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探索

2020-04-22 06:52韦雨才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创新

摘  要: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科学素质上已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图书馆行业管理部门仍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基础保障。图书馆行业人员要提高认识、科学定位服务,联合社会力量不断创新服务,实现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科学素质上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民科学素质;创新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厅2018年软课题研究类项目“湖北省科技创新创业协同服务能力提升研究——以科技孵化器与图书馆跨界融合为例”(编号:2018ADC097)。

作者简介:韦雨才(1993-),男,广西柳州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管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任何一个群体的科学素质相对落后,都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只有全民科学素养提高了,中国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强国[ ]。可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国家发展全局尤为重要。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8.47%,较2015年提高2.27个百分点,但距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还有差距,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目前普遍超过20%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培育和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服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个人创新的基本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对象覆盖面最广和知识信息资源最富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理应在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创新突破大发展,凸显其在创新驱动时代下驱动公民个人创新方面的新思路与新作为。

一、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工作的必要性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实施的第一部文化立法,彰显了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法律规定公共图书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对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科技创新成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此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颁发,明确指出科学素质决定了公民思维与行为方式,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科学素质上与时俱进,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以文字扫盲为服务目标,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以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再到当前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过程。创新驱动时代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服务,要以现代科学技能教育、传播和普及为重点内容,激发全民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力,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育源源不断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大军。

(二)科技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供求发生新的变化

在科技信息快速迭变的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服务的供给模式与内容将发生新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对传统世界的变革,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媒介、内容和载体等发生颠覆性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的科普工作面临边缘化困境。图书馆必须顺应科技变革的前沿趋势,通过科技融合服务体系创新再造,探索科技迭变时代下的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供给模式和高效机制。与此同时,科技发展衍生对人类社会运行机制底层技术架构的变革,造成人类社会的家庭单元、工作单元、交通单元、社交单元、产业单元等领域的全面改造,从而倒逼人类自身不得不去适应科技迭变的规律与路径,使得科技创新与科学素质成为驱动科技发展同等重要的两翼。在科技变革速度与深度远超普通公民接受能力范围的当下,公众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对其进行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从而避免出现科技发展过度精英化而大众科技普及断层的马太效应或二八定律,及其衍生出的海量科技盲民。这时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的服务将越来越重要,公民对提升科学素质的服务需求将更加迫切,对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会更高。简言之,科技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开展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面临新变化,即公民科學素养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特征,公众需求大幅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大幅加快,公民对多主体、跨学科、双向性和知识活化应用的诉求突出[ ],图书馆必须更加重视公民科学素质的培育,积极借助高新技术改造服务内容、模式与机制,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变化。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知识信息储存推广机构,天然承载了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职能。随着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场地空间、馆藏图书和专业馆员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实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上获得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注重平台搭建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思路,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通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实现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衔接,开展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公民素质培育活动。例如,桂林市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优势搭建资源平台,数字化处理科学信息,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专项活动 [ ]。黑龙江省图书馆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享基层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健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运用本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广阔的信息网络平台,共同搭建起服务不同群体的信息服务平台,高效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服务工作[ ]。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针对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发展时期下农民的科学素质培育服务需求,积极搭建远程图书馆信息服务站点联网系统,将电子图书、农业科技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化的手段传播给农民群众,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生产技能[ ]。

(二)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关注精准服务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公共图书馆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工作的局面,例如针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和农民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科学教育服务。鉴于青少年处在积累科技创新知识的关键阶段,还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科学适用性,江苏、广东和湖北等地多数公共图书馆长期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各类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专门设置少儿阅览室或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配配多媒体放映室、活动空间、展览馆等,提供符合青少年内容需求和形式要求的科学素质培育服务。长沙市图书馆以“长沙百姓大讲堂·橘洲讲坛”、“星城科学讲坛”、“青苗计划阅读实践活动”等公共文化讲座的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推广和科学教育活动,其中“橘洲讲坛”以专家学者传播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主;“星城科学讲坛则”贴近生活实际,面向市民普及医学、健康等主题科学知识;“青苗计划”则专注于引导青少年养成阅读习惯,能够让他们习惯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此外,还有与时俱进的专题教育服务,例如龙胜县图书馆针对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热点,举办精准扶贫农村电商培训班,为创业人群提供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淘宝及微信开店实操培训教育等[ ]。

(三)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视合作创新

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的服务工作覆盖面广,且科学属性比较强,实属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工程,必须要联合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企业、科研院校、社会团体等力量的合作参与。例如,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广泛组织开展科学家、专家系列科学教育讲座,有国家图书馆的“科学家论坛”、宁波北仑区图书馆的“九峰讲坛”以及长沙市图书馆的“橘洲讲坛”等。另外,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依托广东省科学院在生物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其他院所、场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和载体,实现图书馆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让公民潜移默化了解科技创新前沿知识[ ]。上海浦东图书馆联合浦东科学技术协会、志愿者协会和文化传媒企业共同筹备开展“科普艺术月暨2018浦东图书馆数字体验嘉年华”活动,有力推动了浦东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工作的进展[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理念的日益增强,各地公共图书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的社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系统性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体系,全方位调动社会资源网络,实现了各类社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跨界创新融合的格局[ ]。公共图书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的内涵也因此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

