、文本接受地点(place of reception)、文本传播媒介(medium of transmission)、文本制作动机(motive for production)、找出原文与预期译文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围绕恰当的“翻译要求”, 全方位处理翻译问题、翻译策略、翻译素材、翻译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及检验翻译能力 (Nord, 2006:36-190)。目的论?只在翻译实务上为译者提供翻译决策的?论依据,在翻译教学中,也让师生以开放的态?,欣赏?同译作。

(四)课程设计

本文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根据Chamot和OMalley(1994)提出的认知学术语言学习法(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CALLA),结合功能翻译理论, 从构想翻译策略及问题、选择翻译教学素材、调整翻译难度等几个方面, 努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

CALLA的架构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Preparation)、“实施”(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评价”(Evaluation)与“延伸”(Expansion)。采用CALLA的优点在于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可供教师参考,其整合任务、内容学习策?与评价的教学模式,也有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先备知识、合作学习以及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基于社会认知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视听翻译教学成效。

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设计翻译导入,启动学生的先备知识和语言能?。

教师可运用翻译文本分析模式以话题的形式引入,介绍原文、翻译背景、受众等文本内外因素,引导学生对翻译目的、原文文本进行分析,比照原文译文情境,启发学生主动预测翻译问题, 选定翻译策略,做好翻译前期准备工作(Nord, 2006:156-161)。

除?教师准备的示范教材和活动外,翻译教学的影片来源、内容、题材,可以交由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让学生参与选材,有助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内在学习动机。教材最好能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视听经验出发,搜索网络上的动画、电影、或电视剧集与其业余字幕翻译(amateur subtitling)、在线游戏翻译(online game)等,以补充?师课堂上未涵盖到的视听翻译需求。为保证教学效果,翻译教学的材料须真实可信(authentic materials),有实际的翻译需要与翻译情境(translating  in  context),没有明确来源、主题、发送者、地点、时间等背景信息的视听文本通常会令学生无从下手(Nord, 2006:162-163)。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留意受众因素对文本内容、风格和非语言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有些教师对??掌握教材难?感到困扰,尽管是学生自己选出的影片,学生也?见得能判断翻译任务的难?与自己胜任的程?。教师该如何区分难?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除?弄清学生语言能?和背景知识,还可运用翻译文本分析模式了解翻译任务难?来源:文本本身(text-specific difficulties)、译者本身能?限制(translator-dependent difficulties)、与翻译任务性质相关的语用问题(pragmatic  difficulties)以及工作情境中技术性的困难(technical  difficulties)。Nord 认为在使用真实教材与提供明确翻译目的之前提下,教师可以调整(adjust)翻译任务的难?以?教学。?如改变翻译任务的性质,提供明确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翻译指引(didactic translating instructions)”;或是调整工作情境,限制学生翻译的时间与工具等。透过设定翻译任务的性质与工作情境,教师可以调整翻译同一文本的任务难?,以适应?同的学生和教学目标(Nord,2006:168-172)。

“實施”阶段,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内容重心,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活动让学生学习翻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活动的实施以小组等合作学习方式,通过与小组成员讨论翻译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他人对于同一文本的?同诠释和译法,而共同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翻译质量而言,教师应强调译文在动态或功能上的等值,了解同一篇文本多种翻译的可能,源语文本可因?同目的和情境呈现出?同的译本。对于翻译错误或问题,教师也应采取开放的态?,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译作表达?同的见解。学生从教师和同学身上得到的回馈,有助于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能?。除?翻译的成品(product)之外,教师也需对翻译过程(process)给予回馈和建议,检查学生翻译策?的使用情况。

第三阶段“作业”,让学生分组方式练习翻译,作为下一次实施的讨论内容。

通过分组合作,学生可以讨論决定小组要进?的影片来源、内容、题材,乃至制定工作?程、进?、分工、成果展现和评估方式。任务导向的视听翻译课程,?再是只注重文字转换,完成翻译任务所需的各种能?还包括:与时并进的技术能?、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的能?、项目管理能力,这样的训练也有助提升译者的社会竞争?。

围绕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在保证选材“质”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大课外练习的“量”,通过邮件、微信、微博等现代电子互联技术的便利条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对话的平台。

第四阶段“评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并及时给予回馈。

Díaz-Cintas (2008:201-214)提出,字幕翻译的评估可从语言(讯息正确性、沟通效果、风格等)和技术(如同步性、断?效果、格式等)两方面入手,评价翻译成品的品质。还可邀请真实观众(全班同学、?师等)来观看字幕影片,请观众就字幕在整体视听感受中的效果提出看法。

字幕翻译是译者?遭批评的一种翻译模式(vulnerable translation),因为原音与字幕同时出现,有些熟悉源语的观众会对照源语逐字审视译文,找出译文疏?、错误或简化之处(Munday,2008:190),却?见得会考虑到字幕翻译上的诸多限制。同时,学生会因担心老师批评其翻译上的疏?,而拘?于原文结构与字面意思,导致译文?够简洁,尤其造成译?过长与隐喻翻译失当。教师也可将这两难纳入课堂讨论,了解学生的看法并共商对策。除?从语言和技术层面来评估翻译作品,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把真实观众的反馈作为自我检测学习成效的一项指标,并对自己翻译任务的规划、执?、监控和成效等过程提出心得体会,且把之纳入整体翻译策?的使用过程。这种兼顾表现(performance)和过程(process)的翻译评价,可取代传统的成果导向评价,并有效建?学生完整的视听翻译课程的学习档案。

最后的“延伸”阶段,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举一反三,应用在其他类似或?同的情境。

免费提供演讲影片和字幕的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  (http://www.ted.com)网站,就是一个极佳的课外视听翻译实践平台,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该网站的“开放翻译项目(Open Translation Project)”提供TED演讲的字幕及互动文字记录,数以万计来自全球各地的志愿者将科技、娱乐、设计(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TED)为主题的演说影片翻译成各种语言,供全球使用者观看与分享。志愿者只需注册即可参与自选影片的翻译。翻译时需参考网站的“译者翻译须知(Style guidelines for translators)”,并遵守网站的审稿机制,译稿须经过初译、修订和审批三个环节,方能在TED官网上公开发布。学生的每次翻译都是参与一项与他人互动的任务,除?和委托者(TED网站)或审稿人的互动,也可了解观众对字幕翻译提出的评论。虽然是个人独?译稿,且形式多为公开演说,但是反映真实翻译情境,通过与网站管?者、审稿人的互动,学生积累丰富了翻译经验,提高翻译实践的积极性,获得了极大成就感,也对译者自身的价值与责任有?深刻的体会。

结语

视听翻译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欣赏英文影片的同时,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从科技发展对视听翻译实践及教学的影响谈起,将功能翻译理论?实于视听翻译教学,提出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估的原则,以期创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在视听翻译各层面的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外国语,2005.

2. Baker, M., &Malmkjar, K.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1.

3. Baker, M., &Saldanha, 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4. Bartrina, F., &Espasa, 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In M. Tennent,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5.

5. Chamot, A. U., & O'Malley, J. M. The CALLA handbook: Implementing 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Approach. White Plains,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4.

6. Díaz-Cintas, J.The didactics of audiovisualtransl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8.  .

7.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8. 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9. Reiss, K.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 Chesterman,Trans.). In A. Chesterman (Ed.), 1989.

10. Skuggevik, E. Teaching Screen Translation: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Subtitling. In J. Díaz-Cintas & G. M. Anderman (Ed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11. Titford, C. 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 LebendeSprachen, 1982

12.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13. Vermeer, H. J. Skopos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In L.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New York: Routledge, 1989.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