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2020-04-22 19:15张志明
关键词:湘西资源传统

张志明

摘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升文化认同,深化民族精神,更新教学方法等价值。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必须有效实现“两个转化”的实践路径和“三个结合”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路径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育人的道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经典,弘扬经典精神,提高文化立国的理论思维与公民的文化自觉,不可或缺。[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强调了“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湘西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湘西地区高校,既可传承和弘扬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丰富湘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多重文化价值。关键是要探寻到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及实现学生三观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途径。

一、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状

(一)、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类型

湘西是土家、苗、侗、白、汉等多个民族聚居地,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致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三类。

1、历史文化资源

湘西这块神圣的土地历史上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范为我们今天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榜样素材。

例一:明代永保土兵抗倭。

明嘉靖三十一年,倭寇侵犯江浙地区,湘西永顺土司彭翼南率永保土兵3000平东南倭寇,立下"东南第一战功";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彭翼南再次率永保土兵抗倭,全歼倭寇,初步平定了东南倭乱。

例二:近代湘西民族英雄辈出。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湘西儿女不吝鲜血和生命,为抵御外强英勇献身。清同治年间,镇守台湾总兵刘明灯(湖南张家界人)、吴大廷(湖南沅陵人),率七千湘兵渡台,坐镇台湾近三年,以此抒写爱国情怀;清末台湾守军将领孙开华(湖南慈利人),中法战争时,大败法国军队,他创立的“麻雀战”、“游击战”等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100个民族英雄之一;杨岳斌(湖南吉首人),63岁高龄的他为民族正义,历经千辛万苦渡台,与驻守台湾的巡抚刘铭传協同作战,迫使法国与清廷讲和,破例不赔款。这些湘西人在护卫台湾宝岛的英雄事迹在湘西地区广为流传。除此之外,清末,八国联军侵华,67岁高龄天津总兵罗荣光(湖南吉首人),死守大沽口炮台,以身殉国。近代以来,湘西民族英雄辈出,英雄事迹层出不穷。

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往往是被国民所遗忘的一种精神。高校大学生是在锦衣玉食中成长的一代年轻人,没有经历外敌入侵的苦难,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缺少爱国主义的熏陶。因此,将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即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与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相融合,以此说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2、民族文化资源

湘西是一片大山的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大杂居、小聚居”,由此形成了湘西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湘西少数民族爱音乐、喜舞蹈,还有很多传统技艺,如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织锦,湘西苗族的鼓舞、民歌、银饰锻制技艺等都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仅湘西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6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达50多项,这样密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国都很罕见。

3、红色文化资源

湘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中,这里先后创建了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曾是三大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发源地。湘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过去,这里留下了“我为红军点个灯”的桑植民歌;而今,《马桑树下》的歌舞剧走进了北京城。

粟裕,湖南会同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会打仗的军事奇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粟裕的家乡会同建立了粟裕纪念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乃湖南桑植县人,曾任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先后开辟了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曾率领红二方面军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长征,解放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贺龙家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共牺牲了数百口人。1977年省县两级政府重修了贺龙故居和贺龙纪念馆,现在,贺龙故居和贺龙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文化景点。

湘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永顺塔卧烈士陵园、龙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

(二)、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点

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资源丰富密集、突显地域性民族性、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精神等特点。

1、文化资源丰富密集

湘西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密集,异彩纷呈,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大资源。仅湘西州就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能、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的26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50多项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土家族的毛古斯、摆手舞被誉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被誉为中华一绝,侗族大歌彰显了中国古代也有多声部演唱。

2、突显地域性民族性

按区域性划分,大湘西包括今张家界市大部,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全部,以及邵阳市、常德市的一部分,共20余个县市。通常所说的湘西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保靖、永顺、花垣、龙山、凤凰、古丈、泸溪、吉首等 7 县 1 市。湘西文化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来的一种山文化,且打上了古代楚文化的地域特色,具有其独特性。另外,湘西系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湘西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色彩。部分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与宗教。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等多为少数民族,突显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等文化特征。

3、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精神

湘西人民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反侵略战争中还是在红色革命中主要体现在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精神。除此之外,湘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养成了勤劳勇敢、和平共处、中华一体的民族团结精神。

二、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追求真善美的人文价值

千百年来,湘西儿女就一直生活在武陵这绿色的山川、红色的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无畏艰辛、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湘西人民追求真善美的人文价值体现。土家织锦,苗族花带银饰,侗族大歌,无不洋溢着湘西人民热爱生活的生命之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个体层面能帮助大学生立足现实,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养成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提高学习兴趣;社会层面可以培育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做君子不做小人的德育价值

