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南方医科大学
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利用自身所学,积极投身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短期支教活动,因其活动时间、形式灵活,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所以近年来大学生参加短期支教活动的热情高涨,社会各界、学者也将目光集中到了大学生短期支教上。
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调查问卷向广州某重点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并跟踪两支校级支教团队“蓝天支教队”和“xin 公益”灵青高中夏令营支教队进行实地考察和个案访谈,了解目前非师范类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展情况、学生参与动机及支教效果等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共分为两类,包括受教学生、支教队员的调查。
(1)支教队员情况:本次对支教队员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并有效问卷101份。该校的支教活动参与者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且以大一学生为主。(2)受教地区情况:本次调查的支教地点分布在广东省罗定市、佛上市、河源市。受调查的受教学生有454人,其中包括小学生和中学生,受教学生年级各有不同,为方便分析,将学生的群体分为低年级235人(一年级至四年级)和高年级219人(五年级至中学)。而从数据当中可以看出,虽然支教学生高低年级人数大体相近,但是支教主要偏重以低年级支教为主。
首先,短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丰富,除了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补习帮助当地中小学学生利用假期提高成绩外,还有很多美育、体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他综合知识的教学内容,给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大门,激发他们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在幼小心灵里埋下奋斗的种子。
其次,大学生与受教孩子之间没有严肃的师生关系束缚,且年龄差较小,能从更好的从同龄人的角度进行沟通,大部分孩子们乐于接受支教队员的帮助,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也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极大发挥了朋辈教育的作用。
最后,在对受教育学生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有81.93%的学生表示对活动十分满意或比较满意(图1)。在访谈过程中,学生们反馈支教活动对他们有积极影响,“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我更加自信自强”、“有人陪伴,觉得很温暖”,有84.4%的孩子表示“很期待他们下次再来”。由此可见,短期支教在受教学生中的认可较高。而在对支教成员的调查中,69.3%的队员表示实际的支教活动“与自己预想的一样,收获很大”,29.7%的队员表示“有收获,但实际与预想有一定差距”,再结合受教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来看,双方都能从活动中获得自己所需,短期支教的活动对于支教双方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1受教学生对支教活动满意度
由于支教地点一般都是欠发达地区,在师资配备上存在明显不足,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方面也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短期支教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这些空缺,有些支教队伍还筹资或与企业合作,为支教学校带去很多先进的教育硬件设备,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加油助力。次外,假期里这些支教活动也能缓解当地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现状,避免他们在缺少家长管束的情况下荒废时光,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从思想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这也得到当地学生家长的支持。很多支教队员都在活动后与支教当地的孩子保持书信交流,持续关注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短期支教能激发社会各界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光是要学习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积极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初期,面对新环境、新学习模式,迷失了自己,缺乏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甚至出现学业荒废的情况。而社会实践能为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切实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强专业认同感,激励他们在校刻苦学习。
其次,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尚不足,无法进行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而短期支教则可以充分发挥低年级大学生在初高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阅历,为他人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价值,收获自己的成长,加强自我教育。
另外,对于一些研究中提到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不纯导致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次调查中有不一样的发现:虽然现在各高校对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有不同的要求,有些甚至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但在我们对支教队员采访中,绝大多数队员都表示这些规定并不是他们选择短期支教的初衷。在参加支教活动的原因中,排在前三的原因是“提升自我能力”(58.4%)、“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的孩子”(26.7%)、“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11.9%),有2.9%的队员选择了“没想法”、“出于学业和工作需要”(图2)。由此可见,在短期支教中,队员们的功利性并不强,绝大部分学生是以奉贤、帮助、学习的态度来对待支教,再加之支教活动前期有较为复杂和严格筛选,还要经过一些专业培训,能在很大程度上筛掉一些动机不纯,消极应付的学生。
图2大学生参加短期支教活动的目的
由于短期支教每次活动的时间较短(平均15天),在活动延续上存在一定客观限制,再加之每次参加支教的学生人员变动,使得短期支教活动内容碎片化。要改善这一情况,就应当建立稳定的支教合作关系,尽量达成长期定点合作,一来可以减少前期调研和适应的投入,二来方便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支教课程体系,三来有利于增强支教队伍的梯队建设和传承,在不同批次的支教队员中达成共识,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经验,在不离整体设计的情况下针对当下时事合理调整课程,使教育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增强,从而提高支教的整体效果。
本次调查中,受教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点并没有局限在辅导学校课程学习上,他们更希望通过参加活动“接触学习新的事物”,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由此可见支教当地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和知识的渴求程度较高。在组织短期支教活动时,因充分考虑当地学生实际需要,做好前期调研。特别是非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前给中小学生灌输专业、学科的意识,激发他们对将来就读专业、就业方向的思考,帮助受教学生拓宽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教育目的,从人生观教育、人文素养提升、卫生知识普及、法律知识科普、安全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受教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部分非师范类学生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授课技巧的系统训练,在处理师生威严与亲和的关系上缺乏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授课效果。所以,在授课方式上,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发挥大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及自身的特长,以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类教育,以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形式增强直观感,收集丰富的案例将刻板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增加体验式教学和实操教学的比例,增加受教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学习热情。但这也对支教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非师范类支教队要注重前期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前期的课程设计和活动带入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整理问卷的时候发现,受教学生们不仅把支教队员当做老师,更是把他们当做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他们渴求这样的交流并不止于支教活动。为了弥补短期支教时间上延续性的不足,将支教队伍的核心文化传递出去,降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给当地受教学生造成的失落感,在实际活动中支教团队要重视与受教学生保持一对一、一对多的长期联系,通过书信等方式持续关怀受教儿童的成长情况,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可以注重对他们的陪伴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他们在青春期出现的思想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更多的从心理层面给予他们必要支持。另外,可以通过支教课程体系建设,给受教学生留“作业”并制定检查和激励措施,让其在活动结束后仍能感受到支教带给他们的持续影响,增加活动效果的延续性,同时有跟踪、有反馈,及时了解受教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诉求,反思支教效果,不断总结和提高,为下一次活动打好基础。
短期支教活动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教育意义,教与受教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短期支教也有它的弊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扬长弊短,充分发挥短期支教的特色,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让短期支教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多样化,让这项活动更具活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