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菲菲 金永喜 张爱国 黄建平 陈新新 张世正
1 温州市中心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29
尿失禁指任何无意识的尿漏,它是脑梗死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尿失禁在中风后排泄障碍中居于首位,其发生率在27%~58%,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功能预后和早期康复治疗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1]。神经通路损伤后会导致膀胱无抑制性收缩,逼尿肌活动过度,继而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这是脑梗死后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2]。因此,对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采取电针腹部腧穴治疗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并采取尿动力学指标作为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4~69岁,平均约56.73岁;脑梗死病程15~270天,平均约48.97天。用简单随机对照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均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3]: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过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②符合急迫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4-7]:症状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由脑梗死引起的膀胱和排尿功能障碍,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失禁,患者虽知尿意,但控制排尿困难。尿动力学评价标准:根据ICS标准和瑞典Magnus Fall拟定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评价标准。尿动力学检查示:逼尿肌反射亢进或无抑制性的逼尿肌收缩;膀胱充盈期时,存在逼尿肌不自主收缩,这种收缩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诱发的,但是不能被意识所控制。诱发因素包括快速充盈、咳嗽等。③无认知功能障碍,参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评分,按教育程度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者;④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发病时间在2周~1年,言语功能正常,能配合各种检查和治疗;⑤年龄<70岁,性别不限;⑥多次中段尿常规检查正常。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男/女(例数) 年龄(岁) 病程(天)电针组对照组30 30 16/14 15/15 57.53±9.53 55.93±8.06 50.20±45.42 47.73±49.88
1.3 排除标准:①脑梗死2周内,病情处于急性期;②非脑梗死引起的尿失禁;③各种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④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参考MMSE量表评分,按教育程度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者;⑤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及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⑥孕妇;⑦凝血功能异常、晕针以及酒精过敏等不能行针灸的治疗者[3]。
1.4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4.1 对照组:采用佳辰牌0.30mm×50mm不锈钢毫针给予常规针刺。上肢瘫痪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下肢瘫痪加太冲、悬钟、丘墟、阴陵泉、血海、髀关,吞咽障碍加完骨、翳风,面瘫流涎加颊车、地仓、迎香。
1.4.2 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腹部腧穴。取穴:曲骨、中极、水道(双)、气海。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佳辰牌0.30mm×50mm不锈钢毫针直刺气海穴40~50mm,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尿道及会阴部位为准,行捻转法3min,频率约每5秒钟捻转8次;水道穴,用0.30mm×50mm不锈钢毫针直刺,深度40~50mm,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尿道及会阴部位为准,不提插捻转;曲骨穴、中极穴用0.30mm×50mm不锈钢毫针以约35°角方向向阴部方向斜刺,深度40~50mm,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尿道及会阴部位为准,不提插捻转;曲骨、中极、水道(双),接英迪牌KWD808-Ⅰ脉冲针灸治疗仪,选择疏密波,频率1~10Hz,强度2~5mV,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两组均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日,治疗4周,总共20次。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均用非参数检验。组间比较数据,经球形检验结果,P均<0.05,不满足球形分布假设,故行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疗效标准:①采用加拿大产的尿动力学仪LABORIE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各进行1次进尿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储尿期的指标:初尿感容量(FDV)、初次急迫膀胱容量(FUV)、强烈急迫膀胱容量(SU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BC)、膀胱顺应性(BC)、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最大膀胱压力(Pvesmax)及排尿期的如下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量(Vv)、残余尿量(RUV)。②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及治疗中每2周检查尿常规1次,是否有泌尿系感染患者。记录研究过程中电针组和对照组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评价其与治疗的相关性。
2.1 两组储尿期FDV、FUV、SUV比较:电针组治疗后的FDV、FUV、SUV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DV、FUV、SUV比较(±s,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DV、FUV、SUV比较(±s,m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电针组(30例)对照组(30例)SUV 210.73±96.52 260.47±98.26*△220.53±97.74 217.70±94.3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DV 99.10±55.98 127.10±53.26*△113.03±53.17 114.00±53.26 FUV 151.06±68.31 184.23±61.77*△165.53±76.34 164.73±74.18
2.2 两组储尿期MCBC、BC比较:电针组治疗后MCB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BC的作用不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CBC、BC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CBC、BC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BC(ml/cmH2O)26.57±7.19 27.00±7.36 27.30±6.58 27.63±7.68组别电针组例数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MCBC(ml)291.50±123.78 350.17±114.56*△300.13±122.89 295.10±117.33
2.3 两组储尿期Pdetmax、Pvesmax比较:电针组治疗后Pdetmax、Pvesmax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detmax、Pvesmax比较(±s,cmH2O)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vesmax 57.50±13.38 47.87±11.93*△59.30±24.36 59.27±24.15组别 例数电针组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detmax 41.43±12.04 36.40±11.24*△42.20±19.60 42.00±19.55
2.4 两组排尿期Qmax、Vv、RUV比较: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两组治疗前排尿期的部分患者可能由于体位、环境等因素导致在排尿期尿液未能够排出。最终能够纳入排尿期统计分析的病例为电针组23例,对照组21例。电针组治疗后的V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改善Qmax、RUV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Qmax、Vv、RUV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Qmax、Vv、RUV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电针组(23例)对照组(21例)RUV(ml)9.22±13.38 9.39±13.29 8.90±16.53 8.86±15.3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Qmax(ml/s)13.30±5.09 13.61±4.77 14.14±4.19 14.14±3.79 Vv(ml)262.30±113.49 328.48±112.11*△274.14±132.54 276.24±128.20
2.5 两组安全性评价:电针组和对照组的30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泌尿系感染,未见局部不适感、晕针、滞针、断针等不良反应。
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当属中医学“中风”后之“遗溺”“小便不禁”范畴。中风患者,多年老体衰,脑络瘀阻,脑失之主,肾气亏虚,肾虚失于固摄,三焦决渎无力,亦或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禁,故其病位在膀胱,亦与脑、三焦、肾等脏腑关系密切[8]。大脑皮质、脑干以上排尿中枢发生脑梗死后,对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导致患者膀胱功能亢进,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9]。
中极穴为膀胱之募穴,助膀胱气化以通水道[10],既可调理膀胱气化功能而治小便不利,又可补元气而固小便[11]。募穴为脏气结聚之处,可治本脏腑之病,可助膀胱气化,水道通畅。曲骨穴为任脉经穴,是肾之元气所聚的部位,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12]。水道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行水利尿之效穴[13]。气海穴因人体元气会聚处而得名,以行气为要,水分利水为主,调整水液代谢,具有补肾益气、理三焦、通尿闭的作用[14]。现代研究也发现腹部腧穴如中极、曲骨、水道、气海等,其下为腹下神经、阴部神经、盆神经,针刺能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加强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可使刺激上传到高级的排尿中枢,从而恢复对低级排尿中枢的控制,由此缓解症状[15]。并且针刺腹部腧穴可直接刺激盆底肌,减轻或消除盆底肌痉挛,间接改善膀胱舒缩功能[16]。研究表明,低频率的微量电流能有效刺激穴位的双向调节,并且对膀胱逼尿肌的干预效果更好[17]。故本研究选择1~10Hz的低频率电流。
目前关于该研究评价多以量表为主,主观性较大,本研究通过测定膀胱在储尿期和排尿期的相关指标,可以量化的指标评价患者的排尿状况,从而为临床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显示,电针腹部腧穴对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有显著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