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霞
赵丹青
孟祥彬*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郁的诗画意境是其区别于世界其他类型园林的风格之一[1]。景名是对园林景点的高度集中概括,能直接从文学角度体现园林的诗意。所谓景名,即景点这一地理实体的名称,也可说是对特定位置及范围内景点的语言代号,属于地名的一类。凡名须副实,才是确切的名,否则即无意义[2]。地名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借助汉字的属性特征,地名学普遍认为地名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即结合语音学、文字学和语义学来研究地名[3]。景名既是地名,也是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无论是从交叉学科的地名学还是单纯地从语言学角度均可从音、形、义3个层面探讨景名的特点。音、形、义三者蕴含着景点的景观信息,从中既能领略景点的诗情画意,也能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4],是景点风格特征的体现,是景观信息的高度凝练。
宋代有西湖十景,元代有钱塘十景,清代皇家园林的题名之风则更盛,静宜园有二十八景,静明园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5]……景名是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景名由于缺乏斟字酌句而显得过于直白,俗之又俗,缺乏诗意韵味,无法和游者产生良好的共情效果。1986年艾定增在《中国园林》发表的《景名漫谈》一文从景名溯源、用事用典和审美等层面分析我国传统园林景名的特点[4];2000年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一书中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园林景点题名的文心诗眼[5];2018年唐宁在语言学视域下,从景名的修辞、结构、选词、意境和组织等方面探讨景点命名的特色[6]。目前关于景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命名规律、文化内涵、审美作用和美学原则等层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西湖十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传统园林景名上。虽然关于景名的研究都会不可避免地提及诗情画意,但还未有研究从音、形、义角度出发系统探讨景名的诗意体现。
圆明园四十景作为皇家园林的典范,不仅有原创景名,也有仿造江南意境而借用的西湖十景之名,其景名既有北方皇家特点又有南方文人特色。本文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统计得出圆明园40处景群中包含的景名272个,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景名的音、形、义3个层面来探讨圆明园四十景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
图1 圆明园四十景景名平仄分布(作者绘)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7]。诗者,歌也,无韵不诗,立韵生格[8]。诗的一大特点便是音节的节奏、韵律,尤以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的格律诗为甚。《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9]”景名依托文字,而文字具有音的作用,从组词构造便能听出景名的节奏与韵律,感受音所带来的听觉体验并幻想出自然形象。
景名越长所包含的景观信息越多,其平仄的节奏变化也会越丰富,但景名并非越长越好,既需要包含足够的景观信息给人以景观的形象描绘,又要精炼便于记忆和口口相传,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无限的景象。通过对圆明园四十景272个景名的平仄分布进行统计,景名中以三音节景名(134个)和四音节景名(109个)为多,二音节景名(18个)次之,其他音节景名(共11个)较少,如五音节、六音节和七音节景名(图1,表1)。三、四音节的句式更类似于宋词中的短句,其原型来自格律诗七言句的2个基本原型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从前四字截取出四字句,从后三字截取出三字句[10],所截取的句式在圆明园四十景景名中的体现也较为明显,如四音节的“平平仄仄”(14个)和“仄仄平平”(17个),三音节的“平平仄”(15个)和“仄仄平”(14个)。格律讲究变通,不拘平仄,故而也产生了其他句式,如景名平仄中的“仄平平”(39个)和“平仄仄”(6个)等。此外景名的读音还需要尽量简单易读,平声发音平和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栖云楼(平平平);而平仄相间的景名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和韵律,听起来具有诗意的美感,如澹泊宁静(仄平平仄)、无边风月之窗(平平平仄平平);反之全仄声生硬难读,较为拗口[11],节奏感也相对较差,故而在景名中所占比例很少,如三音节的湛绿室(仄仄仄)和四音节的坦坦荡荡(仄仄仄仄)。因此在景点命名时可取音于诗词韵律,借助诗词的格律体现景点的诗意。
