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铃木 倪寅坤
内容摘要:近年来农村教师师资队伍的发展是国家和各界关注的热点。为了解决农村缺教师的这一现象,很多省份包括江苏都相继开展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江苏七所师范院校开展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毕业的学生基本去向都是农村。很多定向师范生填志愿时没有一个职业规划,毕业时候就会出现职业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通过对一所师范学院农村定向班的师范生和多名已工作的农村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发现目前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定向生 落差 问题
一.引言
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缩小农村和城市小学教师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所以就有了定向培训农村教师的一些计划。当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是从2007年开始的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开始,实践也证明了其成功性,它有力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2]各省相继的定向师范生也相应的扩充了教师队伍。但农村目前缺乏优秀老师的状况,定向培养的师范生留不住仍然存在。许多服务期限一过或者没过就考其他地方编制的现象屡见不鲜。
已有的研究发现农村定向班和非定向普通师范生学习态度上存在差异,由于生存危机,大部分普高班的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明显好于定向班的同学。定向班学生参加比赛等等的经历明显不如非定向的班级,因为参加这些或得奖项对于他们面试有帮助,所以非定向的班级学生明显努力程度要高于农村定向班的学生。
本研究发现目前的培养上的定向生和非定向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无差别,以及学的知识到农村学校存在水土不服情况。现实地域教师收入的差异导致在职教师的存在心里上的落差。乡镇学校和城区学校的教师的发展上的差距也是学生待不长的原因,城里的学校有名师工作室,而乡镇最缺乏的还是优秀的老教师,也就是没有好师傅带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先就业后再接着考编制,考到相对好点地区,即使面对违约金也会辞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农村定向师范生职业发展与现实落差这一问题,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通过自编的调查表,通过对苏北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定向班学生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得出数据,问题包含了毕业去向、政策了解层度、培养方式、未来规划等几个维度,因为定向生是市县申报和高校双向确定委培关系,所以并不能包含江苏的所有区县,因为江苏培养的其所院校苏南苏中苏北都有,地理分布上比较平均,所以我们的样本大多来自苏北的各县区,这一定程度上更多反应了目前苏北农村教师培养的现状。
还通过对目前的多名县城乡村教师的网络问卷,通过设计目前的职业规划,是否有转行或者考公务员的想法,以及教师培养是否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等一些问题,了解目前在职的农村教师实际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
1.职业规划的不明确
调查发现大一的时候定向生班学生和普通师范生对未来的职业期望差别其实不是不大,但是大三的学生就出现了一个分水岭的变化。一些高考时高分定向班的学生依旧很优秀,而低分进来的一部分学生则甘于平庸,学习上的动机也不是很强烈。这些人中选择定向师范生的动机也各不相同,一部分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更多的则是为了公办教师编制的目的,对于是否知晓培养的政策时大一的基本只知道大概,对于未来去向是否愿意去农村时很多人虽然是不愿意的,但面对赔钱很多人又不得不去,但一部分接受调查的大三学生表示如果到时考上城里编制赔钱也无所谓,一些的则是先就业后面再找人或者想其他办法进城里,这也就存在了一部分学生抱着“借编入城”的想法。对于未来很多人考虑到个人生活、家庭情况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对于服务期满了是否留下来表示迷茫也不在少数。农村小学存在缺少生源问题,新老师到这些地方以后,乡镇的可能还好些,生活上还便利些,村里的小学可能一部分分配过去的新教师就无法忍受了。有些学生虽然户口本籍贯上还是农村的,但家里早已经在城里买了房,根本不在乡下生活,去了农村还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可能要一段时间。
2.分配到乡村学校的接受程度低
对于分配的接受程度上依次是城区、城郊、乡镇、乡村,这一点上也是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完全吻合的,苏北的农村凋敝这一情况是客观存在,和苏南的乡镇相比这里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因此经济上显然没有城里、开发区有活力。城市里商业繁华,带动了一大批第三产业就业人群,开发区则有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客观上也是人口聚集的一个条件,这是苏北的大部分乡镇无法逃避的一个现实,更多的人出去了,只有过年時候热闹一阵子。现在存在的是县里有时也留不住人,对于城市和县城的区别这几年经济上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公务员的工资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就更不用对比市区的乡镇和县里乡镇的之间的差别了。
强市弱县的情况在苏北也是比较明显的,地级市的城郊学校在一些硬件上都可以和县里的小学媲美。来自金湖的老师这样说的,因为高考的情况,这几年去淮阴读书的学生明显增多,家长陪读的情况也明显增多,新城区的运河西块很多都是来自淮安南三县(金湖县、洪泽区、盱眙县)的,盱眙的去南京的可能更多这几年地级市教育局不放人去南京读高中就少了,所以去淮阴中学的更多,盱眙中学升学率还可以的可能还没金湖的明显,金湖但凡有钱的在教育上上心都去买了淮阴实小的学区房,反正小孩读初中再卖掉就是了。这几年金湖中学高中部的升学率又不见明显提升,好多高中都不在金中读了。当然他说的都是考上淮阴中学和清江中学的学生,如果这两所没考上的可能家长和学生也会陷入两难的状态中。“你自己看看每天淮金线上奔驰着多少去淮阴的顺风车,估计有三分之一都是小孩在淮阴上学的家长”。
笔者曾做过这样的顺风车,一次能带七个人,当时的车主是金湖县某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女儿刚刚四年级,在新城实小上的,而他对象是县城的一名小学教师,当时路上就谈到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他说了一句话我映像深刻,“不给小孩留下遗憾,也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别人能提供的我尽我所能也要给她提供,再说她小弟马上也上一年级了,不冲突”这也是人口净流出县城的一个缩影,教育的问题不单单是教育本身造成的,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从其他角度更能找出答案。
3.培养过程的无差别
培养过程上很多定向生表示定向生的培养方式和普通师范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中很多对于农村学校的实情并不是太了解,很多学生并没有农村学校上学的经历,像来自阜宁的一位同学,虽然户籍还在农村,但小学时候父母跑船不在家一直待在爷爷奶奶身边,但是爸爸为了他的上学问题煞费苦心,从小就送到城里接受的就是城里的教育,农村的学校也还是大学见习时候去过一次听课的经历,有许多的还是老家的邻居告诉他一些乡村学校的情况,因为邻居是一名乡镇的初中数学教师。再加上和非定向学姐一比较,整个人就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自己高考填完志愿后的一腔热血有时竟会陷入一种自责中,选择了教育就远离了一些创造财富的可能,再加上自己比较内向,对于以后婚恋等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悲观情绪中去。
