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乡村小学“空心化”背后的危机与振兴路径

2020-04-22 20:37余志娟张灵
科教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空心化乡村小学危机

余志娟 张灵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乡村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农村,农村主要劳动力出现了从城镇向乡村回流的现象,但乡村小学“空心化”依旧没有改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依然在乡村。乡村小学存在严重的生源危机,师资落后,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教师流动体制是乡村教育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 空心化 乡村小学 危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41

Abstrac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n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the rur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especially in some rural areas with goo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main rural labor force has returned from the town to the countryside. However,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has not changed. By 2020,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ill be basically realized, and the weak link is still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such as serious student crisis, backward teachers, imperfect rural education system, etc.

Keywords rural hollowing; rural primary school; crisis; path

1 乡村小学“空心化”依然存在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一个人的村庄”,乡村小学生源堪忧,乡村教师教学热情大大下降,乡村教育逐渐面临衰落。51 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郭红旗用一组数字来说明,4年前,他当村支书时全村人口 2700 人,现在是 3000 人,总人口不减反增,但村里空房子多了,村小学生由五六百人,变成目前的百十来人。[1]《2017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758万人,二孩占比超过50%,中小城市比重更大,按这样的速度下去, 2022年之后的几年乡村小学将会面临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城镇小学的压力将会膨胀。提升乡村小学自身的容纳力,提高乡村小学自身的活力迫在眉睫。

2 当前乡村小学面临的危机

2.1 生源危机

第一,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出城谋生,农村主力缺失,留在乡村的以老人、孩子居多,留守儿童的增多使得乡村小学生源质量堪忧。

第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增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学生数量从750.8万人增加到955.6万人。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民工随迁比例更高,以贵州省为例,2010年乡村6-11岁小学适龄人口总数为26.3万人,户口迁移到外乡镇的就有6.4万人,达到24.4%。②越来越多的乡村适龄儿童跟随父母去城镇求学,使得一部分的生源流失。乡村小学生源在数量上不容乐观。

第三,新时代父母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农村很多产业也开始红火起来,一些主要劳动力虽然出现回流,但乡村小学生源没有明显的改观,80和90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更高,一些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宁愿舍近求远去城镇小学读书。村支书郭红旗反映“他们村1/5的家庭为孩子在城里上学买了城里的房。平时村民工作在村里,生活却在城里,老宅院基本闲置”。[2]

2.2 乡村小学师资落后

(1)教师年龄结构分配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校,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本科及以上)人数少,虽然每年通过三支一扶、特岗教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招聘了很多大学本科生,他们只是把这当作一个跳板,很难真正留下来,他们都在积极备考城镇学校;教育系统的各种招考和撤点并校使得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入城镇学校。中师学历的教师仍然是乡村学校的中流砥柱,代课老师、民办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乡村学校还存在大量的顶岗老师(即还未毕业的实习生在没有指导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直接充当正式老师),很多实习生反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也没有信心能教好。乡村学校中比较稳定的是年龄大或者发展空间小的教师。

(2)乡村教师学科界限模糊。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教师以语文和数学居多,英语次之,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师非常匮乏,而这些课程大多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有80%的小学教师均承担2门甚至以上的课程任务。我们学校的定向生到乡村小学实习期间就已经是成为“全能型”的教师了,一个人需要教几门学科,且往往学科的跨度还比较大,很多实习生反映很難胜任。

2.3 缺乏健康的教师流动体系

健康的教师流动机制应该是“上的去”“下的来”。目前以乡村小学教师往城镇学校的单向流动为主,城镇学校流向乡村学校的仍然少之又少,这种属于不健康的教师流动。虽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如给予偏远山区的教师特殊的补助,给予大学生支教的人员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但收效甚微。特殊的补助和优惠政策不过成为大学生步入城镇的一个跳板。

