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的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4-22 20:37杨小燕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的实证比较,从招生方式和生源构成两方面分析了招生现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项目四项关键要素分析了培养过程中的差异;从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学习动力、职业认同四个维度呈现学生发展情况。比较发现,试点班显现出招生方式多元、资源整合有效、发展动力充足等优势,也存在生源优势不足、基础性知识相对薄弱以及学生和企业存在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对此,要凝聚内外合力,缓解两难抉择;明确适用范畴,优化存在场域;完善制度保障,培育合作惯性,以推进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杨小燕(1981-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四川 成都 6111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JZD047,项目主持人:赵志群)、2016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重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YZD201601,课题主持人:王永莲)和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评价驱动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1253,项目主持人:杨小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7-0046-06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的结合体,它吸收了传统学徒制度“边看、边干、边学”的现场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的人才培养优势,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与就业脱节的问题,其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下简称为《意见》)颁布。2015年起,教育部分三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为主体蓬勃开展起来。目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情况受到关注。本文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川交职院”)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试点班与平行班进行实证比较,剖析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并尝试提出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其中试点班按照校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下设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平行班即与试点班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教学班,采用原有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

一、入口:招生招工的实证调查

基于传统学徒制“招工—学艺—出师”的环节,现代学徒制遵循“招生—培养—就业”的校企全过程合作模式。招生环节是现代学徒制区别于单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也是实现制度突破的难点。

1.招生方式。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全程合作。《意见》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之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现代学徒制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生源质量、录取比例等招生指标反映。

在单一学校教育制度下,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式以学校作为唯一的招生主体,校企合作体现于实习与就业等“出口”阶段,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平行班即采用此招生方式。现代学徒制以“招生即招工”为重要表征,目前主要存在“在企业员工中招生、从在校生中招生、同时招工招生”等现代学徒制招生方式。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基于现有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方式,在学生入学后通过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并以“软件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学徒培养协议”的形式明确学生的学徒身份、待遇、规范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录取比例约为60%。

2.生源构成。在试点班与平行班的生源构成上,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试点班27名学生中有55%通过统一高考入学,45%的学生通过单招考试入学;平行班除1名学生通过中高职贯通招生入学外,其余23名学生均通过统一高考的方式入学,无单招考试入学的学生。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班学生通过单独招生渠道入校的比例较大,高中阶段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平行班学生。

由此可见,一是在数量上,作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首批试点,试点班60%的录取比例,初步显示出现代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为试点班级的组建奠定了生源基础。研究对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试点班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份,回收问卷27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就读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最主要原因是与企业有合作,实践机会较多,占46.4%。二是在生源构成上,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近一半为单招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试点班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有40.2%的学生担心跟企业签了协议,以后就业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36.2%的学生担心企业要求严格,怕考核不合格不能在合作企业就业;19.6%的学生担心学校企业两边学习反而学不到扎实的东西。学生担忧的心理一方面显示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相互的深度了解;另一方面显示了企业的诉求与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生源吸引力。

二、培养:关键要素的横向比较

在“招生—培养—就业”的人才培养周期中,“培养”环节历时最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师资和实训,构成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四个关键要素。现代学徒制较之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和竞争力,“培养”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就业环节,并间接影响招生环节。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的核心。通过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可以发现,试点班基于校企双方的全程合作,直接对应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其所面向的企业、岗位、技能更为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体更精准、明确。例如,试点班的就业领域确定为教育、游戏、科研等虚拟现实相关领域,其对应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从事虚拟现实项目設计、开发并适应全球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平行班基于更广的岗位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行业的岗位需求,而不直接对应具体的企业需求,因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对行业整体的适应性。例如,平行班的就业领域为现代软件服务外包、移动应用等,其培养目标则设计为能胜任Web前端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项目实施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置。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在课程设置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川交职院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部分,试点班与平行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呈现了一定的个性。首先,试点班和平行班在课程设置上的共性体现为数量一致,即试点班与平行班在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数量和学时数量上基本保持一致,理论与实践课程均为1∶1左右。其次,试点班与平行班在课程设置上的个性表现为专业核心课程时间安排上的差异。基于试点班和平行班培养目标的差异,一是在综合实训(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方面,试点班的门类数要多于平行班;二是在学时安排方面,试点班的专业核心课程贯穿于1~6学期,综合实训项目采用由简到繁的螺旋上升设计模式,贯穿三年学习全程;平行班的专业核心课程从第2学期开始涉足,强化基础。

