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20-04-22 06:51颉茂华张婧鑫王娇
高教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对策

颉茂华 张婧鑫 王娇

摘  要: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会计的执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如何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五所会计学专业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学府,故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国十分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五所大学会计学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学教育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综合性院校背景下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就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强特色建设以及提高会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3-0001-0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the accounting practic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a lot, which has pos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how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us to solve. The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major of accounting in the top 5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Xiamen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un Yat-sen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ccounting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se fiv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accounting teaching, how to mak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Keywords: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setting; countermeasure

一、概述

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1]。与此同时,执业大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推动着我国会计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身份已不再是以前企业内部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简单制造者,而是朝着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专业化信息,能够掌握更多管理职能的国际人才不断迈进,逐步转化成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国内外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这一改变不但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来满足日趋变化的经济环境,同时,更加强调了当今我国高校应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加入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当中,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培养。数据显示,会计学专业是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截止2018年高考,我国已有632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涵盖了各个层次。我们所说的会计学专业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会计学专业大致分为企业会计、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三个发展方向。专业性强、就业面广,加上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這一专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与良好的就业前景[2]。在《2017年北京52所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中,会计学专业以9555元的毕业5年平均月薪位居所有专业之首;《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会计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达到92.5%,在全国十大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位列第四;在2017年统计的我国前十大财经类大学热门专业排名中,会计学专业更是排在了各大榜单的前三名。“就业好、待遇高”,直接导致了近几年全国多数省份志愿填报中会计学专业的报名热度长久居高不下,而社会需求大、对考生文理要求的界限较为模糊,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会计学专业,结果随着会计人才不断被输送,市场需求逐渐饱和,增大了会计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好就业”并不等于“就业好”。阳光高考统计结果表明:在2018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名列前茅,毕业生总人数超过10万人,自2016年以来,会计学专业的招生数量持续占据“高考招生人数最多专业”榜单,直接导致了该专业本科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否“好就业”也已成为了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3]。而在就业率问题显现的背后,薪资待遇低,高端人才缺乏,收入差距增大等问题也在困扰着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一个企业中,会计职业内部层次分明,不同的层次其职业前景不同,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差距巨大,一般会计人员月薪集中在2000元至3000元,且主要从事较为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记账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经验积累有限,导致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当今社会,低层次会计人才早已供过于求,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专业知识与国际眼光的高级会计人才。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如何发挥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如何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这成为了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考生家长抑或是社会公众,都对我国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南京大学学者李心合曾提出“会计人才在功能上可有学术性和应用性之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倾向于学术研究型,即鼓励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但是,由于受到学校规模、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自身未来发展规划等条件的约束,大多数学校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都集中于中级应用型人才,而他们之中知识水平有限、综合能力不强的学生又占大多数[4]。面对当今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该类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这就直接导致了会计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且未来这种就业趋势只会更加突出。因此,学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科研任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会计学专业建设,努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突出会计学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目标。

二、五所大学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特色和办学条件培养不同的会计学人才[5]。但现在的问题就是,面对多样化、层次化的会计学人才需求,我国高校几乎均开设会计学专业,并且培养目标几乎一致,没有本校特色,更不会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导致社会供需极不均衡,会计学毕业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另一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社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不足,创新性不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而学生创新思维匮乏、总体原始创新少,直接导致了我国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间接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的竞争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可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发掘束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根源,就要从教育的角度看,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结果预定的期望,根据学校的办学情况和教学目的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完成情况具有评价、调控和约束的作用[6]。任何一个高校想要确立一个恰当的培养目标,首先都要确立该校期望的人才培养价值,把握目标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标准的途径、合适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一个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对我们教育社会的性质起到定向作用,即明确规定我们的教育是在“为谁培养人”,进而支撑各高校根据这一问题定向其课程选择及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师教学方案。而培养目标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事前定向、事中调控过后的价值变异情况进行的判断与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对于与自身条件不符或培养效果不显著的目标方向在细微之处加以调整[7]。可以说,一个适合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人才的重要前提。高等院校制定对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定位问题,根据本校特色和市场需求英才施教,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保驾护航,对国家的未来输送人才,这才是综合性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教学使命。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当务之急是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然而,我们通过对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当今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大一统”的问题,即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财会专业知识和财经法规并且可以运用,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管理性人才。以及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会科研、教学的高级学术人才[8]。而清华大学将会计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中国会计学术研究,以培养本科以上人才为目标,重点把握国际化与学术研究,准确划分本科、硕士与博士人才培养层次,清晰判断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相比之下,其余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过于笼统,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无明显区别。经调查显示,这一问题在当今我国高校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即各大高校培养目标过于同质化、笼统化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首先,现阶段我国会计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上,呈现出明显的同质特征。国内会计类教学院校可以分为专、本、硕、博等层次,即使是同一层次当中的不同院校,在学校整体定位、历史文化底蕴、所处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下,针对对外特征明显的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也理应不同。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发布的培养目标中教育特点单一、层次类型模糊、社会需求不明确等问题广泛存在。过于同质化的培养目标直接导致了各个高校在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上无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符的教学方案,故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当今各高校會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从上述列举的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培养方案中便可见一斑,即反复强调会计类人才应德才兼备,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泛谈希望毕业生能够熟知国内会计法规的同时,具备问题的分析、解决与决策能力。笼统、片面的培养目标直接给相关学院的工作开展带去了困扰,课程的设计者无法从培养目标中获得明确的信息,久而久之,导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再次,厦门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写到 “学生具有在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业、企业保险业、政府机构从事财会工作的能力以及可以在大学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人才”;同样中国人民大学也提到“理解中国企业会计、审计和税务实务;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两所大学都将毕业生定位于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默认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即可进入大型企业或在中小企业中处于较高职位,上述两所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均处于我国顶尖水平,但经调查统计显示,厦门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约50%的就业岗位集中于会计、财务助理等,更何况国内其余非重点的本科高校与本科以下院校。事实上,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都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普通财会岗位,而正是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过高,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多使用了大型企业的成功案例。因此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只能适应金融机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大型企业,而面对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与事务所等的基本工作时难免无所适从。因此,从国内会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将培养的目标局限在培养现成型人才是不现实的,高校应切实调研社会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予以未来型人才培养更高的重视[9]。