3 振兴乡村小学的路径

3.1 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

乡村小学生源向城市流动主要有三类: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居民市民化和择校。[3]分类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对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农民工全家长期进城务工且有意定居者的子女,可放宽入城就学条件。如杭州为帮助农民工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2016年以滨江为试点,出台了《杭州市滨江区居住证持有人积分申请子女入学细则(实行)》,[4]以居住证持有人子女入学积分管理工作为载体,不断完善积分管理办法和积分体系设计。对于父母一方进城务工且时间较短者,要视具体情况酌情考虑。对于单纯追求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择校行为要严格限制,否则乡村教育的生源就更没有保障。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居住证持有人入学积分管理工作,是更好处理务工子女进城求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能更好地统筹处理好尊重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关系。

3.2 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帮助乡村小学走出危机

首先,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设一切条件稳定乡村小学优秀的师资。硬件方面,保证乡村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为教师教学提供各种便利,对于生源偏少的学校应采取以校为单位核算教育经费的拨款,专款专用,保证经费用到实处;教育部门要尽可能积极争取上级拨款,寻求各级单位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使教育扶贫真正指向最薄弱乡村学校。软件方面,引进乡村教师的同时还要注意把关流出。这些年政府部门出台多种措施用于补充乡村教师,如扩大特岗教师招生规模,降低三支一扶专业限制,鼓励大学生支持西部教育等,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等,[5]甚至利用各种优惠,各种考核加分来吸引教师去乡村从教,间接导致乡村教师动机不纯,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跳板。教育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教师流出环节,从乡村选拔人才时应优先考虑乡村小学的切实需求。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尽可能留住优秀的教师,留住现有的生源,尽可能争取吸引随迁子女和在城镇读书有各种不便的学生回流。

其次,合理规划乡村小学布局。坚决制止盲目的撤并乡村小学,确实因为生源减少需要撤并的,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6]学生家长、教师和村民代表等应是听证会的主要成员,大多数主要成员反对的,均不得强行撤并,哪怕是教学点。

3.3 建立健康的教师流动体系

城乡教师间的合理、自由、宽松的双向流动才是健康的教师流动。城镇学校的教师能为乡村学校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改革的新尝试,乡村学校的教师能为城镇学校带去更多不一样的实践经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城镇学校教师到乡村任教、交流等。教育部2006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14年下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7]更多关注的是将城镇学校教师“引下去”。建立健康的教师流动体系,仅仅靠城镇学校教师“引下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乡村教师“走上来”。

对于在职的乡村教师,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重视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扩大继续教育的面,虽然教育部2013年[8]和2015年[9]对“国培计划”都做出了指示,确保按需施训,重点关注未参加培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但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国培”的面还不够,机会还只是集中在少数乡村优秀教师身上;另一方面,需要多提供机会让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或定期到城镇学校任教,与城镇学校的优秀教师建立长期的青蓝结对的关系,让乡村教师有机会走进城镇学校的课堂,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的课堂,改变以往“讲授式”为主的培训方式,城镇学校教师的现场指导和交流也有助于增加教学指导的时效性。

对于未来的乡村教师,提供机会让定向生到城镇优质小学实习。定向生是国家为乡村小学定向培养的未来教师,这些学生由于从教学校基本是家附近学校,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相比外地人更高,他们一直是乡村小学新鲜的血液和强有力的后盾。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早年就读于乡村小学,实习在乡村小学,工作在乡村小学,由于在其成长历程中很少接触城镇小学的教学,缺乏先进教学经验,如能提供机会让这些未来教师在城镇最优质小学实习一年,对于他们未来的教学生涯有很大的帮助。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实习机会,积极为定向生到城市优质小学实习提供机会,这会成为“引下去”一大股年轻的力量,与城镇优秀教师下乡轮岗或指导并行,成为健全教师流动体系中真正“引下去”的两股坚实的力量。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空心化”研究(17JY27)

注释

① 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5年)中“教育”部分数据整理所得。

② 数据来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到。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参考文献

[1][2] 柯进,禹跃昆.留住乡村教育的“乡土味”——人大代表谈如何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教育考卷(下)[N].中国教育报,2019-3-16(003).

[3] 董世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小学生源危机、布局困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4-82.

[4] http://hz.bendibao.com/edu/2016114/63686.shtm.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 号.

[6] 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79.htm.

[7] 教师〔2014〕4号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8]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3]2号.

[9]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訓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猜你喜欢
空心化乡村小学危机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