(四)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面临多重挑战

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难以自成体系。即便《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但由于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覆盖面非常广,内容涉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宏观层面的政策文件,缺少对图书馆的细化规定,在“大科学”范畴下,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图书借阅、专题讲座等服务与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之间就产生了交叉重叠,出现业务边界模糊问题,因此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在服务主题、内容和形式上没有显著区分,最终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因缺少独立性而被馆内其他业务收编,加大了对其绩效进行量化认定的难度,而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进一步降低了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服务工作的话语权。

缺少系统的资源配置,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在图书馆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服务因难成体系,缺少系统的人员、资金、物资支持,导致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特别在人员队伍方面,图书馆员大多身兼数职,且工作繁忙,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系统性科技知识传播教育技能培训,在临时抽调而非专人专岗的工作模式下,图书馆的各类科学知识教育活动无法凸显科技的技术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另外,多数图书馆尚未组建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服务队伍,导致图书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服务需求。另外,只注重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忽视深层次的科学精神教育、基本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所呈现的不成系统、碎片化的服务内容,不利于用户系统性学习吸收;随机性、表层性的服务形式,无法吸引公众深入参与互动 [ ]。简言之,缺乏系统的人员、资金、物资等资源保障,导致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服务组织方式单一、内容质量不高,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参与热情。

三、创新发展时期强化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建议

为适应创新驱动时代下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工作的新要求,建议从如下方面对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工作提质增效。

(一)图书馆主管部门要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完善基础保障

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与科学素质已经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各界必须回应这一新变化和新趋势,特别是对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科技创新知识和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核心载体的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在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方面发挥基础性带动作用。公共图书馆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推动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工作条例、发展规划、绩效考核体系等,推动各级图书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图书馆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文献开发、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力度[ ]。在经费投入上,要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出现与其他业务经费相互包含、统计不清的情况。在文献开发上,要加大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相关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以“用户为中心”灵活调整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类文献的藏书比例结构,[ ]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特征,精准匹配文献资源的规模和类型,平衡纸质与电子、文字与音视频等比例,突出图书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的特色。在人员培训上,要培训馆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使其系统掌握最新科技动态、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从“请进来”转变为“送出去”,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精准施策[ ]。只有制度体系、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公共图书馆才能成为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精神和知识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二)图书馆行业人员要提高服务工作认识,科学定位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天然承载了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公民科学素质培育的职能。在科技创新驱动时代,公共图书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图书馆行业人员必须提高对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要立足图书馆自身资源,科学规划服务目标、内容体系,切实回应本地公众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不同的公共图书馆在场地空间、文献资源、资金能力、地理分布以及本地用户实际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图书馆提供科学素质培育服务时必须要立足实际,合理定位服务工作的目标体系和重难点任务,充分发挥内外部资源能力优势,打造特色明显的图书馆科学素质培育服务工作品牌。此外,各级图书馆要研究细化针对非特定对象、特定对象的服务目标与任务体系:非特定对象服务要体现基础性、普惠性、全局性和实用性,要针对不同时期群众生产生活热点需求,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样的服务,如计算机、手机、电商、创新创业等;特定对象服务,要体现特殊性、精准性、通俗性和帮扶性,特殊人群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贫困人口等,服务要精准匹配其个性化的现实发展需求。如中国地质图书馆依托其地学馆藏文献、地学科技信息等专业资源优势,系统深入开展地质灾害与预防普及工作,回应公众对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紧迫需求[ ]。

(三)图书馆要加强社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突破创新局限

目前,公共图书馆已经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科技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等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培育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这种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有利于发挥不同组织在不同领域的资源能力优势,推出各类特色科普服务活动,也能避免公共服务系统因内容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例如,南京市图书馆为满足当地居民对家庭用藥的知识需求,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开展“家庭用药指南”主题科普展览,在现场进行专业的药物实验操作,生动形象地为公众传达药品相关注意事项[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形成了“点线结合”的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模式。中国科技馆的展品是“点”,让观众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而国家科技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是“线”,对某领域特别感兴趣的观众可通过文献将感性认识延伸至理性认知,有助于公众将科学知识点链接成系统性科学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了培育公民科学素质服务的效果[ ]。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逐步渗透,以类型技术作为底层架构的产品或服务边界正在被逐渐颠覆和瓦解,以互联平台技术为底层架构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正在高速迭代成长。图书馆公民素质培育服务也必须适应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服务供给应从基于边界丛生的类型技术生产模式转变为基于跨界融合的平台技术生产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颠覆图书馆类型技术对服务创新的局限。具体来看,公共图书馆方面应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动态,要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手段,以“互联网+图书馆科普服务”为切入点,全方位创新科学素质培育服务体系[ ],摆脱物理空间和物质资源的束缚。例如,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通过影像技术和网络传播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参与和广泛传播,推动工作创新,即突破特定时空、特定服务和特定资源等诸多限制,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公民素质培育服务网络的核心节点,实现图书馆培育公民素质工作的全面创新。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创新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