景名的“形”也就是景名所对应的汉字,文字发明前汉语有发音、有意义却无字形,造字之后,汉字才成为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尔雅·释言》载:“画,形也。”《说文》云:“形,象形也。” 字以象形,画以绘万物之形,故画训为形[12]。景名有音的作用,更有形的作用,也可理解为绘画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讲究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可谓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意内通画意[7]。景名的文字可以表现出空间的形象和色彩,也就是说,从景名的文字便可以引发人的想象,在脑海中生成一幅象形的画面,感受景名所描绘的情景,产生形神的共鸣,引发诗意和画意的融合。
汉字作为一种符号蕴含深意,其创造参考了广袤万物的形态与神色,一笔一画勾勒出了世间万物,这为我们领会诗意提供了线索[13],书法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7],很多景名借助书法以匾额楹联等形式实体化,增加了景名的诗意体验。如“山”字,在甲骨文中是3座山峰相连,高耸连绵之形;“水”字是古代人看到水的流动后想到的,“水”字的象形文字宛如流动的水,中为水脉,旁似流水。像这些从甲骨文演化而来并保留其原始形态的文字还有很多,其笔画走向似乎是在我们眼前描绘出了连绵山峰、潺潺流水、云卷云舒、一轮明月,这些景物所具有的自然美拥有广泛的认可度,由此带来的诗意是极为具象的。
圆明园四十景中许多景名都包含自带诗意的汉字,如云(16个)、山(14个)、月(11个)、水(11个)和风(5个)等。此外,书法艺术的景观题名也提升了景名的诗意。如圆明园,即使我们只闻其名、不见其景和题名,也能从景名的汉字联想出昔日盛景;如“平湖秋月”,看到这个景名眼前便浮现一轮皓月当空,高台楼阁倚窗眺望,只见湖面宽广,视野开阔,水月相融,不知今夕何夕之景。
汉字中的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的现象较为普遍[14],有了字形才能和特定的意义结合起来,从而点出景物并获取景名中有用的景观信息。如“西峰秀色”和“濂溪乐处”中的“西”和“溪”,在有了字形之后,便能确定景物的类型和意义;又如“山高水长”的“长”也只有结合景名含义才能确定相应的读音。
圆明园四十景名中所点出的景物主要分为2类:一是造景所用的植物,花木向来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之一,诗人也赋予了不同花木相应的文化内涵,此外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与姿态、声响与香气、意蕴与审美也为景名增添了美的元素,故而在看到“映水兰香”“曲院风荷”之名时就不禁联想到映水的兰香,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花木之名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在表达诗意上占据着无可代替的位置;二是造景的园林建筑,建筑是内心情感的外化,是设计者情感的寄托[15],亭、台、楼、阁、轩、榭等都是园林中特有的建筑形式,简单的一个字便饱含了建筑的形态和意象,构建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美景,如“蓬岛瑶台”一景是在福海中央作蓬莱、方丈、瀛洲3个小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一个景名就道出了整个景点最精彩的部分,诗意跃然纸上。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言志,名以制义。景名所包含的义,指的是字义,它不仅仅是景名表面所表现的文字含义,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圆明园四十景中就有很多采用诗词歌赋甚至儒、道、佛经典等以表达造园的立意与意境的景名,或明喻隐喻,或比德比兴,确有点睛之用,使景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实体,而是兼有言志和抒情作用的诗意景观[4]。基于同一文化背景的前提,游者便可通过景名从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内涵,这时景名就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通过一点指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感受景名所传达的诗情画意和美的意境。圆明园四十景景名中表达诗意的“义”有以下3种类型。