总的来说,从列举出的五所高校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今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普遍存在同质化、过于笼统、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这样的培养目标,导致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不能实现其国际化,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国际化水平[10]。

(二)课程结构设置的比较

通过对五所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整理对比发现,各高校的会计学课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11]。基础课程包括通识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通识素质课程即思想政治修养、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当代大学生普遍应该接受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则主要教授一些与经济管理大类课程相关的、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微观经济学等。我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前两年进行学习,后两年则重点开设专业课。会计学专业课的开设作为会计学人才培养的主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探索。现今我国会计学发展起来的专业课主要有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12]。除上述两类之外,另有高校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展了专业能力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在保证专业知识扎实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对简单会计业务的驾驭能力和把握技巧,与此同时,有意识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整体上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及内化提高[13]。由于全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开设或多或少具有一致性,而创新创业等课程在不同层次的院校间开设梯度差异较大,因此,在这里我们通过着重比较不同院校会计学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探究其对本专业的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能做出哪些贡献。通过对上述高校的调查统计与比较结果显示,该五所院校的专业课设置基本一致,只是开课的时间和学分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五所高校选择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所调研的五所院校的会计学的专业课中,课程的重复率比较高,而课程的内容又有些重复,比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财务成本管理上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如今我们所说的《成本会计》教学理论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是先于《管理会计》所形成的、以成本计算、核算为核心的一种记录型管理活动。二十世纪中期,《成本会计》的理论逐渐向以控制为中心转移,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开始初具雏形。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本会计》已经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统一认可的形式,即一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14]。《管理会计》也逐渐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开展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服务。从这一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成本会计》是先于《管理会计》产生的,可以说后者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由前者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成本会计》倾向于企业内部控制,贯穿整个经济业务过程;《管理会计》则侧重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样存在于公司开展业务的各个环节,且每一家企业的内部管理一定是包含成本控制的。因此,上述原因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界限的模糊, 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教材中,如《成本与管理会计》与《高级管理会计》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和预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重复。不仅仅是上述五所高校,当今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都会选择开设《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上述几门课程,学习课程的重复导致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减少,本科教育不同于初中高中的教育,不需要一遍遍的讲授和巩固,这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同时也增加了任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如果高校未经考察便统一开设,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闲置浪费。

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各高校的专业课教材选择主观性较大。由于国家对于高校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我国各高校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授课教材,或者由学校自己编订,出版社统一出版。在这一机制下,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水平而选出合适的教材,同时各专业可以通过自主编订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连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但是我国现阶段会计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使各高校均能有效的利用这一优势,会计学专业教材选择的主观性较大往往加深了专业授课的“知识断层”现象[15]。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如果同一专业的任课教师之间缺少对教材选择的沟通,将直接导致不同课程所用的教材系列不同,学科体系的构建中难免出现知识遗漏、混淆等现象。而当今一部分高校所采用的自编教材普遍稳定性较差,无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综上,会计学专业在教材选择上重复性、主观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教师无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显得科学设置课程和合理取舍内容尤为重要。