3.师资队伍。在现代学徒制理念下,试点班组建“学院教师+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师傅”的混编师资团队,校企共同负责实施学徒选拔、教学、管理、考核和就业保障,师徒比例为1∶5;平行班在师资队伍的组建上,主要以课程为单位,以课程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学生。根据对师生关系量表的测量结果,在对每题正向选择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师生关系指数”。调查显示,试点班的师生关系指数为86.11,平行班的师生关系指数为67.12。一般来讲,师生关系越正向、对职业认同度越高,学生取得的成就越高。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结果,基于师生关系与学习动力的正相关关系,现代学徒制的良好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激发学徒的学习动力,促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技能习得与成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上,试点班的实训项目主要由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严格遵循公司规定和市场运行模式,依托企业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综合项目实训,训练学生多种软件应用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平行班的实训项目主要由学校提供,在专业工作室的环境下,依托学校自有平台等载体完成实训。可见,试点班和平行班的实训项目尽管来源不同,但均采用真实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真题真做。其差异在于,试点班的项目置于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下,项目管理需按企业要求执行;平行班的项目置于学院的工作室管理环境中,项目管理按教师要求执行。

试点班基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本阶段,构建“悉岗—跟岗—试岗—顶岗—上岗”的五岗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大一“悉岗”阶段,在学院开展基础专业课培训的同时,选派企业优秀管理者开展职业素养课程,建立学徒岗位认知、岗位素养;大二上学期“跟岗”阶段,企业选派6名优秀技术人员实施项目化教学,同时以1∶5的师徒比为学徒安排企业导师,学徒跟随导师参与力所能及的项目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大二下学期暑期“试岗”阶段,企业投入6名导师,师傅指导学徒独立承担项目开发,初步形成学徒的岗位能力;大三上学期“顶岗”阶段,学徒开始进入企业固定的工作岗位,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项目生产,学徒岗位能力全面形成;大三下学期“上岗”阶段,校企共同考评学徒就业能力,根据考核情况,引导学徒就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紧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师资团队、共用教学资源等积极互赖的“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整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

三、出口:学生发展的数据呈现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效的最直接反映,是现代学徒制的生命力所在。基于此,通过比较分析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学生在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学习动力、职业认同等多个维度,客观反映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对试点班27名学生与平行班35名学生课程成绩与综合能力等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客观反映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发展的基本情况。

1.课程成绩。试点班与平行班在必修课的范畴内,试点班必修课平均绩点约为2.41,平行班必修课平均绩点为1.98,基于加权绩点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者存在差异显著。其中,在专业课维度上,试点班绩点较平行班高0.53个绩点。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和网页设计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平行班;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英语、数据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平行班要优于试点班。在公共课维度上,试点班与平行班的绩点分别为2.39和2.29,试点班虽高出平行班0.1个绩点,但相较于专业课而言,差异不太明显。

通过对试点班和平行班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不同课程类型上体现出不同的成绩优势。在专业课程方面,专业核心课程的成绩差异较大,试点班明显优于平行班,而专业基础课程试点班较为薄弱;在公共课程方面,试点班成绩略高于平行班。

2.综合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多种素质成长发展的整体体现,学业成绩、技能竞赛获奖、奖学金获得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绩点和奖学金获得情况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依据。通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业成绩综合绩点方面,平行班的综合绩点为2.01,试点班的综合绩点为2.49,高于平行班0.38个绩点;在奖学金获得方面,平行班的奖学金绩点为4.4,而试点班为8.75,约为平行班的两倍。由此可见,试点班的整体综合能力明显优于平行班。

3.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知、认可、接受、向往以及愿意为从事此职业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职业认同感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的职业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業心。同时,也可以由此推断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情况。基于此,通过职业认同量表题目得分情况分析发现,试点班的职业认同指数为132.87,平行班的职业认同指数为103.75,试点班在职业认同方面总体优于平行班,尤其在项目的学习收获、项目的优越感、是否愿意推介项目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4.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主要由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两种动力因素构成。通过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测查,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究学习动力与学业成绩、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活动施加积极影响,进而推动学习进程。研究分别对试点班与平行班进行学习动力测查,为了使学习动力的对比更为精确,依据对题目正向选择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后获得“学习动力指数”。试点班的学习动力指数为66,高于平行班的61.66。