人格是民族文化的最高等级。湘西民间,长期奉行着“做君子不做小人”的做人信条。无论是明代奔赴东南沿海英勇抗倭的湘西永保土兵,还是抗日战争奔赴浙江嘉兴英勇阻敌的由湘西儿女组成的新编128师,或是贺龙指挥的八路军120师,无不深明民族大义,慷慨赴死。湘西少数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都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这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做君子不做小人的德育理念,进而能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2]《礼记》有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充分体现了“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的内在合一性。[3]“忠”“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湘西优秀传统文化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存亡之际,湘西儿女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将家国合为一体,将为国的无私奉献与在家尽孝的家庭价值观念合二为一,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观念。

除此之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克服以往传统的教育方法的不足,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新传统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还具有方法更新价值。

三、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路径

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运用路径及具体举措。我们认为,这就是要实现“两个转化”的运用路径和“三个结合”的具体举措。

(一)、运用路径:实现“两个转化”

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通过两个转化来实现。即: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将已转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三观教育资源。第一个转化主要解决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即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即民族的地方的传统文化要注入时代精神等价值观念。第二个转化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三观教育资源。学生的三观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教育。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各高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水平,需要批判性的吸取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抓住传统文化的精华,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特别需要从个体层面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个体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湘西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二)、具体举措:实现“三个结合”

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必须实现“两个转化”的路径。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实现“三个结合”。

1. 实现文化资源的“道”与“术”的结合

文化学者彭林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中国教育报2017.09)一文中指出,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是“道”而不是“术”。即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4]我们认同这一观点,但更强调实现文化资源的“道”与“术”的结合,“道”不离“术”,“术”中显“道”。

近几年来,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诸如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苗族鼓舞都陆续进入了湘西诸多大中小学校园。它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乡土气息,又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精神。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旋律的优美,是对红军恋人的深情怀念;千人土家摆手舞的手舞足蹈,体现了土家人雄强阳刚的生命意识;苗族鼓舞节驰名中外,可谓世界鼓舞,鼓舞世界,弘扬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里优秀的文化资源,既是“术”,又是“道”,实现了“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例如,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舒湘汉教授的“武陵风骨”人物画展,为包括湘西在内的武陵山片区的40名近现代爱国英雄人物作画,并请相关文史学专家配之人物简介文字说明,图文并茂,长期列入院内博物馆,不乏是一种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与“术”完美结合,从而取得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实效。其中,绘画是“术”,而绘画作品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道”。

2.实现课堂教学的“内”与“外”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使之“活”起来,“火”起来,以解决长期以来“抬头率不高”的问题。由于这些课程是全国统一课程,缺少地区差异。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并非本土学生,对湘西地区历史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可将乡土教材引入教学课堂。比如,熊晓辉、向东编著的《湘西历史与文化》一书,图文并茂地简介了湘西地区优秀历史人物,红色革命等,是一本辅助性的高校思想政治读物,可制作PPT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开设桑植民歌等通识教育课程由学生选修,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总之,乡土教材进课堂,可以实现教材育人。

除了加强第一课堂教学这一“内”教学外,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这一“外”的教学方式,可将课堂教学的“内”与“外”有机结合起来。

開辟第二课堂,开展乡土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实现活动育人。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学生培养和人才交流中的产物。学生可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磨炼意志,通过社团文化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以此为桥梁,可增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升自我。高校可通过开展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团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经典,成立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比如,成立桑植民歌社、创意手工社等。以湘西文化为背景,通过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开辟第二课堂,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以实现实践育人。高校要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可利用现有资源,如贺龙故居、张家界博物馆、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粟裕纪念馆、永顺塔卧烈士陵园、芷江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由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实践教学展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3.实现传媒工具的“新”与“旧”的结合

将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发挥传媒工具的舆论宣传教育的作用,并将传媒工具的“新”与“旧”有机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

这就告诉我们,除了继续运用已经习惯了的旧的传媒方式,诸如继续办好校报、校广播台等“旧”的传媒外,还要学会用互联网“新”传媒,并将“新”与“旧”传媒有机地统一起来。当下,要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新”平台,以实现网络育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等软件不断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手段,地方高校也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网络育人工作。比如:通过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宣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借助学校电子屏幕播放《血色湘西》等影片,渲染湘西少数民族淳朴、善良、真诚的民风民俗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使命。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这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4]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N]中国教育报,2017-3-2.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

[3]王永智 .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维系[N]光明日报,2016-10-19.

猜你喜欢
湘西资源传统
一桥飞架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少年力斗传统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