再次,我們来看各大学专业课分别开设的时间。依然以上述五所高校为例,不难看出,五所大学在第一学年均未选择开设专业课。第二学年开始,普遍选择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等课程,但数量较少。第三学年的课程则以专业课为主,数量控制在4-5门不等。另有少数院校选择在第四学年为学生安排1-2门专业课。总体上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上述五所国内会计学专业顶尖大学在课程的时间设置上都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安排。本科第一学年作为学生的过渡学年,应以通识素质课为主,学校可以适当安排本专业入门课程,如《管理学》,授课目的在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大二时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水平,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课,加深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理解;第三学年,学生无论是在心智上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达到最佳,院校应把握好这一“黄金时期”,但专业课的数量不宜过多,学校应当考虑为有考研或实习意向的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早考虑好自身的毕业去向并做出合理规划,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院校专业的本科就业率与考研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时间设置上都能做出合理恰当的安排。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该专业第二学年没有会计学专业课的开设,学生课程数量较少,仅有的几门课程仍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学生第二学年过多的闲置时间直接导致了本专业在第三学年不得不开设较多的专业课。大三一学年会计学专业开设了包括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在内的7门专业课,课程内容多且难度较大,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未能在第二学年养成较好的专业思维,最终造成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时出现记忆断层、知识点遗忘、专业课学习困难加大等现象。另一方面,课程任务的繁重也导致了有考研意向的同学无法抽出时间进行系统复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考研率的提高。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和逐步被推广应用,因此会计本科专业特色教育也该与时俱进,将“互联网+”融入到会计学的课程设置体系。网络课程形式、结构、资源等各个方面相对传统课堂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由此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活泼有趣。并且相比于传统教室授课,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更加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会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现在MOOC和微课越来越成熟和被广泛推广,MOOC的推广使得学生可以享受到跨校、跨国名师的教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广泛吸收大家的知识精髓,尤其是MOOC有很多国际名师的课程和资源,这样会更加促进会计系本科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学生由此可以学到更加前言的国际化专业会计知识。微课因其“短、小、精、趣”的特征,更是被新一代的学生喜欢和认可,风趣幽默的课堂,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课程可以更加便捷的提交课后作业和学习心得,方便老师和学生的课下交流。因此各大高校的会计本科生课程的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逐步改革,逐渐形成教室授课为主,网络课堂辅助的课程体系。

(三)更新教学模式

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应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加入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要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同时要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训课和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务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演练来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同学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领导者和启发者。校内的实训实验室要充分利用起来,不可形同虚设。学校同时也应该加大对校内实训实验室的投资,引入先进的实训软件和教具,不仅要有企业的操作流程也要有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操作软件,不仅要对会计实操进行训练,也要模拟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的实操,要学生在学校里充分接触未来在企业会遇到的工作。同时要引入管理模拟软件,要学生在实验室里感受如何管理运营一个企业,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会计管理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校外实训是学校真正面临企业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要尽力将学生送到可以接触企业会计实操的部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快速与工作结合。

其次,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下的二级科目,为了培养高端会计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能力是成为高端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本科生可以获取到的企业数据有限,但是高校的EMBA的学生大都来自企业的管理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企业的事物更加熟悉并且可以获得企业的一手数据,因此本文提出建议:将本科生和EMBA学生开展联合教学,由EMBA学员为学生提供部分数据和信息,分组共同完成一些项目和案例,在老师的指导和真实的案例情景下,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容易掌握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本科生思维尚处于人生的活跃阶段,在真实的案例情景下,更容易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结论和意见,尤其一些做的好的项目和案例,不仅对学生本身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思路。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的技能,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本科生感受企业管理人员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为日后成为国际会计管理精英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科研与实践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科研和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更加强调创新,这样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和促进作用。为了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我们的双语教学应该加入国际顶级期刊的外文阅读课程,因为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代表了最前沿的会计理论,这样做的优势就是要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只有有了开阔的眼界才可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这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重要的是可以从本科阶段渗透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为日后无论学生进入企业还是科研院所均打下良好的基础。会计系培养的学生最终的目标还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随着会计软件的普及,也对会计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应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实训冬令营和夏令营,进行校外实训,例如很多大学的经管学院或者商学院都和用友新道学院(用友是国内顶尖的财务软件开发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在企业的环境下,学习职场技能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技能,将学校的知识和企业技能融为一体。因此学院应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项目,将学生输送到有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和所进行的实验用到实际中,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的实现校企对接。

参考文献:

[1]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2-81.

[2]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和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26-30.

[4]郑先哲,李文哲,冯江.专业特色建设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03):98-99.

[5]常永胜,钟育赣.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以广外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99-102.

[6]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7]靳永慧.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团队建设读本[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8]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68-70.

[9]段雪峰,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34.

[10]周仁义.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5):103-107.

[11]孟焰,李晓梅.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8(2):91-94.

[12]相子國.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1):30-32.

[13]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14]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15]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18.

[16]董泽芳,王晓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4(2):77-81.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