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课程成绩、综合能力、职业认同和学习动力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学徒制充分实现了资源整合带来的巨大效益。

一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效益。企业深度参与试点班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生产技术发展同步,以真实生产项目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螺旋上升。因此,试点班学生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领域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业成就。二是教师资源的整合效益。“企业就在学校,师傅就在身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组建的校企师资混编团队,共同承担项目开发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学生足不出户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师徒间深厚的“师徒情”转化为技能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巨大动力。三是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益。试点班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模式,充分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有机结合,学生从入校即充分感知、多维认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助于消除职业偏见,确立职业认同感,进而形成内在学习动力。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通过多元的资源整合,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进而在课程成绩、综合能力与职业认同上较之平行班体现出相应的优势。当然,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试点班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的不足,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前瞻:持续发展的未来展望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和平行班入口、培养和出口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发现,试点班显现出招生方式多元、资源整合有效、发展动力充足等优势与特点,也存在诸如生源优势不足、基础性知识相对薄弱以及学生和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否可以大范围推广,一是看现代学徒制本身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二是看现代学徒制是否具有生态适应性,三是看现代学徒制是否具有长效延续性。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从缓解两难抉择、优化存在场域和培育合作惯性几个方面提出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凝聚内外合力,缓解两难抉择。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在具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较优势的同时,企业和学生也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企业选才范围受限,难以实现真正的“招生即招工”;另一方面,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知之甚少,担心签订协议后反而限制了就业去向。基于此,可以从外部条件保障和内部主体意识两个方面着力,消解企业和学校的两难困境。

一是突破招生制度,拓宽企业选才范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一系列举措将在招生制度上实现实质性突破,为企业实质参与“招生”环节,实现更大范围的“选才”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

二是提升主体意识,强化自身责任意识。现代学徒制涉及学生、学校、企业等参与主体,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是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内部动因。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就曾用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以促使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就企业而言,现代企业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在企业目标中嵌入社会责任,也是非常必要并且可行的。就学生而言,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升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严格履行现代学徒制中与企业签订的协议,避免因“毁约”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削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2.明确适用范畴,优化存在场域。上述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平行班学生成长发展的定量结果表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在课程成绩、综合能力、学习动力和职业认同等方面普遍具有比较优势,充分凸显了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优势。然而,现代学徒制作为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并非孤立存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也并非全盘否定其他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基于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明确其最佳的适用范畴,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出发,立足专业特性、职业特性、岗位特性和综合培养成本等要素,确定适宜的推行范围。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应形成共生的良好职教生态。现代學徒制的大规模深入推进,对原有的职业教育生态平衡产生了冲击,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由人才培养模式的相互竞争转化为协同推进,是职教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3.完善制度保障,培育合作惯性。试点是在矛盾的特殊性中总结出一般的经验,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到普遍性;“推广”是把一般的经验进行推广,从矛盾的普遍性到特殊性。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推广奠定基础。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的推广需要完善的长效机制作为基础。然而,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主体,在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成本增加、风险加大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障碍。基于此,在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依靠制度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和生产风险,推进校企双方构建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并以制度为保障,培育校企共同培养学徒的“惯性”,而形成合作惯性的前提是双方具有很深的相互依存度。学校与企业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不足,都无法形成长效的合作,难以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校企双方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台,构建了深度合作的基本框架。《方案》也明确提出,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同时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学校可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获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可按投资额定比例抵免教育费附加。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经从政策上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指明了路径。同时,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的校企双方相互磨合经验将有效推进国家政策的落地,切实提升校企双方的相互依存度,积极培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惯性。

当前,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实训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始形成突破。通过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学生的成长也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但是,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结合体,其自身的跨界性和培养过程的不可预见性早已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徒培养质量的担心。特别是在试点过程中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在改革中不断打造现代学徒制“中国样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志研.现代学徒制框架初步形成 改革任务仍需压紧、落实——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年度检查情况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37-41.

[3]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王丽英,刘后平.论经济人理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企业目标的经济学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3):74-78.

[5]吴学峰,徐国庆.现代学徒制:对象、意义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76-81

[6]杨小燕.基于师生关系与学习动力调查分析的现代学徒制优化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6(25):17-21+38.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