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引导实施作用研究

2020-04-22 20:34吉恒莹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吉恒莹

摘 要:《环境学概论》这一课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文章以《环境学概论》课程为研究切入点,对这一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引导及实施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思政教育;引导实施作用

一、引言

《环境学概论》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对环境知识的普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学概论》作为公共选修课程或者必修课程,使其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

二、《环境学概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引导必要性分析

《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对周围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关注,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价值和权利等。可以说,就《环境学概论》这一学科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还要完成道德教学目标。据此,教师在进行《环境学概论》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在以往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思政教育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完成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是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的人群之一,并且大学生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和使命。可以说,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环境意识、法治观念的觉悟等,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会对国家未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此,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必须要将学生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充分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将其渗透于《环境学概论》的教学中,使得这一学科与思政理论课程同行,并逐渐形成协同效应,进而借助这一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1]

三、《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分析

(一)體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思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原理。而就《环境学概论》学科来说,其本身就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这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中,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和基础,也是促进和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制约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此外,在这一学科中的人口与环境之间、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均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呈现出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据此笔者认为,在《环境学概论》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内容中的哲学原理、辩证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学生的思政教育。

(二)现实的思政教育思想

《环境学概论》学科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学生来说,环保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一种终身教育。据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科中的环境知识,更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态度和情感,进而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外,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学生对环境、对他人、对生命的热爱。据此,在《环境学概论》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还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并促使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等,进而促使其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从细处入手,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2]

(三)环境法律法规

在《环境学概论》学科中,还存在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而法律法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法律法规意识教育,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伦理道德进行了一定的规范,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人们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了约束,使其遵循自然规律。据此,在《环境学概论》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相关法律的学习中,明确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法律意识。

四、《环境学概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引导实施策略分析

在传统《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实行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这一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据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在开展《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对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道德观念、人文精神

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并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使学生将“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后,将人类的道德观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如此一来,就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学生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等。

例如,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被损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一系列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道德观念,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其明确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对人类进行保护。

另外,在进行《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维护尊严、追求价值、关切命运的人文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给予高度重视。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播放“人类星球”“环境与人”等纪录片,促使学生在纪录片的观看中,深刻认识环境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关怀意识。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培养

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教师在基础科学知识的教学中,也必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观念。在具体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将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培养,渗透于课程内容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主要污染物的时候,可提醒学生:虽然天然饮用水中含有的少量的氟是对身体有益的,有助于预防龋齿;但是氟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旦摄入过量,就会导致人体出现神经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借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时候,应充分借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动案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借助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且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进行规范的要求,使学生对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懈怠,并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完整、详细的记录。

(三)滲透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鉴于《环境学概论》课程中含有大量的法律法规教育内容,教师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渗透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工作。一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充分结合环境保护法,使学生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较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法律和法规意识。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述“环境保护法”的时候,可对有关大气、水、土壤等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身边所出现的因环境污染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明辨是非,明确法律知识,明确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警示与安全教育

在借助《环境学概论》课程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时候,鉴于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教师在具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还必须要渗透对学生的警示与安全教育,使学生能感受到污染物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警惕性。教师在进行全球环境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就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影响程度、范围等进行分析,如臭氧层耗损、酸雨危害、全球变暖等;而且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以给学生警示,进而落实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五、结语

《环境学概论》学科是对人类与环境这一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具体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所隐藏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使该学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渗透有机结合,充分凸显这一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据此,教师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在知识教学中渗透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法律法规教育、警示与安全教育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以满足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夏 军,许家兴,刘晓燕,等.《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为例[J]. 广东化工,2016,43(18):212-213.

[2]刘桂菊.“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J]. 大学教育,2016(1):167-168.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