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徐 萍,卢伟伟,赵 宁,于笑霞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北 沧州 061000)
类风湿关节炎(RA)存在异常的全身免疫反应,可引起多种关节外表现[1]。免疫净化包括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可清除免疫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等致病物质[2]。免疫净化还可提高疗效。
选取我院多次住院常规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0~65岁,病史4~7年。同每位患者签订同意书。
治疗前,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痛、乏力、晨僵、关节畸形甚至部分脏器损伤。其中,4例(14%)抗核周因子呈阳性;20例(71%)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13例(45%)血清丙种球蛋白升高;4例(14%)角蛋白抗体呈阳性;18例(64%)免疫球蛋白升高。我科使用PlasautoΣ全自动血浆净化机对患者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首先用OP-08W血浆分离器将患者的血浆与血细胞进行分离,再用EC-30W血浆成分分离器,弃去大分子致病因子,补充等量的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分别在免疫净化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观察患者晨僵、乏力以及关节痛的症状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角蛋白抗体、血清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变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每周一次,行2~3次治疗。症状严重患者适度增加。
在免疫净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滤器及管路的颜色及各项压力监测指标情况,避免凝血、破膜、溶血等情况发生。治疗后平卧6小时,继续观察生命体征,避免滤除大分子免疫复合物造成血浆成分改变,血浆渗透压变化而引起低血压等不适症状的发生。治疗前后观察患者晨僵、乏力以及关节肿痛等关节症状是否有一定的改善。同时检测患者角蛋白抗体、血清类风湿因子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所有统计数据均利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已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比较利用x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经治疗,23例(82%)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明显改善,20例(71%)患者乏力症状改善很大,18例(64%)患者晨僵现象一定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Ig、ESC、CIC以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明显下降。4例的患者角蛋白抗体呈阳性,治疗后,3例指标转阴;20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已明显下降;4例抗核周因子呈阳性,2例指标转阴;13例的患者血清丙种球蛋白升高,有10也有了一定程度下降的趋势。见表1。
表1 免疫净化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s)
表1 免疫净化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s)
化验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IgG(免疫球蛋白) 24.16±6.23 15.13±6.20 P<0.05 ESR(血沉) 90.31±37.67 46.35±17.11 P<0.05 γ-G 25.28±7.33 16.82±7.03 P<0.05 CIC(循环免疫复合物) 26.49±11.34 18.22±8.41 P<0.05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关节疼痛、畸形以及肿胀等表现,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具体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通常,我们在对患者血清进行监测的时候,能够监测到许多中自身携带的抗体。比如RF、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等。同时患者的血清以及免疫球蛋白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免疫净化治疗的方法是将血液中一些病理性的成分清除,同时采用血浆置换以及清除单个核细胞的方式来结合治疗。
对于一些类风湿关节炎来说,他们普遍采用药物以及抗炎治疗,但这种治疗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而且很难见效,从而不能进一步的控制患者的病情。而如果是利用免疫净化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同时也能减少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从而较好的长期疗效。由此可见,免疫净化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该被临床推广使用作为内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