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及其在高职师资管理中的运用

2020-04-22 20:34曾阅林徐有华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激励理论运用高职院校

曾阅林 徐有华

摘 要:近几年来,各所高职院校越来越意识到,师资力量才是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管理工作。而激励理论,更能以人为本,通过奖励机制,满足员工心理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的工作状态更为饱满。在此,文章着重探讨了激励理论的含义、内容及其在高职师资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职院校;师资管理;运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性教育为核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决定高职院校水平的不仅是学科水平,还有其师资力量。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应激励制度不能有效实行,会影响员工工作状态,降低其工作效率,并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继而影响教学水平。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与内容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社会中生存,不仅需要依靠物质满足,还需要社会外界的肯定,来进一步满足自我实现。而激励理论的核心正是针对这种心理模式,通过一定的奖励给予,激发人们更大的工作潜能,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机制主要有薪酬、精神和工作三种方式。其中薪酬激励是最直观的激励方式,即员工出色完成任务后,给予其相应的奖金或是福利,员工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工作动力,积极投入到后续工作中。但一旦激励停止,员工态度可能会因此改变,产生负面情绪。而精神激励,则是给予员工表扬、荣誉或是社会资源,认可员工工作,满足员工的内心需要,实现高层面的自我肯定,这种激励方式虽然成本低,但是给员工带来的满足感较强,有利于稳定员工工作状态。第三种工作激励模式,则是以工作内容为出发点,通过让员工完成一些具有挑战力或是创新的工作,使其获得成就感。这类激励制度对员工的能力培养起到了辅助作用,其所完成的困难工作越多,工作经验就更丰富,自我认同感就越强,同时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二、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师资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师需求,吸引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习惯、行为养成方面与传统高校学生差别较大,而其上学的目的主要是学习技能,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力。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来满足教师生活、心理需要,让其将更多的热情投入教研中。而且近些年,社会发展较快,因此学校更需要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提高教学实力。[1]

(二)完善学校建设,提高综合实力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因此更注重人在行业内的作用。而激励制度,对内能完善学校建设,稳定人力资源,让教师在工作中被尊重、被肯定,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对外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攒社会资源,使学校紧跟时代脚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校声誉,扩大生源,提高学校综合实力。[2]

三、高职院校激励机制运用现状

(一)高职院校薪酬体系不完善

工作薪酬取决于工作价值的作用,理论上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越大,其工資薪酬也该达到相应水平。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其薪酬制度在建校时就制定了,虽然近年来也有变化,但调整幅度较小,而且关于教师薪酬,也有相应的文件规定,所以学校分配较为被动,不能按照教师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合理分配。加之高职院校教师整体薪资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也是很多教师的不满之处,教师们更愿意在空余时间做一些兼职,或是直接转行,很多优秀人才都因此流失。

(二)岗位评定不客观

高职院校教师与其他职业相同,也存在职称等级,等级代表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不同职称等级所处的岗位也会不同,享受的待遇也有所差异。理论上,这本来是学校管理制度中激励理论的最佳体现,但实际情况却与理论大相径庭。很多学校管理部门把职称与岗位混为一谈,在岗位考核中,评选过程常被形式化。这不利于学校内部形成良性竞争,而且会打压一些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稳定。[3]

(三)绩效考核不科学

绩效考核,主要是考察教师的职能履行程度,是对教师实行激励或惩罚的重要参考。通过绩效考核,教师也可以反思总结自己在工作中还存有哪些不足,从而积极调整工作状态与方向。[4]但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的评定标准不够科学,其考核依据呈现扁平化,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及他人评价来考核。第一,教学质量评价,考核部门只是考察教师是否按照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参考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与进步与否,这样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第二,科研成果重量不重质。一些教师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一大堆,但有实际利用价值的却很少,这种浮夸的学术风气也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不能激发教师潜能与创造性,不符合前文所提到的工作激励。

四、对应不足提出的运用对策

(一)管理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

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激励制度在师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按照教师工作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在建立激励制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制度既要公正还要照顾到岗位差异。因为教师级别不同,其在工作成果展示方面肯定存在差异,所以在制度制定时要有针对性,如果还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和激励,就失去了制度的公平性。

第二,丰富激励方式,建立动态制度。管理部门应该多了解教师需求,依据不同教师层次,为其提供精神或是物质上的激励。如对一些新进教师,学校应该给予其更多鼓励性奖励,并为其多提供一些科研机会,帮助其积累研究经验,让其享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5]

第三,既要满足教师需要,还要注重引导。管理部门在设置激励制度时,应该软硬兼施,配合相应的惩罚措施,从另一方面鞭策教师向前,而不只是一味满足。

(二)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因此用“薪”激励,就该从教师福利、津贴入手,做好规划。

首先,教师津贴应分为岗位津贴、鼓励津贴、特殊津贴三种。岗位津贴,顾名思义与教师岗位直接挂钩,因此应按照教师岗位的不同划分等级,而且要具有灵活性,随教师级别而进行调整,给予年轻教师更多权益。而且取得岗位津贴的教师,一定是在聘教师,对教学质量不过关或是通报批评的教师,应停发津贴。而鼓励津贴则是针对绩效考核结果来分配,考核合格教师,津贴数目统一,以示公正;而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其岗位津贴等级也会下降,以激励其端正态度,迅速调整工作状态。[6]特殊津贴的获取需要教师更加努力工作,如:教学管理出色或是教學时间多于正常课时或是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使其迎难而上,越战越勇。

其次,是福利。除了常规节假日、医疗福利外,学校可以将带薪进修、带薪培训作为激励福利,鼓励教师注重个人学习与提高,并为其提供机会参加一些高阶学术研讨会议,增长其见闻,提高其个人能力。

(三)按需设岗,制定岗位等级

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前,学校考核部门一定要分清“职称”与“岗位”的差别,如一些教师其职称为教授,并不代表能直接聘其为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进行岗位调整,按需设岗。并确立严格的岗位等级,那些职称和工作能力相对应的教师,自然会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晋升。这种设立方法,保证了晋升流程的公开公正,使每位教师不因职称背景,就在聘任时受到优待,侧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保证了激励制度的有效性。[7]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可以直观反映出教师间的工作状态与成果等差距,而且鼓励津贴和岗位津贴都与其挂钩,因此要保证绩效考核的实用性与公正性,才能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

首先,要确立考核标准,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成绩、技能掌握情况、月成长情况、就业情况等纳入标准,多设立考核参照,使考核结果更能客观反映教师水平。同时应该淡化领导评价和同事评价,因为此方面易受人为主观影响,不能公正评价。

其次,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很多学校将考核重点全放在了过程上,对于结果,教师只简单知道通过与否。这种考核模式也不利于引导教师继续提升,管理部门应该在每次考核完后,将考核分析结果,以邮件的形式分发给每位教师,考核结果分为工作肯定、不足之处、调整建议。同时增强与教师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获取教师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精神激励或是工作激励。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承担着培养人才、管理人才的双重重任。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与能力提升,在学校管理中加入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间良性竞争,从而提升其工作信心。这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提升本校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许 玲,汪 高.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9(5):98-101.

[2]赵 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0(6):50-52.

[3]何 静,代晓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分类分层管理与建设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72-77.

[4]李 芹.激励理论及其在高职师资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8(23):38-40.

[5]赵光辉,卢慧聪.激励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143-144.

[6]李荣华.员工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71-72.

[7]邓玉莹.关于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23-24.

猜你喜欢
激励理论运用高职院校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