《红楼梦》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借宝玉之口提出了“编新不如述古”的高见[16],也就是借助历史典故来点景和写景。典故包含2种,一为“事典”,即古代故事;二是“语典”,即有出处的词语[17]。如“武陵春色”,以摹写陶潜《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而见称[18],将原文中富有诗意的景象巧妙地移植到了圆明园中。《圆明园四十景·武陵春色》在诗序中写道:“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在该景群中有渔人舍船的“桃源洞”,还有入洞后的豁然开朗之景,如“洞天日月多佳景”“紫霞想”和“桃源深处”等,看到这些景名再结合周围的景象,人们便不由得顿生武陵渔人之感,引发对桃花源的无限遐想[5]。此外,“蓬岛瑶台”和“瀛海仙山”取自于一池三山的典故;“澹泊宁静”取自于《淮南子》“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下天光”取自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夹镜鸣琴”取自于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这些借助典故来体现诗意的景名,字数虽少却包含了丰富的意义,传达出更多的隐藏信息,给人一种言外有物的诗意遐想。
表1 圆明园四十景景名平仄分布
清代诗人王壬秋在《圆明园宫词》中写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这是对帝王心态的揣摩[19]。皇家园林中有很多仿造江南园林的例子,朱启钤先生曾在《重刊〈园冶〉序》中提到,“南省之名园胜景,康、乾两朝,移而之北,故北都诸苑,乃至热河之避暑山庄,悉有江南之余韵。[20]”江南园林的造园主体多是文人,文人写诗,诗是他们的心中所感,园则是他们物化的诗,园林也就成了诗的居所,从而使得仿造江南园林所建的北方园林也具有类似的诗意。
圆明园四十景中便有对西湖十景和苏州狮子林景名直接移植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狮子林”等景名。“三潭印月”位于“方壶胜境”景群西部,仿造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之景,同样在池中设置3座石塔。《圆明园四十景·方壶胜境》中有对三潭印月之景的描写“高冈翙羽鸣应六,曲渚寒蟾印有三。[17]”借助已有景名可以在此地之景和彼处之景间形成巧妙的联系,人们在此地感受的景名所带来的景观体验可以让人联想到彼处的风情余韵,聊逍遥兮容与。
并非所有的景点都需要有典故出处,恰到好处的典故能为景名增色不少,而有些景名虽无典故,但仍旧很有诗意。典故之所以为典故,正如历史之所以为历史一样,今天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创造也会成为明天的典故。圆明园乃至其他古典园林中的景名都成了如今可以借鉴的典故范畴,但有些景名在命名之初并无典故出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桃花源记》,陶潜在作文之时也并没有想到会被借鉴,而正因经历了时间的鉴别成为经典之作,才有被借鉴的可能。
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水木明瑟”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依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林瑟瑟,水泠泠”的诗意景象;“多稼如云”描绘了一幅“鳞塍参差,野风习习”的诗意画面;“坐石临流”则描绘了一幅“激波分注,潺潺鸣籁”的诗意图景。这一方面得益于文字本义的恰当描述,景名是无形的画,画又是无形的诗,也正是名中有画,画中有诗;另一方面得益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图和题咏是对景名的补充,相得益彰,也就如同今人为景点编故事让景点脱离单纯的地理实体一样。圆明园中类似的景名大多是基于对景物的诗意描绘,缺少了一些直抒胸臆的寄情之言。
园林是无言的诗、有形的诗、凝固的诗、以物质要素构建的诗[5]。景名是构建园林的诸多要素之一,也是直接体现园林诗意的要素,既要重拾文化自信,保持传统景名的诗情画意,又要注重时代特色,做到真正的画龙点睛。通过对圆明园四十景景名的分析,可以得出景名在体现园林诗意上的几条规律,也为今后新景点的命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景名尽量以三四字为好,尽量规避全仄音的使用,可以取音于诗词韵律,借助诗词的格律来体现景点的诗意;
2)景名的选字应字字斟酌,以能贴近该景点的意境为佳,寥寥数字凝练出如画诗境;
3)景名可以通过引经据典、借助已有景名或创造诗意景名等来表达造园的立意和体现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