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2020-04-22 06:18吕艳梅王丽绒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胸痛成功率心电图

张 霞,吕艳梅,王丽绒,韩 月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组织出现的缺血性坏死,患者多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冠状动脉血供中断或减少,导致心肌组织出现持久性缺血,进而导致局部坏死,病情严重时会危急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我院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有效护理,缩短救治流程,提升救治成功率,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0例入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根据动态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80例,对照组年龄区间在41~85岁,平均年龄为(63.44±3.28)岁,女性62例,男性11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在42~84岁,平均年龄为(62.28±3.85)岁,女性71例,男性109例;对比两组病例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通过问询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患者止痛、吸氧等护理,开展心电监护,做好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使患者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幅提升,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院前干预措施:设立胸痛中心微信群,下级医院将发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报告上传至群内,胸痛中心成员接受到信息后,给予明确诊断回复,询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如治疗意愿积极立即启动导管室,使患者绕行急诊科及CCU,将患者直接运送至导管室进行冠脉介入手术。争取最短时间内行急诊PCI术开通血管,争取黄金120 min。(2)急诊护理:在转运患者到达急诊途中完成病史问询、负荷量抗凝药口服,血液标本采集、心电图检查等基础工作[2],在急救车上完成术前准备,保证所需药品供应充足。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术前谈话及健康宣教,主要介绍病情与治疗计划,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谈话签字,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方案[3]。(3)术后护理:急诊PCI术后将患者转入CCU,给予特级护理及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相关并发症护理,预防患者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出血倾向、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时观察患者的体征与心电图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并给予有效处理。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针对患者对知识点薄弱处进行针对性宣教,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认知。(4)在患者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及出院电话、微信随访患者,调查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80%患者对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措施满意,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x2值检验,以百分数描述;P值<0.05,可判断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更高,观察组静脉溶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救治成功率与护理满意率(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检查可见相应导联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会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选择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是通过联合120急救系统、心内科、导管室与急诊科等多个科室,快速对患者的信息与病情进行收集判断,缩短各流程时间,预防救治期间出现危险事件[4]。此护理模式的应用,可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工作进行指导规范,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救治提供宝贵时间与空间,把握最佳的救治时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首选急诊PCI介入治疗,进而最大程度提升救治成功率。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加强疾病与治疗的正确认知,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医患间的信任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救治环境,进而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救治期间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再灌注时间,可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及心肌,使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推广意义较大。

猜你喜欢
胸痛成功率心电图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有些胸痛会猝死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