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020-04-22 20:37黄新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特点语文实践审美能力

黄新宇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段等进行朗读体验、比较感悟、迁移表达等,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特点;审美能力;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24-02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社会、自然等认识的一种必备能力,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积极挖掘课文中蕴藏的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语文教学要渗透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判断对与错、明辨是与非。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要适当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应思考: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审美教育与语文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一)通过语句培养审美能力

首先,把握语句含义、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在文章中,好词佳句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具有美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如,在《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老舍先生第一次看到草原时发出的感叹。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段话的特点引導学生朗读学习。因为草原的天和别处不同,显得“更可爱”,所以这三个字应读重音;而“清鲜”一词朗读时语速应稍慢,且读重音。这样的美读,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草原的美景。

(二)设计动画配乐欣赏美景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思想,掌握鉴别美方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一篇课文、某一个优美的片段,根据语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感悟美,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得到升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愉悦的情境,并配上音乐,展示课文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如,课文《北京亮起来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长安街、王府井、紫禁城等这几个地方夜晚的美丽景色。作者抓住霓虹灯的美来体现北京夜晚的美。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成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的美,配上轻柔的钢琴曲,同时进行解说,这样把学生引入优美的夜景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顺利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运用比较方法,培养学生鉴别美的能力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赞美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在这一课中,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认知都是通过与伯父的对话来感知的,而塑造鲁迅的形象大多是从外貌、人物对话来展开。其中,有一次作者和鲁迅先生进行这样的对话:在伯父家吃饭,“我”在谈伯父的鼻子和父亲一点都不像的时候,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气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通过诙谐的语言,运用对比与讽刺的方法,把鲁迅先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琢磨,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而且还要进行社会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评判与鉴别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语言,体会审美的境界

想象是我们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由客观的事物引发的一种拓展的思维,经过大脑的加工而得到新鲜、奇特的想象。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都含有丰富的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以体会诗文的意境。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中,《赠刘景文》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两个句子,是作者提醒我们一年中最美的景色应该是秋末初冬的时节。在这时节里,“橙黄橘绿”会是什么植物的颜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时,学生会变得很活跃、兴奋。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都会留心观察:秋天到了,各种各样成熟的水果,还有开放的花、丰收的稻谷等,都展现出迷人的颜色。结合朗读,展开想象品味诗人描绘的景色,使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四、善教善放,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美

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众多,不同体裁的语言特点不一样。诗歌的语言简洁精练、散文句式丰富多样、记叙文的语言富有个性,这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一)感悟用词的精练,积累优美词句

如,《爬山虎的脚》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段话中,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要让学生理解到叶子的美,就要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巧妙。如,“新鲜”这个词不仅说明了叶子的绿,而且绿得很新;“一顺儿”这个词用得传神,说明叶子没有重叠、铺得均匀,整体效果非同凡响。这些语言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入境感悟,细细揣摩它们的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简练、准确。

(二)朗读名句,欣赏句意之美

语文教材不少的散文表达很有特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等,是学生写作模仿的范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写到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时,就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在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句式表达的特点,理解各句之间的联系,欣赏句子布局一r整之美。

(三)品读个性对话,体会人物形象美

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办法之一。在课堂上,教師应让学生分角色朗对话,通过不同的语气来琢磨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如,《丰碑》这一课,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语言,但通过将军说的话来突出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将军的话进行朗读感悟,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原因,理解军需处长的形象特点。

五、培养健全人格,锤炼品格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展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让他们明辨真、善、美,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锤炼学生的品格。

(一)人格魅力的培养

真、善、美是塑造人格品质的主要目标。教师应把这一目标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使他们在生活中实践。例如,《小珊迪》一文,主人公虽然家境贫穷,但不失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的这种思想品质,并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培养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怀

道德情感的升华常常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而情感的体验是复杂的,有时倾听一个故事、欣赏一段音乐、亲眼看见一件事,都会让人的情感体验得到深化。因此,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情感的维度,利用文本的生动事例,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张思德等这些英雄形象,深深地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品读他们的故事时,学生内心会受到感动。趁此机会,我们应进一步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正确区分爱与憎、对与错,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六、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教材的课文既有反映人的心灵美,也有描写建筑、绘面、园林等自然美。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口语和写作这两条途径来让学生表达对真、善、美的理解,使学生的审美认识得到升华,同时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学会写作。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自然界中去观察美、发现美,并用手中的笔去创造美。在教学中,我带学生去看百色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靖西通灵大峡谷等,然后让他们动手写写观后的感受,最后还对他们的习作进行修改与评价,这样能诱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罗丹说:“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中的美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使他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股创造美的精神。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课程特点语文实践审美能力
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微课”模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