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对于乡土文化、农村教育问题等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因此没有乡土的根也谈不上对于乡土的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矛盾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很多学生对于未来可能就认为自己就一辈子待在农村,一些学生是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没了就业的压力,学习上的动机没那么强烈,另一方面没有乡村学校上学的经历,也就没有相应的感同身受有时候就会陷入一种持续的死循环中。乡村学校教师的定向培养应当将振兴乡村教育的重任的责任心厚植于每一位培养的学生中去。乡村教师难留人,造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局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导致的,它有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背景,如果不从培养机制上重视,没有一个好的人才流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定向生依旧存在相应的情况,服务期一满或者不到就考编走了,当地教育局仅仅靠扣着档案不放人的措施显然会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4.违约的潜意识高
定向生的去向意向中对于违约考更好地区的编制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大三接近一半的学生有考编的意向,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高考高分进的,而大一的还不太明显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比例。通过对大一和大三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分配到乡村是持着最沮丧的心态,很多表示如果分到是那种县与县的交界地的话,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考编制。一些人出于对违约金的顾忌表示会先去履行合同,等有经济能力了以后接着考编。和已经入职的农村教师交流时发现,已经工作的定向老师离职率相对要比在校学生要高一些,考进来的辞职的相对较少。他们中离职的大多是考上公务员或者其他事业单位离开的,还是没有离开体制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目前的苏北地區的就业观中,教师相对来说还是稳定的。如果能去更好的单位当然他们也会选择离开,至少工资待遇上会增加一些。
还有就是农村学校单身青年教师择偶相对较难,一个是相对闭塞的环境,另一方面是离家远。来自淮安区92年出生的陈老师对于目前的状况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偶尔会冒出考研的想法,但更多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考回淮安区,一方面是工资待遇问题,淮安区的工资要比自己呆的县城高一些,另一方面是婚恋的问题,因为在隔壁县的农村教书,很多的相亲对象都见一次面后没了音讯,她也很无奈。“我有时候都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太挑剔了问题,可我根本没得选择啊,很多时候并不是我拒绝别人,而是优秀的自己看上的要么已经有对象了,要么就是看不上自己,我也很努力了,不然不会从名办学校考进公办学校,但没想到还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农村教师考进城里的想法和定向师范生违约的潜意识。无论是定向生还是考编上来的教师,乡村教师编制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份鸡肋,他们的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去城里学校。
四.解决问题几点建议
1.仔细解读政策
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协议并没有真正了解清楚,另一方面农村定向师范生在农村服务五年,在实际过程中有两个不确定,一个是学校的不确定,具体分配是当地的教育局根据指标来分,一些学生被县城小学截留的情况也会造成分到乡村的定向生内心的不平衡心态,还有就是违约的条件相对较轻,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部分遇到更好的机会时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违约,缺乏相应的“契约精神”,因为定向违约不仅是诚信上的缺失,也给当地的教育资源和规划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并不是用钱就可以衡量的[3]。所以填报志愿时就要向学生仔细解读清楚,并且执行时不打折扣。
2.差别化培养
农村定向班的学生应当是能够适应农村的教育,补充目前农村缺教师的局面。但目前很多青年教师对于农村学校没有一个认同感,相应的也就缺乏归属感。因此培养方案上各大学应当和普通师范生区别对待,一些课程设置上应当能够本土化,而不是因为无差别化造成上岗学生出现的不适应。此外教学技能培养上应当更多的针对农村的学生,目前不管是学校培养还是招考过程中,基本上针对的都是城市教学,很少有以农村为模板的。很多人以为农村小班化教学更好教,但农村小班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教,没有惩戒权的老师该如何处理熊孩子,无法落实的家校合作该如何解决,学过的技能和理论又不会合理使用,这些都会是定向学生就业后将要遇到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培养时就要以农村教学为背景。
3.制定合理的流动机制
城里的而学校很多的教育集团等等措施,城市和城郊教师的流动也很普遍。但是农村的优秀教师很难流入,相反流出的更多这是一个现实,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流动机制,城里乡村教师的合理流动,医生还有下乡的活动,教师上也应当有这样的制度。可以参考一些商业银行,每两年的轮岗、轮网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的问题。
4.生活上给与更多的关照
一个学校除了看带头人校长,更多的落实的地方是靠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在农村教师的培养上,当地主管部门应当有更多的关怀,除了提高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还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对于他们的生活也应当予以一定的照顾。尤其住宿和吃饭这两件事上,要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参考文献
[1]杨晓鹏.江西五年一贯制农村定向师范生教师素养提高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3)
[2]黄正平.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蕴探寻与政策建议——以江苏南通市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2):87
[3]周兴平,程含蓉.浙江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施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8-06-15:7~8
(作者介绍:王铃木,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倪寅坤,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